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圈的“集体表演”:老师演勤奋,家长演配合,学生演努力,谁在逼所有人入戏?
晚上11点,刚给孩子检查完作业,又要在3个家长群打卡,还得给老师发的‘学情反馈表’签字拍照——这一天,比上班还累!
一位家长的深夜吐槽,炸出了无数教育人的共鸣。如今的教育场,早已不是单纯的教书育人之地,更像一座停不下来的“舞台”:老师忙着用截图证明“勤奋”,家长忙着用配合扮演“尽责”,学生忙着用姿态演绎“努力”。这场全员参与的“表演”,没人真心喜欢,却没人敢轻易退场。
老师:十成精力,三成教学,七成“留痕”
“课表上写的是8节课,实际能安安心心讲课的,连一半都不到。”一位有15年教龄的老师坦言。
白天的课堂上,要随时应对突如其来的拍照要求——“公开课要拍、主题活动要拍、甚至批改作业都要拍”;晚上回到家,不是备课批改试卷,而是对着电脑填报表、整理台账、上传打卡截图。上级检查要“有迹可循”,学校评估要“材料齐全”,家校沟通要“证据确凿”,仿佛只有这些看得见的“形式”,才能证明教育工作的价值。
有老师算过一笔扎心的账:每天的工作精力里,真正用在钻研教材、辅导学生、和孩子真诚沟通上的,顶多占三成。剩下的七成,全耗在了“填表-拍照-传图-存档”的循环里。当“留痕”比“实效”重要,当“证明工作”比“做好工作”费力,老师的疲惫,早已不是“备课累”那么简单。
家长:从“配合”到“主演”,谁能懂陪读的苦?
“以前觉得送孩子上学,教育主要靠老师;现在才知道,家长才是‘全职助教’。”
每天下班回家,来不及歇口气,就得马不停蹄进入“陪读模式”:监督孩子写作业到深夜,帮孩子做手工、拍亲子视频、完成学校布置的“社会实践作业”;家长群里要秒回“收到”,老师发的通知要及时点赞,哪怕心里早已不耐烦,也得维持“积极配合”的形象。
有家长吐槽:“我上班是为了赚钱养家,下班是为了完成学校的‘附加任务’,连陪孩子好好聊聊天的时间都没有。”当家长的“配合度”成了衡量教育效果的标准,当家庭变成了学校的“延伸课堂”,这场“表演”,让家长们身心俱疲。
学生:背着“表演”的包袱,失去成长的快乐
在这场“集体表演”里,最无辜的莫过于孩子。
他们背着沉重的书包,每天在学校和补习班之间奔波,应付着没完没了的作业和任务;为了满足老师和家长的期待,哪怕心里不想学,也得摆出“努力认真”的姿态;为了完成那些形式化的“打卡任务”,不得不放弃玩耍的时间,变成被动“演戏”的小演员。
曾经,学习是因为好奇心和求知欲;如今,学习变成了“不得不完成的任务”。当孩子的童年被“表演式努力”填满,当探索世界的乐趣被层层负担取代,他们的成长,早已失去了本真的色彩。
教育的本质,从来不是“演”给别人看
我们不禁要问: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
是为了让老师安心教书,用专业和爱心引导孩子成长;是为了让家长从容陪伴,用耐心和理解守护孩子的童年;是为了让学生快乐学习,在探索中收获知识,在成长中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一场为了应付检查、满足期待的“集体表演”。
当形式主义裹挟了教育,当“留痕”取代了实效,当所有人都陷入“不得不演”的内耗,最终受伤的,还是孩子。
好在,“减负”“回归教育本质”的呼声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摒弃形式主义,把时间和精力还给老师和学生。或许,转机就藏在对教育规律的尊重里,藏在对“实效”的追求里,藏在“少一些形式,多一些真诚”的改变里。
愿教育能早日卸下“表演”的包袱,回归本真:
老师不用再为留痕焦虑,能专心钻研教学;
家长不用再为配合疲惫,能从容陪伴成长;
学生不用再为演戏压抑,能快乐探索世界。
让每一份努力都发自内心,让每一次成长都真实可期。
温馨提示
【往期回顾】【读书】张艺谋电影《活着》:在苦难中坚守的生命力量
【幼儿教案】绘本故事《我才不放手呢》语言教案+PPT课件+角色对话台词卡+教具_小中大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