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五月,“幼小衔接”又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
“幼小衔接”,到底衔接什么?给大家推荐肖燕萍老师的这篇文章,记录了她参加一次开放日活动的经历,希望忧心忡忡的父母从中能获得答案。
“幼小衔接”,到底衔接什么?
○
文/肖燕萍(黄浦区教育学院)
随着大班毕业季的到来,“幼小衔接”又成为幼儿园和家长乃至社会共同的关注点。不久前,本人就有幸参加了一次大班家长开放日的咨询活动。
面对那些焦虑紧张的父母,我不厌其烦地阐述着“幼小衔接”的核心目标, 反复“唠叨”着:“入学前的准备不是学习知识技能,而是要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然而,家长们仍然忧心忡忡。
有一位家长说,自己的孩子已经开始阅读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本了,但是发现:“孩子总是跳字读课文,打她也没有用”“做算术题(100 以内)总是有错误,很粗心”,接下来,就是一连串的“怎么办”。
家长还坦言,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让孩子上小学以后拥有“竞争力”。
在与家长交谈中,我发现语重心长的劝告和解释都显得苍白无力。那么,怎么才能让家长明白和理解我的“良苦用心”呢?看着周围正在追逐奔跑着的无忧无虑的孩子们,我灵机一动,随意招呼了三个孩子围到我身边,开始了一次与孩子们“零距离”的即兴聊天——
肖老师
孩子们,我是肖老师,我想和你们做朋友,我们一起来聊聊好吗?
(见孩子们同意,我随即开启了相互间的自我介绍,很快消除了彼此间的陌生感。)
肖老师
你们是大班孩子吧?我很想知道你们有什么本领,请你们每个人介绍自己的三个本领好吗?
学生一
我会游泳。
王小五
还有吗?
(孩子摇摇头。)
学生二
我会画画。
肖老师
刚才我请你们介绍自己有几个本领呀? (举手示意:三个。)
学生三
我会画画、讲故事……(摇摇头)我想不出了。
肖老师
你们还记得她刚才介绍自己的本领是什么吗? (孩子们迟疑,不确定该如何回答。) ……
肖老师
T: 你们三个人都认识,对吗?现在,你们来说说好朋友的优点吧。 (三个孩子面面相觑,扭扭捏捏,表达的积极性明显下降。)
学生一
她会给我玩具玩。
学生二
她会和我一起玩的。
学生三
她吃饭很快的。 ……
肖老师
刚才我问了你们一些我想知道的事情,现在轮到你们问我啦!你们想问问关于我的事情吗? (孩子们表现出兴奋的神情,但是没有孩子提问。)
肖老师
我也来介绍我的三个本领吧。我会讲故事、做美味的饭菜和开车。
肖老师
记得我的本领是什么吗? (三个孩子迅速、准确地回答。)
肖老师
现在,你们还有谁想对我提问题吗? (冷场了一会儿。)
学生二
肖老师,你知道我的名字里为什么有“懿”字吗?
肖老师
这个我不知道,你能告诉我吗?
学生二
(视线转向父亲)爸爸你说呀! ……
在与孩子聊天的同时,我明显感觉到了家长的变化:他们从最初“默默无语”,到相互“窃窃私语”,最后都“若有所思”。
我相信,在短短几分钟里,他们看到了孩子在专注倾听、清楚表达、敢于提问、自我认识、正确评价同伴等方面的表现;而我则希望我的“言教身教” 能帮助家长“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发现“幼小衔接”的真谛。
记得市教委教研室特级教师谭轶斌曾经讲过这样一段话:“在幼儿阶段,孩子最需要的是情感发展而非智力培育。提早学习知识,只会带来‘习得性愚蠢’,让孩子逐渐产生对学习的无能感,最终丧失自信心。能真正体现早期教育价值,使人一生全面、和谐发展的, 一定是习惯、态度和品性。”
我想,“幼小衔接”究竟衔接什么?谭老师的这段话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在此,我还想再“唠叨”几句:
1.希望大班的老师们在开展“我要上小学” 的主题活动中,不仅要熟知幼小衔接活动的目标,还要把握活动目标的重中之重;
2.不仅要关注在高结构活动和特别活动中完成“幼小衔接”的目标,还要关注在低结构活动和寻常时刻中落实“幼小衔接”;
3.不仅要引导家长让幼儿“初步了解小学的学习活动特点和课堂教学规范”,还要向家长宣传“让幼儿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能力,以及建立初步的规则意识、任务意识”的意义和方法,在落实“幼小衔接”目标的同时,实现“家园衔接”。
本文转载自微信号上海托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