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来自百度)
在教育焦虑弥漫的今天,我们追逐着各种“牛娃”方案,学习着五花八门的育儿技巧,却常常忽略了那个最根本、也最容易被侵蚀的基石——孩子的安全感。
近期,企业家段永平在方略的一段访谈,关于子女教育的只言片语,如一股清流,让人豁然开朗。他没有谈论如何培养学霸,而是反复强调一个词:安全感。
他说:“父母做的所有的事情,就是为了给孩子增加安全感。” “对小孩来讲,给他们安全感很重要,没有安全感的话,人很难理性。”
这短短两句话,道破了家庭教育的天机。
一、安全感,是理性与勇气的源头活水
我们总希望孩子遇事冷静、思维理性。但段永平一针见血地指出:没有安全感,何来理性?
一个终日惶恐、害怕失败、害怕父母失望的孩子,他的大脑资源会被“恐惧”大量占用。他不敢尝试,因为怕错;他不敢表达,因为怕被斥责。他的所有行为,都是为了“避险”,而不是为了“探索”和“成长”。在这种防御状态下,孩子如何能发展出冷静分析、大胆判断的理性能力?
安全感,就像一片肥沃的土壤。它不直接长出庄稼,但它为一切种子的萌发提供了水分、养分和稳固的根基。在这片土壤上,孩子才能安心地犯错,无畏地探索,并最终生长出理性的枝叶和勇气的花朵。
二、边界,不是束缚,是安全感的“护栏”
段永平同样看重“边界”。他说:“边界的东西要告诉他,什么东西你是不能做的,我觉得这个很重要。而不是说天天就抓着小孩去训他。”
这里有一个精妙的辩证关系:明确的边界,恰恰是构建安全感的要素。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没有围墙、无限广阔的 playground,和一个有清晰围栏的 playground,孩子在哪一个里面玩得更疯、更尽兴?答案是后者。因为围栏给了他心理上的保障,他知道活动的安全范围在哪里,从而可以在这个范围内尽情释放天性。
父母的职责,就是成为那个坚定而和善的“护栏设立者”。我们划定边界,不是为了展示权威,而是用行动告诉孩子:“这个世界有规则,而在这个规则之内,你是自由的、受保护的。” 这种清晰的界限感,能有效消除孩子因不确定性而产生的焦虑,让他们感到安全。
三、最有力的教育,是“活给孩子看”
段永平的另一句话,值得所有父母置于案头,日日自省:“我觉得我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我不要求小孩。”
这是对教育中“双重标准”最彻底的批判。我们要求孩子专注,自己却手机不离手;我们要求孩子诚实,自己却说着善意的谎言;我们要求孩子情绪稳定,自己却动不动就火山爆发。
段永平进一步阐释:“家长给孩子做的所有的事情,其实都是在教他怎么做事情。你骂他就是教他骂人;你打他就是教他将来可以打孩子;你跟他发脾气就表示他可以发脾气;你对他好就表示他应该对人好。”
教育,从来不是一个说教的过程,而是一个示范和感染的过程。 孩子是天生的模仿家,更是最敏锐的观察者。他们最终不会听我们怎么说,而是会看我们怎么做。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最有效的路径,就是我们自己努力去成为那样的人。
四、从“做题”到“悟道”:学习的终极目标
在谈及具体学习时,段永平没有否定“做题”的价值,但他指向了一个更高的维度:“做题确实很有帮助,但不是每个人都会悟出来,你要从中找到方法,从你犯的错误中找到原因,这样才能学到整个逻辑。”
这与他对大学教育的看法一脉相承:“大学里最主要是学到了学习的方法,怎么去学习,建立了一个信心,碰到不懂的东西的时候,你是可以学会的。”
这精准地击中了当前应试教育的痛点。我们常常把孩子训练成“刷题机器”,却忘了培养他们最核心的“元能力”——学习的方法、反思的习惯、以及面对未知时的自信。
知识本身会迭代、会过时,但获取知识的能力、拆解问题的逻辑、从错误中复盘的方法,这些才是能伴随孩子一生,穿越任何不确定性的硬核装备。
写在最后的话:回归教育的“大道至简”
段永平的家教观,剥离了所有浮华的技巧,回归到教育的本源:关系与榜样。
它提醒我们,在孩子漫长的成长岁月里,我们与其做一个喋喋不休的“监工”,不如成为一个安全基地的营造者、清晰边界的守护者、以及言行合一的榜样。
当我们能给予孩子充足的心理安全感,并活出我们期望他们拥有的品质时,教育,其实已经悄然发生了。剩下的,就是静待花开,相信在那个被爱与规则滋养的土壤里,孩子自会生长出属于他自己的、挺拔而丰盛的人生。
“有什么话想说,请分享到留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