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妈妈对宝宝的期望都是:愿意去幼儿园,表现他在那儿过的很快乐。 这个想法真的是很美好,现实却往往是很骨感的。 因为入园给孩子带来的是双重挑战:陌生环境+亲子分离。 这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个“坎”,代表着他要融入社会,具有社会性。
孩子在入园之初会出现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适应困难,其突出表现就是哭闹,此外还会出现憋大小便,喝水少,吃饭难,拒绝玩具,不参加老师组织的活动。这个时期对孩子和家长来说,都是很艰难的一个时期。
如何快速度过入园适应期,对于孩子身心发展来说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有些孩子的情绪不易外露,内心无时不刻不在想念着妈妈,宝宝长时期的恐惧不安、沉默忧虑会严重影响宝宝身心的康发展,阻碍良好性格的形成。因为帮助孩子简短适应期,让孩子较快地稳定情绪,愉快地上幼儿园时非常重要的。
入园不适应期的长度,根据每个孩子自身情况的不同,长度也会有所不同,从几天到几个月不等。
芭芭拉·寇萱(Barbara Kuczen,1987)研究表明,入园前3岁宝宝的压力主要来源于:倔强与占有欲,焦虑,害怕,怕黑、怕羞、怕动物、怕打针、做噩梦,大小便意外事件,进餐与午睡困难,好动,常常给别人带来不悦自己又无法控制。
离开熟悉的家人导致的分离焦虑,环境由平衡到不平衡状态的突变导致的心理不安全感,对不能继续以“自我为中心”所致的不适应感,害怕宝宝园的纪律约束和规则要求,家园作息时间的不同步使宝宝感到惶恐,自理能力有限导致的羞愧和不安感,主要表现在进餐和排泄上,初入园还没有建立去堆陌生成人和环境的信任感。
依恋亲人,不愿入园,情绪不稳,哭闹不止
这是由于家庭到幼儿园环境因素的巨大变化引起的,是宝宝入园最明显的压力表现,环境的突变使宝宝产生强烈的焦虑感。
有的宝宝不愿出家门,一接近幼儿园就哭,抓住家长的手不放,在家长离园时赌气不理家长或撕扯老师,有的在吃饭、睡觉、上课、游戏时哭泣不止。
有的紧紧地抓住第一位接待他的老师,这个老师便成为他以后认定的老师,这位老师一离开他就会哭。
行为散漫,不会学习,生活不习惯,没有规则意识
好多宝宝到了幼儿园不会自己吃饭,午睡要人哄和陪,不会上厕所,不会按教师的要求做事,学习,这种无规则的散漫意识与老师的规则要求形成了强烈的冲突,使本身就抗拒上幼儿园的宝宝心理产生了更大的抗拒感和排斥感。
甚至有的宝宝在家基本会吃饭,上厕所,但入园后因为害怕不符合老师的要求从而产生压力导致行为退化。
伴随着困惑的任性专横、强占霸道
有的孩子在家任性惯了,入园后与其他宝宝争抢玩具,稍不如意就打人,具有明显的攻击性行为和破坏性行为,这些在家养成的不良习惯,认为所有人都应该围着自己转,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倾向。
一旦遭到老师的制止,而孩子自身又不能控制自己的这种行为,于是产生了不能继续“以自我为中心”的不适应。
不言不语,冷漠
有的孩子面对环境的突然变化,内心产生强烈的压力情绪反应,把这作为保护自己的手段。这类孩子经常自己呆坐,不与别的孩子说话啊,不参加任何活动,也不理睬老师,对老师的话当做没听见。进餐苦难,老师喂饭也不张口,也不午睡,不上厕所,经常尿裤子。
孩子对所有的一切都不关心,忍受到内心强烈的焦虑,一心只盼望着能够迅速离园。
离开集体,社交困难
有的孩子刚上幼儿园时并不胆怯,只是单独活动,集体游戏也不参加。这种行为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入园前孩子缺少与人交往的经验。入园后,宝宝虽处在集体中,但难以与小朋友交往。
频繁哭闹,生病
脱离了家庭环境与家庭生活的规律,孩子入园很难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在这样的压力下,孩子情绪低落,食欲减退,睡眠质量下降,抵抗力降低,加上宝宝园环境比家庭环境复杂,每个孩子都带有不同的细菌,细菌多,交叉感染的机会多,是会比原来容易生病的。
有人也许会质疑:“你考虑那么多,准备那么多,做那么多事,孩子入园时不是也照样哭吗。你做的这一切,有用吗?”
当然有用。
它会缩短你送园时目睹揪心场面的时间,伤心落泪,嚎啕大哭,抓住妈妈不撒手,对妈妈拳打脚踢……它让孩子尽可能地缩短适应幼儿园的时间;
而各项基础自理能力的培养,让孩子有充分的信心面对在幼儿园的吃饭、睡觉上厕所问题,不会因为自己什么都不会而倍感无助和焦虑;
跟父母建立起安全型依恋关系,让孩子大大地缓解分离焦虑,能够接受暂时离开父母,融入集体生活;
而建立起规律的生活常规,提前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规律,让孩子平缓过渡到幼儿园生活,保持稳定的情绪,自然抵抗力就会变强,减少生病的几率。
本文授权转载自微信号:喵姐早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