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EDITOR’S NOTE
学前儿童建构能力的发展一般经历七个发展阶段:摆弄、重复、桥式、围拢、模型、表征、为游戏建构。也就是说,“为游戏建构”是幼儿建构游戏最高水平的表现。那如何才能孩子的建构游戏不仅仅停留在简单摆弄、只是为了搭建而搭建,把建构游戏玩出高水平呢?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乐山市城北幼儿园,你能想象,一列充满工程智慧与美学的“高铁”,竟是由一群幼儿园的孩子亲手建成?这可不是一次按部就班的手工课,而是一场完全由孩子主导、充满挑战与惊喜的深度建构之旅。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孩子们是如何构建出令人惊艳的“高铁”。
(*注:案例选编自乐山市城北幼儿园 刘文梅 易雪莹 《幼儿园里开来了高铁》)
缘起/
班级开展了关于高铁主题活动后,近段时间孩子们都对此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户外游戏时间,有的小朋友在用阿基米德单元积木搭建轨道,有的小朋友在搭建了安检机,有的小朋友在搭建高铁站的大门……就在这时,衡衡说道:“我想搭一个高铁,可以开着走的。”衡衡的想法立即得到了卓卓的响应,就这样,幼儿园里的高铁应运而生。究竟他们的高铁可否成功开动呢?看看他们是如何做的吧!
01
有座位的高铁初建成!
只见衡衡和卓卓兴致勃勃地搬来一个长梯连接两个可滚动的两轮轮胎,紧接着又在梯子上平行放置了一排空心大积木,然后又在上面隔着一定的间距立着摆放了四个空心大积木,最终形成了一个长方形的车的样式。做完后衡衡兴奋地大喊道说:“我们的高铁做好啦!”卓卓和伶伶坐在车上,衡衡在后面推着高铁在操场上行驶。
幼儿园突然出现的高铁吸引了旁边的小朋友,大家纷纷询问道:“我可以坐一下吗?”衡衡摇摇头说道:“坐不下啦!这个只能坐一排。”凡凡紧接着说道:“你这个不是高铁,高铁是左右两边都有座位的。”“那我们把这个加宽就可以摆很多座位啦!”卓卓立马回应道。衡衡皱了皱眉说道:“这个轮子只能放一个梯子。”几个小朋友看了好一会儿,这时凡凡突然说道:“那就再拿两个轮子来架一个梯子,再把两个车拼起来就变宽了呀!”说完就去搬来轮子和梯子,架好后两副轮子并排靠在一起。
然而两副轮子并排好以后,孩子们发现它们是彼此分离的,并不是一个整体,这时豪豪想到了“可以在上面铺一层垫子”的方法,然而孩子们尝试过以后发现垫子是软的,踩上去会往下陷。紧接着,凡凡又提出了“在上面铺一层做早操的木板”的提议,其他小朋友也一致同意,于是几个小朋友合作把六块大木板并排横铺在两辆车的梯子上。一瞬间,原本窄窄的车厢变得特别宽敞,孩子们都迫不及待地坐了上去,两边梯子各留一个孩子一起往前推,高铁再一次在操场上开动了。
可是行驶了没好一会儿,一个坐在车上的小朋友大喊道:“板子歪啦!这里有缝隙,夹到我手了。”原来在行驶的过程中,轮胎间的木板会散开或者移位进而导致产生缝隙,这时孩子们开始思考如何才能把木板固定。豪豪率先说道:“可以用长条积木卡在两头。”“长条积木会掉下去的。”卓卓立马摆手否定道。紧接着,衡衡又说道:“用双面胶把木板粘起来。”凡凡附和着说道:“还可以用绳子把木板绑起来。”
接下来孩子们一一尝试后发现,长条积木卡在板子与梯子的缝隙中间会掉下去;双面胶虽然能粘住,但车一动起来就扯断了;绳子能把木板绑在一起不产生缝隙,但在行驶过程还是会整体移位,以上办法都不能解决固定木板的问题。
