幼小衔接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这个重大的转折过渡期对于孩子的成长的重要性不可忽视,那么要怎么帮助孩子适应小学生活,顺利渡过从幼儿园到小学生活的过渡期,为孩子的入学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呢?3月13日,徐则民老师来到了浦南幼儿园云莲校区为老师们带来了一场 “深化幼小衔接活动”的讲座。
开场徐老师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当下的幼小衔接到底怎么了?”
“有人说:是家长的问题;有人说:是小学的问题;有人说:是社会的问题。”那关于幼小衔接,我们是否可以做的更好呢?
据调查,家长在孩子入小学前最担忧的是:
1.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影响成绩。
2.作业拖拉,没有时间观念。
3.学习内容难,学不会。
徐老师的总结就是:做得更好——关键,是聚焦幼儿入学时面临的适应性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人际交往、自理能力、专注力、求知欲望、规则意识和时间观念。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培育怎样的衔接理念?教师如何做好真正的指导者、宣传者?当下的课程是否真正聚焦、解决了家长担忧的问题?徐老师以《上海市幼儿园深化幼小衔接活动指导意见》给了我们一些启示。
指导思想
1.强调幼儿主体地位
2.强调教师目标意识
3.强调过程实施质量
4.强调家园校合力
幼儿发展目标
1.有入小学的愿望和兴趣,向往小学的生活,具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2.具有自我服务、自我保护等基本的生活能力;能主动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意见,乐意学习并积累与不同对象交往的经验。
3.建立初步的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有遵守规则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
4.对各类学习互动形成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倾听、阅读等学习习惯。
实施建议
针对以上这些内容,徐老师给我们老师提出了几条实施建议:
1.明确衔接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促进每一个幼儿主动、自信、快乐地融入小学学习生活。
2.明确幼小衔接是长程性而非一时性活动。
3.强调贯彻保教并重等原则。
一日生活中的衔接教育可以从生活活动、运动、游戏活动和学习活动这些方面来关注。
4.强调处理好目标与过程的关系。
既要关注过程对幼儿发展的意义,还要明确大班期末幼儿的发展水平,关注每个活动的目标达成情况。开展针对性的主题活动,包括:参观小学、我的小书包、毕业时刻、小课堂等。
通过此类实践体验活动、集体教学互动、个别化学习活动和亲子活动来让大班幼儿对小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体验,并且对进入小学满怀期待。
5.倡导了解低年级教育的特点,知道小学生活、教育的一些基本要求。
做一个有专业能力的教师,要相信孩子,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机会,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包办代替。多孩子玩规则游戏,和孩子一起制定规则,并共同遵守。制定规则由浅入深,并保持相对的稳定。告知孩子一些集体生活、社会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及做法,让孩子明白遵守规则可以给大家带来方便与快乐。
6.加强家教指导,引导家长建立合理期望
首先引导家长
(1)了解幼儿的成长规律
(2)知晓幼儿园幼小衔接教育的相关内容。
(3)认识幼儿在幼小衔接阶段中容易出现的不适应现象。
指导家长合理安排幼儿入学前的生活,巩固良好的行为习惯,关注幼儿的情绪变化,共同高配版幼儿自然地走过这一成长期。
帮助家长了解盲目参加校外培训对幼儿全面发展以及后续学习带来的弊端,劝导家长不做“抢学”的助推者,珍视游戏与生活对儿童发展的独特价值。
孩子,使我们的未来!我们给予孩子怎样的现在,就决定着她会拥有怎样的未来。孩子时与众不同个体!只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有时需要我们的扶持。请在这一关键时期,让我们大手牵小手!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上海市浦东新区浦南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