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小莲: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案例
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我深刻认识到自主进餐对幼儿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在自主进餐时,孩子们需要在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享受用餐的过程。我会播放轻音乐,让孩子们放松心情,一边聆听音乐一边进餐,同时,孩子们在自主进餐环节是可以轻声交流的。但有的时候,也会出现一些令人困惑的“小插曲”。比如荣荣每次取餐回到位置后,会兴高采烈地跟旁边的幼儿分享:“你看,我的碗里有很多‘ 蝴蝶’,我看看你的有没有。”孩子们就会相互比较自己碗里的蝴蝶面。旁边的幼儿说:“我也有,我的是绿色的。”其他幼儿听到后,也加入了讨论:“我的是白色的。”“我的多,你的少。”“我在家也吃过这个面,这个面特别好吃。”…… 就这样,话匣子打开了,孩子们越聊越兴奋,早就将轻声交流的要求抛在脑后了,声音越来越大。类似的情况每天都在上演,而且愈演愈烈。
《 论语·乡党》中提出,食不语,寝不言。在进餐时说话会分散幼儿的注意力,从而影响进餐的时间。同时,吃饭时说话会导致饭菜不能充分咀嚼,进入肠胃中不易消化。而且在吃饭的时候,食物会顺着咽喉进入食道,如果这时说话,会增加食物进入气管的可能性,很容易呛到。孩子们在进餐时聊天,很难控制自己的音量,有时候聊到一些争论性的问题时,也会越来越激动,会出现嘴里的食物还没咽下就开始聊天的情况。但进餐环节不说话,显然也是不现实的。在轻松愉悦的自主进餐环节,成人也会相互交流,但成人会控制自己的音量,会先将食物咽下再交流。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开展了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让孩子了解到进餐环节激动或大笑存在的危险性,在进餐环节,我们和幼儿做出约定,进餐时想要聊天,要先把嘴巴里面的饭菜咽下去再轻声交流, 并控制自己的音量,但效果不显著。
那么,根据实际情况,幼儿自主进餐时该不该聊天?如何把控进餐交流的问题?
(广东省深圳市松岗街道中心幼儿园艺展分园 梁晓丹)
“不可以聊天”的教育学规训
笔者的学生曾经对4所幼儿园的50位教师做过“ 为什么幼儿进餐不可以说话”的调查,担心出现吃饭呛着的比例高达44%,怕吃饭时间太长占32%,担心影响其他幼儿进餐占22%,认为会给教师管理带来麻烦的占2%。幼儿进餐“ 不可以聊天”规则的提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理由:
第一是安全考虑,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容易噎着或呛着;
第二是饮食健康,吃饭时聊天会导致饭菜咀嚼不充分,进入肠胃中不易消 化;
第三是习惯培养,受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影响,进餐时 “ 食不语”往往被当作幼儿园的纪律和常规;
第四是管理问题,吃饭聊天影响幼儿园时间管理。
这些理由支持了“ 幼儿进餐 时不可以聊天”规则存在的合理性,所以在幼儿园进餐环节经常可以听到教师的训话:“谁又在吃饭时聊天了?”“吃饭能保持安静些吗?”“现在小嘴巴是用来吃饭,不是用来讲话的。”“等会吃饭吃得快的小朋友奖励一张小贴纸。” …… 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偶尔趁教师不注意时窃窃私语,就会受到教师“ 吃饭不许说话”的警告。