这可怎么办呢?这时卓卓找到了材料柜里的扭扭建构积木,他仔细看了看后发现扭扭建构积木和一般的长条积木不一样,两端都有孔可以拧上螺丝,于是这一次孩子们决定用扭扭建构积木试一试。
只见孩子们找来了各式各样的扭扭建构积木尝试固定,刚开始孩子们用转角积木的一侧搭在板子上,另一侧卡在板子与梯子的缝隙中,然而螺丝与螺帽拧紧后,孩子们发现只要一推板子转角积木就跟着翻了,无法固定。于是孩子们决定再接着用一根与梯子同宽的长条积木挨着板子并排铺在梯子上,长条螺丝从积木中间穿过再拧上螺帽,长条螺丝与长条积木形成一个十字架,架在板子与梯子缝隙中间,一侧抵住板子,一侧抵住梯子。
孩子们试了试再次推木板,这次木板果然已经纹丝不动了,孩子们都兴奋极了。接下来,孩子们用同样的方法固定住四个角,平铺的木板被紧紧的固定在了梯子中间,让两个车结合成了一个加宽版的车厢。
教师思考
游戏初,孩子们结合生活经验很快搭出了会移动的高铁,然而其他小朋友提出了“高铁是有座位”的意见,于是接下来开始尝试使用各种材料搭建座位并使其固定。在过程中,孩子们遇到了“木板会散开且容易夹到手”的问题,他们并没有知难而退,在通过对比积木卡住、双面胶粘、绳子绑都失败后,他们依然坚持不断地尝试,最终终于用扭扭建构积木成功地将木板连接。在孩子们不断尝试的过程中,我始终在一旁细心的观察,并没有急于纠正幼儿的错误,而是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时间、空间、材料供幼儿自由的探索,以无声的关爱和肯定的眼神支持幼儿,让他们通过不断摸索最终找到解决的办法。
02
高铁太小了,
坐不下更多小朋友!
游戏后的回顾时间,衡衡和卓卓向同伴们介绍了他们的高铁,其他小朋友都纷纷表示想要坐高铁。这时我问道:“我和小朋友都想坐,一个车厢能坐得下吗?”大家都摇了摇头。“我们可以再做一个同样的车厢,把两个车厢连接起来。”卓卓思考了一会儿说道。我满怀好奇地问道:“你们打算用什么来连接呢?”伶伶率先说道:“可以用绳子把两个车厢栓起来。”衡衡紧接着说道:“我们还是可以用扭扭建构积木呀,找一根长一点的,两头用螺丝和螺帽来固定。”凡凡又说:“用我们的玩具连环扣,可以扣在两节车厢的轮胎杠上。”而睿杰则表示“可以用一根长一点的管子连接,管子两头用绳子绑在轮胎杠上。”
孩子讨论得异常热烈,并决定在下一次游戏时间一一进行尝试。第二天的游戏时间,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找来连接材料一一尝试。他们决定先用可活动的连环扣连成一长串,把两头分别扣在两节车厢的轮胎杠上,很快,两节车厢就连接好了,可是还没开始发动,孩子们只是轻轻一推车厢,连环扣就从轮胎杠上脱落了。
失败后孩子们这一次决定尝试用跳绳绑在两节车厢的轮胎杠上,他们依旧用之前的方法一前一后推拉着车厢,行驶一段距离后发现两节车厢速度不一样时,连接处容易撞在一起或者错位,接着孩子们又调整为两个人在前面拉,后面不推,然而前面的车厢一停下来,后面的车厢还是会撞上来。凡凡见状摇摇头说道:“这个跳绳太软了,有弹性,会把车厢弹回来,还是找一个硬一点的,没有弹性的吧。”
其他小朋友也都赞同凡凡的说法,于是紧接着孩子们又找来了PVC管与跳绳,把PVC管架在两个轮胎杠之间,然后再在结合处用跳绳捆绑固定。固定好后,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推拉着车厢,这一次虽然两节车厢没有碰撞了,但PVC管在行驶中还是脱落了。只剩下扭扭建构积木没有试了,孩子们有些失望、有些紧张又有些期待地找来了各式扭扭建构积木,有长条的,直角的,圆形的,还有若干螺丝与螺帽。
