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标题 bcdef
孩子就是用他们的感官和肢体去感知未知世界的。如果,教师煞费苦心地布置环境,设计并组织活动,让孩子们坐在教室里认识春天,那么,谁敢说孩子接收到的春天的信息就是他眼中的春天,更是他心中的春天呢?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文/徐则民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
《上海托幼》相约名师专栏作者
这两天,微信朋友圈里已经有了浓郁的春的气息。有人晒出自家阳台上精心种植的多肉植物,分享“小肉肉”的蓬勃朝气;有人把街头巷尾爆出的嫩芽都记录下来,提醒人们万物复苏的春天已经到来;有人直接背上相机来到各大公园,聚焦含苞待放的花骨朵;有的朋友带上自家的老老小小,趁着阳光明媚, 投入到春天的各种活动中,钓鱼、登高、采草莓,忙得不亦乐乎;有老年同志准备集结团队去黄河壶口,看冰雪融化,看水势大涨;还有“巧手主妇”秀出了一道道春天的时令菜肴,馋得我忍不住去周边店家美美地过一回嘴瘾……
春天真的来了!看着亲朋好友用自己的方式欣赏春天、融入春天、记录春天,我的脑海里情不自禁地开始翻腾: 孩子们是否也听到了春天的脚步?我们将如何同孩子一起走进春天呢?
相信很多教师一定会回答:我们已经做好准备了!我们在教室里创设了春天的环境,设计了有关春天的集体教学活动,制作了“认识春天”的个别化学习活动材料,还准备带领幼儿在春天的幼儿园里散步……
但是,此时的我,脑海中浮现出的却是去年的情景——
去年12月,我因为参与市教研室跨学段“幼小衔接”研讨活动,有幸去看了宝山区顾村中心校的一次“自然触碰活动”。刚踏进教学大楼,就有一个四年级的男孩主动迎接我,要带我去参观他们的学校。我原以为,这一定又是一套有准备的、背得滚瓜烂熟的解说词。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男孩带我来到操场,指着一棵香樟树告诉我:“这是我们的校树。”说完,他捡起一片凋零的树叶,用力一撕, 然后把撕开的叶片放到我的鼻子前说: “你闻闻,是不是有点樟木箱的味道?” 这一举动着实让我一惊。我忍不住问: “你怎么知道会有这味道?”“因为我撕过好多枯叶,每一片都有这种好闻的味道啊!”
男孩又带我来到学校的蔬菜种植角,看他们种植的黄瓜、丝瓜、葫芦、蚕豆、秋葵等。他告诉了我“自动喷水器的时间设定原则”,回答了我“同样的蚕豆,为什么有的高、有的矮”的疑问。当我指着干枯的秋葵问他:“既然已经无法成为餐桌上的食物了,为什么还不剪掉呢?”男孩一本正经地告诉我:“这是小鸟最喜欢的过冬食物呀!我亲眼看到过小鸟来吃秋葵的果实。”
男孩继续兴致勃勃地当我的向导, 在他面前,我更像一个小学生,因为,他能叫出名字的植物远远比我多。一会儿他又找来几颗小红豆让我品尝,我表示“我可不敢吃”,他立马示范:“没有毒的,你瞧,我吃给你看!”看着他吃得津津有味,我不忍再拒,也拿起一颗品尝,竟然真的很甜。“我们学校有很多植物果实是可以吃的。下课时,我们有时会到这里来找果实吃。”他的话让我想起了小学课文里的“闰土”。
男孩还拔了一小段薄荷,对我说:“夏天的时候,我用这个薄荷叶泡水,喝下去清凉解暑。”那天,我真的把那一小段薄荷带回家,插进了一个花盆里。如今两个多月过去了,那一小段薄荷已经长到30 厘米高了。
今天,我已经不记得男孩的名字了,只知道他连个小队长都不是,可他对学校的几十种植物了如指掌。他对学校科学老师的崇拜以及对自然课的喜爱之情,让我记忆犹新。男孩不经意间说出的 “不是所有果实都能拿来吃的,只有那些你有把握的果实才可以品尝,否则会有危险的”“校园里有野花、杂草不是坏事,说明这个环境适合它们生长”等话语,让我肃然起敬。
和男孩道别时,我在想,是怎样的过程令这孩子对植物如此着迷?很快我便找到了答案,就是“我撕过”“我闻过”“我看过”“我吃过”“我喝过”……
是呀,孩子就是用他们的感官和肢体去感知未知世界的。如果,教师煞费苦心地布置环境,设计并组织活动,让孩子们坐在教室里认识春天,那么,谁敢说孩子接收到的春天的信息就是他眼中的春天,更是他心中的春天呢?
如果,教师把孩子们带进大自然,哪怕就是在校园内、操场上、种植园里, 让孩子们去寻找、观察、发现、比较和制作,让孩子们拥有拔过、挖过、种过、采过、切过、拍过、穿过、藏过、玩过等经历,那么,我想,那样的春天才是真正的童年的春天,才是永远不会忘怀的春天!
(本文选自《上海托幼》,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