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医学上称为“发热”,是儿童的常见病症之一。最近进入了一年之中最冷的“三九”,不少宝宝都出现了发热症状,儿童医院里人满为患。这时候,爸爸妈妈就特别容易纠结,常常是手足无措、左右为难。
看医生
vs
在家休养
宝宝患病时容易发热,但发热未必就是有病。通常引起婴幼儿发热的原因有两种,一种为疾病因素,另一种为非疾病因素。非疾病因素主要指由外界环境影响所导致的发热,宝宝的体温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常会出现一些波动。
例如,在傍晚时,宝宝的体温往往比清晨时要高一些;宝宝进食、哭闹、运动后,体温也会暂时升高;如果衣被过厚、室温过高,宝宝的体温也会升高一些;打了预防针后的短暂发热,是身体对疫苗的反应作用……这些都是暂时的、幅度不大的体温波动,只要宝宝精神较好,没有其他症状和体征,就说明此类因非病态引起的发热是短暂且良性的,不必去看医生,找出原因解决即可。
当宝宝因病发热时,爸爸妈妈也不要着急。如果宝宝的体温在38.5℃以下,可以先进行物理降温并观察其变化;如果体温在39℃以下且精神状态良好,可以在家口服退热药;一旦宝宝的体温超过39℃,或是精神委靡,或有高热惊厥病史,则需要及时送医院就诊。
尽快退烧
vs
耐心等待
发热本身不是病,而是疾病的一种表现,是人体对致病因子的一种重要防御反应。“见热就退”不利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对症下药才是关键。 爸爸妈妈要做的是观察宝宝的大小便、饮食和精神状况,随时注意体温的变化,不超过38.5℃千万不要使用退热药,否则会掩盖发病的真实原因,而且会损伤宝宝的抵抗力。 值得提醒的是,经过医生诊治后,一些宝宝仍有发热现象,此时没有必要反复跑医院,因为退热有个过程,需要时间,请耐心等待。
多穿些
vs
少穿些
传统的观念是用被子和衣服把患儿裹得严严实实的,“逼”出汗来退热,其实这是不科学的。宝宝发热时应穿少些,有利于散热。
有的患儿出现发抖的症状,是由于体温上升而导致的寒战。如果给宝宝穿过多的衣服,那么他体内的热量无法散去,会导致热度不退。
宝宝的衣着应宽大,比平时穿得少些。保持环境通风,尤其在冬天,切忌用棉被包裹宝宝。等宝宝退热后,再恢复平时的穿着。
多补充营养
vs
吃的清淡
宝宝发热时,身体新陈代谢加快,氧消耗量增加,对营养物质的消耗会大大增加,体内水分也会明显不足,因此注意补充营养是对的。但是此时唾液分泌、胃肠活动能力也会减弱,消化酶、胃酸、胆汁的分泌都会相应减少,所以当宝宝发热时,不能进食大鱼大肉等荤腥食物,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如稀粥、菜汤、果汁、鸡蛋羹等。 另外,保证宝宝充足的水分摄入很有必要,不但能补充丢失的水分,还能达到降温的目的。不用局限于白开水,提供一些宝宝喜欢的鲜榨果汁,可以补充维生素。同时还应让宝宝多吃蔬菜和水果,以保证机体足够的能量。
Tips:不要强迫宝宝进食
在宝宝发热期间,不要给他添加以前没有吃过的食物,以免引起腹泻。对于食欲不振的宝宝,千万不要强迫其进食,应顺其自然,等他有饥饿感时再吃。
洗澡
vs
不洗澡
有些爸爸妈妈认为宝宝发热期间不能洗澡,否则会加重病情,其实不然。用温水洗澡,实际上也是一种降温措施,医学上称为“物理降温”,其目的是利用水的导热作用来降低体温。此外,洗澡还可以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汗腺阻塞。
正确的洗澡方法是让宝宝在温水中沐浴20分钟~30分钟或浸泡20分钟,洗澡后及时擦干,避免风吹即可。只要室温不过低(25℃左右),宝宝是不会着凉的。注意不要给宝宝洗热水澡,水温过高起不到退热作用,反而会引起血管扩张、缺氧。
Tips:宝宝发热时请仔细观察
宝宝发热时,爸爸妈妈应注意观察他的精神状态以及一些异常的症状。 如果宝宝发热并且抓耳朵哭闹,要注意是否患有中耳炎; 如果宝宝总是在尿尿时哭闹,可能患了尿路感染; 如果宝宝热度不退、咳嗽严重、精神不好,要注意是否患有肺炎; 如果宝宝退烧后仍精神不好、呕吐或者嗜睡,可能有中枢系统感染; 而当宝宝的皮肤上出现皮疹或出血点时,要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