只见孩子们最先拿起了长条积木搭在两个轮胎杠上,然后调整两个车厢的距离,让两头的螺丝孔挨着两个轮胎杠附近,最后拧上螺丝,形成一个钩子的形。弄好之后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尝试推动车厢,结果发现螺丝只能挡住一个方向的推动力,两节车厢停下来时还是会碰在一起。衡衡立马说道:“螺丝只能挡住一边,另一边也要挡住才行,我们在两头加一个直角积木吧!”于是孩子们又在两头组合安装了一个直角积木,使两头从钩子的形状升级为一个类似倒着的“凹”的形状,卡在轮胎杠上。孩子们再次出发,这次两节车厢终于能连起来跑也不会相碰撞了。
车厢变长了,更多的小朋友迫不及待地登上了这列高铁。然而在行驶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用扭扭建构连接车厢,导致连接处缝隙太大呈镂空,上上下下时“乘客”容易掉落下来,存在安全隐患。这时我也急忙化身为乘客对“列车员”提出:“太危险了,我刚才差点就掉下去了。”听到其他“乘客”也这样说后,衡衡和凡凡立即作出改进,于是他们找到了与空隙长度相匹配的条形积木横搭在轮子骨架上,最终解决了这个问题。
教师思考
针对一节车厢太小了无法满足更多幼儿参与游戏的问题,我在和孩子进行游戏回顾时以及在游戏中以同伴的角色通过平行游戏的方式将问题抛给孩子,激发幼儿聚焦问题所在想办法解决。于是在后续的游戏中,孩子们付诸行动,将自己的设想逐一进行了试验,最终在绳子、连环扣、管子、扭扭建构积木多种材料中选择了最牢固的扭扭建构积木,孩子们在尝试与调整中,善于同伴协作、综合经验、深入探究,直至找到最佳解决办法。
03
加长加装饰版的高铁诞生啦!
一辆两节车厢的高铁在幼儿园开动起来,引来了其他班小朋友的关注,都想要坐上去感受一下高铁速度,孩子们争先恐后的上了车,两节车厢都坐满了人,衡衡见状大声喊道:“别上啦!别上啦!坐不下啦!”就在这时,凡凡提出坐高铁时车厢的过道上也可以站人,便指挥两个“乘客”立马走到过道上,可没走几步就掉落了下来。凡凡摇摇头说道:“这个过道太窄了,我们再做一个扭扭积木放上去把它变宽吧!”说着便找来了材料,用同样的方法做了一个积木条,并排放上去,却发现宽度不够了,无法并排放两个积木条,只好放弃这个方法。
眼看“过道站人”的方法行不通,衡衡无奈地说道:“过道站不了,就只能再加一节车厢了,可是没有轮子了。”就在这时,卓卓围着车身观察后有了新发现:“我们可不可以把后面这节车厢的梯子直接卡在前面车厢的后轮上,不用积木(扭扭建构积木条)了,这样就多出了一对轮子了呀。”卓卓的这一提意得到了其他小朋友的赞同,由于车身很重,于是孩子们在寻求老师的帮助下,成功去掉了扭扭建构积木条,让每两节车厢连接的地方直接共用一个轮子,用多出来的轮子做了第三节车厢,满足了更多小朋友的乘坐意愿。
车厢变长了,乘客自然越来越多,司机们按照原来用手直接拉动着车厢的方式,却表示拉不动了,太重了!车上有乘客便提出“多几个人在后面推,或是用三轮车来拉”的方法,于是孩子们找来了骑的三轮车和推的两轮车,把三轮车与车厢用绳子连接。结果发现三轮车不仅骑不动,还会被弹回来;孩子们只好再尝试两轮车,并改用之前制作的扭扭建构积木条来连接两轮车和车厢,一头卡在车厢轮子横杠上,一头卡在两轮车衡杠上,让车头和车厢既形成一个整体,又让前后轮子保持一定的距离,互不摩擦。
一切准备就绪后,孩子们再次尝试推动两轮车,这一次,后面的车厢终于跟随着车头的移动也动起来了,孩子们都高兴的跳了起来。在高铁开到操场尽头时,孩子们把车头和扭扭积木条取下来换到车厢的另一头来安装,这时车尾瞬间变成了车头,又在操场上开动起来。
