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园的日常里,游戏无处不在:孩子们在积木区搭桥建楼,沙水池挖渠引水,在户外用轮胎、木板、绳子创造属于他们的世界。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常常被这些瞬间打动,却在提笔写案例时陷入困境:明明现场鲜活生动,文字却干瘪平淡。问题或许不在写作技巧,而在于我们对“好案例”的定义。
(??温馨提示:需要优秀游戏案例评估表的老师,可以在读懂儿童公众号回复“案例评估表”获取哦)
优秀游戏案例不是“完美案例”
在一篇案例中,孩子表现得聪明有序、教师引导得恰到好处、活动结果圆满成功,那这是否就是一定是一个优秀案例呢?其实,评判一个案例的标准从来不是单一的,“完美”的案例并不一定就是优秀的案例。因为真正的教育现场,从来不是一场排练好的演出,而是一段充满试误、困惑、失败甚至“混乱”的真实旅程。很多时候打动人心的游戏案例,恰恰就诞生于对老师对“不完美”游戏真实的呈现之中。
儿童真实的状态往往不是井然有序地开展探索游戏,而是会试误、会困惑、会在失败后沉默思考、会在成功时主动表达。很多时候,老师们担心孩子“玩得不够好”“没达到预期目标”,于是急于介入或引导,并且在撰写游戏案例时,常常会刻意避开孩子“玩得不够好”的部分。但真正的专业,恰恰在于克制干预的冲动,给予孩子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去经历不完美的探索,并真实的呈现出他们的不完美,因为孩子的学习从来不是线性的,而是在反复试错、调整、再尝试中螺旋上升的,而案例也正是因为这些不完美才显得真实且生动。
以《小宾的跷跷板》为例:
小宾找来了一块小积木,他轻轻地将小积木放在跷跷板的一边,可他刚一松手,跷跷板就向没有小木块的一边倾斜了过去,跷跷板歪倒了。在迅速复原跷跷板后,小宾看了看跷跷板又看了看那块小积木,表现出若有所思的样子。
过了一会儿,他转身去拿了一块与上次拿的相同的小积木。只见小宾小心翼翼地将两块小积木同时放在跷跷板的两端,这一次松手后,跷跷板依然保持着平衡。
接着,他又到乐高筐里找了两个相同的乐高小人,轻轻地放在了跷跷板的两端,放好后,他自豪地对铭铭说:“你看这个跷跷板厉害了吧,还有小人在上面呢!”
从小宾的若有所思到小心翼翼再到自豪分享,整个过程完整呈现了孩子学习的典型路径,失败→尝试→成功并主动表达,这种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恰恰是高质量游戏的核心特征。老师将这些细节呈现出来,让读者能够清楚地看到孩子们的探索过程和思考,让整个案例更加的精彩。
那是不是孩子所有“不完美”的游戏细节都应该呈现出来呢?当然不是,老师需要捕捉并呈现孩子关键的游戏细节,可以参考下方三个维度:
? 第一,是游戏中的沉默时刻
例如,当孩子失败后静静地凝视材料时,当孩子在积木倒塌后默默凝视残局时,这些表面上的“停滞”,实际上是思维最活跃的时刻,老师需要克制住打破沉默的冲动,给孩子思考留出足够的空间,并在案例中记录这些珍贵的思考过程。
? 第二,是游戏中关键的试错过程
例如,一个孩子在尝试用绳子固定树枝时,连续失败了四次:第一次绳子太短,第二次结打不紧,第三次找到了更长的绳子但不会打结,第四次请同伴帮忙一起完成。围绕游戏主题的试错完整过程比直接展示成功结果更有价值,老师需要详细记录每次尝试的具体方法、孩子的反应和调整策略,让读者看到学习是如何在试错中发生的。
? 第三,是游戏中同伴冲突和协商时刻
例如,孩子们在为这个作品如何搭建争论时,表面上是意见分歧,实际上展现的是各自不同的认知水平和经验背景。老师可以记录下这些争论的过程,包括他们如何表达观点、如何说服对方、如何达成妥协,能够生动呈现孩子社会性发展的真实轨迹。
图片 | 温州市泰顺县鹿泰实验幼儿园
优秀游戏案例结构清晰明确
好的案例一定是有清晰明确的主线,层层递进,所以在撰写游戏案例时,老师们需要明确一条主线,然后从孩子多种多样的游戏活动中找出较为关键的部分,在寻找主线时老师们可以从以下角度出发:
? 以故事内容为主线
孩子在开展游戏时,大多会有一个围绕的主题,其中一些对于整体活动有推动性的内容,需要着重对关键点进行描述,而一些延伸的活动内容简单描述或一笔带过即可。例如,
《与鸟窝的约会》
1.这是谁的家
2.搭建鸟窝
3.小鸟为什么还不回家
? 以材料的使用为主线
孩子在游戏中对于某些材料使用的频率非常地高,或者说这个材料在游戏里面,它是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的,那老师也可以用材料作为主线来形成一篇案例。例如,
《桥》
1.造桥计划的产生
2.搭建平板桥
3.搭建瓦片桥
4.搭建圆形桥
5.搭建KT板桥
? 以时间为主线