这种做法有点类似于“ 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它忽视了幼儿本人对进餐时不可以聊天的实际感受。教师把幼儿进餐局限在“对幼儿负责”的教育学立场的规训。教育学立场的幼儿进餐,往往从教育者的视角,关注幼儿进餐的规则教育,教师一遍又一遍地强调进餐时应该遵守的规则:安静就餐、不许说话、光盘……然后用奖励或惩罚的方式规约幼儿的进餐行为,幼儿在教师的监督下保持一种紧张的状态完成进餐任务。进餐环节变成了一项制度化的活动。在制度化的进餐活动中,教师强调的是幼儿良好常规和用餐礼仪的训练,幼儿被迫遵守“ 进餐不可以聊天”的规则,师幼之间缺乏感情交流,同伴之间交流被阻隔,进餐活动变成制度化生活中单调而乏味的工作任务,背离了日常生活应有的斑斓色彩。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一家人进餐时埋头吃饭,各不说话,那么家庭气氛一定会很压抑,家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也有缺失;反之一家人在饭桌上有说有笑,交流饭菜的味道,聊聊各自身边发生的新鲜事,那么一顿饭不仅仅是一顿饭,它促进了家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家庭氛围会很温馨。幼儿园日常的进餐,是幼儿半日活动结束后放松休憩的自在时光,除了满足幼儿的生理需要,也是滋养幼儿生活情感和生活情趣的食育时光。它需要研究者和幼儿园教师用跨学科的视角进行规则优化。
“可以轻声聊天”的跨学科优化
笔者的学生曾经就“ 中午进餐可不可以聊天”访谈过幼儿,被访谈的幼儿都说:“不可以。”继续问:“ 为什么不可以?” 幼儿回答:“老师说的,如果吃饭聊天会被批评,小贴纸就没有了。”再追问幼儿:“如果进餐时可以轻声聊天,你觉得怎么样?”幼儿回答:“很开心。”
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自主进餐时“ 可以轻声聊天”满足了交往和表达的需求。在集体用餐时,幼儿除了吃饭,有想跟教师和同伴交流对食物喜好的欲求。就像案例中“你看,我的碗里有很多‘ 蝴蝶’,我看看你的有没有。”“我也有,我的是绿色的。” ……幼儿坐在一起,在和食物、同伴的互动中展开交流,分享生活经验。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说话声从小声到大声,甚至影响了吃饭,但这个过程恰恰为幼儿合理把控吃饭时聊天的音量,建立适宜的进餐聊天规则提供了契机。幼儿在具体的进餐情境中不断“ 试误”,通过自我解释修正和完善规则,共同建构一种基于内心认同且自觉执行的公共规则。进餐规则从统一、强制走向幼儿的真实生活与切身体验,规则的形成是幼儿、同伴、教师和进餐活动动态交互作用的结果。
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自主进餐时听听音乐,跟同伴轻声聊天,不仅可以保持愉快的情绪、增进食欲,还能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进餐环节理应是幼儿放松心情、享受美食、愉悦生活的时光,教师既要构建舒适、整洁、优美的物理环境,又要营造温馨、自在、放松、惬意的心理环境。在身心 愉悦的环境中,幼儿彼此聊聊对美食的感受,实现幼儿与食物、身体与环境的相互调节和适应。
从生物学的视角来看,细嚼慢咽有助于食物的消化。教师要克制“ 用小贴纸奖励吃饭吃得快的小朋友”的催促行为,让幼儿吃饭时可以轻声聊天,不是狼吞虎咽地争取吃饭第一名,而是打开味蕾,品味舌尖上的美食。由于幼儿的胃容量、 饭量和饮食习惯存在个体差异,教师通过倾听幼儿吃饭时的 聊天,可以了解幼儿的身体反应、食量、食速等进餐状态,基于幼儿自身的身体节律,让幼儿做主和大胆表达。教师要避免强制规定幼儿的进食量和进食种类。如果教师以自己的意志评估和把控幼儿的进餐,一方面可能加重幼儿肠胃消化负担,降低幼儿食欲;另一方面会引发幼儿对食物的负面情绪,影响师幼关系,破坏幼儿对食物的体验。
合理化规则建立需要秉持的立场
(声明:内容来源于网络,本公众号因教学和研究需要转载或选编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觉得内容还不错的话,给我点个“在看”呗
点
“阅读原文”,了解芳草教育资源数字化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