随着高铁的不断完善,孩子们提出了“给高铁做车皮”的想法,于是又马不停蹄地去找来各种认为适合做车皮的材料。最开始孩子找来了垫子竖起来挡住,可是垫子太软了,无法支撑起来,并且没有窗户;于是孩子们又找来了空心积木把四周堆砌起来,还留出了窗户的样子,可在开动起来时,孩子们发现积木容易倒,有安全隐患;最后孩子们提出用班级里废旧的KT板做车皮,孩子们把板子内外两侧的底部用透明胶贴了积木来固定板子竖式摆放,还在板子上用美工刀挖出了窗户的形状,并在车厢外部做了绘画装饰。就这样,一辆孩子们自己打造的高铁就完整呈现在操场上了。
在那之后,我们随时都能看到这辆高铁在操场上行驶,上面的孩子欢声笑语,好不热闹,成了幼儿园一道最为特别的风景线。
教师思考
当更多人想坐高铁导致车厢无法满足时,孩子们能及时想办法去解决,并不断尝试、发现问题、调整材料、最终终于解决了问题。在这过程中,孩子们并没有因为材料不够或者尝试失败后就放起,而是敢于设想、敢于推翻自己的想法、勇于挑战,并且能在失败中不断总结经验,在与同伴合作中不断深入游戏,最终成功解决问题,获取成功的喜悦感。这次活动全程,我并没有介入支持,而是在一旁观察,给孩子留有足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其实有时候,“不支持”也是一种有效的支持。
自孩子们自发发起搭建高铁的探索之旅以来,游戏经历了从单排车厢到双排车厢的扩展、从如何固定板子形成整体结构、到两节车厢之间的连接方式、再到车头的选择与衔接,以及后续车皮的制作等一系列富有挑战的环节。孩子们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通过亲身体验、反复试错、动手操作和持续探究,不断尝试并解决了这些难题。他们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反思中调整策略,在再实践中深化理解,真正实现了“实践—反思—再实践”的循环学习过程,使游戏成为不断深化认知的平台。
基于对本班孩子游戏水平的了解,所以在整个游戏的过程中,我始终尊重孩子的游戏意图,更多是以观察者和追随者的角色支持孩子们的游戏,给孩子留有足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只在孩子的游戏确实需要帮助时才介入支持。这种基于儿童兴趣和发展需要的适时、适度的支持,既保护了幼儿的探索欲望,又推动了游戏的深入发展。
随着游戏的持续推进和不断深入,孩子们各方面的能力也获得了发展。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真实情境中得到锻炼,逐步养成了乐于探究、坚持尝试的学习习惯;他们在语言表达和社会交往方面也展现出明显进步,能够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倾听同伴的意见,进行有效的合作协商。这种基于实际成就的自我认可,不仅培养了孩子们自信、积极的心理品质,更为他们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情感基础。
想要了解更多优秀案例,就看下方《看!我搭的 !》和《叶子上有洞!》两本获奖案例集!
▲点击“图片”下滑可以进入店铺了解所有书籍详情,点击“购买”可以直接购买书籍
封面 | 乐山市城北幼儿园
改编 | 橙子 李芸芸
审核 | 小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