孩子的游戏通常是有持续性,将孩子在不同时间中围绕游戏做出的事情记录到案例里面。例如下方案例则是孩子在每一天发生的不同事情,但这些事情都是环环相扣的。例如,
《竹篮打水》
1.第一天:发现问题试图解决
2.第二天: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 以问题为主线
孩子的游戏想要深入下去,必然是伴随着问题的产生和解决的,老师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的游戏,发现孩子出现的一些关键的问题,将这些问题作为案例的主线,例如下方案例,每一个问题都在推动游戏进入下一个阶段。例如,
《轨道弹球乐》
1.怎样让反弹回来的球爬得更高一些
2.怎样搭轨道支柱更省时省料
3.怎样才能不让小球滚走
4.怎样让小球跳进加高的围墙
5.怎样搭建带拐弯的轨道
图片 | 杭州市西湖区留下幼儿园
好的案例不仅看见儿童,也看见老师。但这里的老师,不是那个总能适时介入、巧妙引导的完美形象,而是一个会犹豫、会困惑、会在支持与退后之间权衡的教育者。所以在游戏案例中,老师也可以呈现出自己思考的过程的,而教师分析反思部分更是集中性体现思考过程的部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出发:
? 从能力角度分析,对应孩子具体行为
有效的分析反思应结合案例的实际情况,从孩子能力的角度出发,将孩子的具体行为表现和能力对应起来。
例如,在分析孩子搭建长城的活动时,可以这样写:“在用水泥建造出相对稳固的长城后,孩子们并没有满足于现状,桃子提出要修建垛口墙、烽火台和制作武器,这一想法得到了其他孩子的肯定。为了更好地搭建出他们心中的长城,孩子们主动找来了相关的绘本并积极参考其他班级儿童的搭建作品,这让我看到孩子们身上所具备的积极主动的学习品质。而孩子们对于长城细节的完善,反映出他们对于长城的认识范围不断扩展。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计划性、目的性也在逐渐加强,最终搭建出的长城造型充分说明孩子们的搭建水平和思维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 从教师支持的角度反思,明确支持策略
除了从孩子能力的角度分析外,老师还可以从自身支持的角度进行反思。在游戏的哪些阶段,老师进行了介入,做出了哪些支持。
例如,在分析孩子搭建跷跷板的活动时,可以这样写:“孩子们搭跷跷板的兴趣还在持续,但搭建材料之一的长条却没有了,面对沮丧的孩子们,我鼓励他们寻找可替代物,经过一番搜寻,纸板成为了新的搭建材料,同时也带来了”找不准中间位置“的新问题,最开始我选择放手让孩子自行探究解决办法,但多次尝试他们仍旧不得其法,这时我便提供自然测量的视频,引入“测量”的经验,通过理论和实践,孩子们成功掌握了正确的测量方法。”
? 从教师支持行为有效性的角度反思,促进自我成长
老师还可以从支持行为有效性的角度进行反思,思考自己的支持是否真正促进了孩子的学习和发展。这包括反思自己的支持是否基于孩子的真实需求、是否剥夺了孩子探索试误的权利、是否提供了多元的支持策略等。
例如,在反思孩子搭建滑梯的活动时,可以这样写:“在第一次搭建滑梯的时候,刚开始孩子们搭建的滑道由于第二块竹片是平放在地面上,所以小朋友的石子每每滑到第二块竹片上都会停下来。梓涵发现了这一问题背后地原因并用自己的话尝试让其他小朋友明白,这时我介入了,我想通过我的话引导更多的小朋友去思考问题出现的原因,尽管最终孩子们解决了这一问题。
但我也在想,这一结果与我的介入、提问是否有着必然的联系?其实在我提问之前梓涵已经发现了问题的原因并尝试让其他小朋友理解,尽管他最初的解释似乎并没有被小朋友们所理解,如果我当时没有介入提问,会不会有其他的孩子主动的询问梓涵呢?会不会有其他孩子提出不同的看法呢?现在这一切都无从得知了,我想在孩子们之后的游戏中,对于何时介入孩子们的游戏以及如何介入,我应该更加谨慎一些。”
图片 | 成都市新都区桂湖幼儿园
打动人心的游戏案例往往不是完美的记录,而是对真实教育现场的呈现。它应看见真实的儿童,展现他们在游戏中的探索、试误、困惑与成长;它也应看见真实的教师,展现他们在支持与退后之间的权衡、犹豫与自我反思。在撰写游戏案例时,老师们应放下对“完美”的执念,转而关注游戏过程中的真实细节和孩子的思维闪光点。通过构建清晰的主线、刻画生动的细节、把握游戏重点以及进行全面的教师思考,老师们一定可以撰写出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的游戏案例。
想了解更多案例撰写的内容,老师可参考下方书籍!
▲点击“图片”下滑可以进入店铺了解所有书籍详情,点击“购买”可以直接购买书籍
创作 | 马丽 李芸芸
编辑 | 李芸芸
审核 | 小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