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指南》视角下的幼儿园教师队伍质量提升
左志宏:华东师范大学学前系主任、副教授
教育是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的千秋基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的政策导向以来,各级各类学校均着手提升办学质量,使 我国新时代教育逐渐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以下 简称《评估指南》)应运而生,该文件从幼儿园办园方向、保育与安全、教育过程、环境创设和教师队伍等5个方面给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提供指导。教师作为学前教育的 实施者,即学前教育机构的关键主体,深刻影响着学前教育发展中的过程质量,特别是学前阶段内部教育过程中包括但不限于教师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以及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相互关系,将对幼儿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教师唯有拥有良好的身心状态、高水平的专业知能,才能助力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
从教育评价的视角来看,《评估指南》是教育行动与改革的重要导引,“以评促建”将帮助幼教工作者按照教师队伍质量的评估要求对工作进行反思。在《评估指南》视角下探讨教师队伍质量提升,将对幼儿园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发挥重要作用。下面笔者从评估什么、提升什么、从何着力等三方面来阐述。
01
评估什么
《评估指南》中对幼儿园教师队伍质量的评估有专门的内容要求,具体体现在《评估指南》的第五板块“教师队伍”中,包括4个关键指标、9个考查要点。
第一个关键指标是“师德师风”。师德师风是幼儿园高质量师幼互动的根本保证,是保障教育向好发展的重要基础。换言之,作为教师,唯有以良好的师德师风为基石,才能正常开展保育教育工作,师德师风显然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考量。“师德师风”的考查要点中要求教师应有政治素养,成为“四有”人才,这既要求教师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也提醒教师要坚定地以《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来要求自己。
第二个关键指标是“人员配备”。这一指标是对园所人员应有怎样的配备要求、结构如何、数量多少的相关规定, 即条件性的质量需符合要求。此外,对教职工任职资格,指明应参照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 行)》执行。这是对教师队伍中人员配备的基本要求。
第三个关键指标是“专业发展”。《评估指南》中提出要评估幼儿园是否有相应的组织架构支撑教师的专业发展。比如,幼儿园能否帮助教师制定符合他们自身状况的专业发展规划,有否相应的教研制度去解决教师在日常保育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相关问题以及真实困惑等,是否有一种协同学习的氛围和机制。“专业发展”这一关键指标不单考查教师个人的专业素养,还需考查幼儿园管理者为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怎样的支持和保障。
第四个关键指标是“激励机制”。它强调通过激励方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比如,幼儿园能否让教师形成对园所的归属感?能否让教师在从业过程中体验幸福感?能否 为教师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激励机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人文关怀的精神,通过内在与外在结合的形式,激励教师将教育工作当作终身事业。健康的心理是教师顺利开展各项工作的条件和保障,幼儿园给予的持续不断的人文关怀与工作激励,能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敬业爱业程度。
02
提升什么
(一)坚守底线,尊重幼儿天性
坚守底线,是提升幼儿园教师队伍质量的基本保障。2018 年颁布的《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第6条提出,“关心爱护幼儿。呵护幼儿健康,保障快乐成长;不得体罚和变相体罚幼儿,不得歧视、侮辱幼儿,严禁猥亵、虐待、伤害幼儿”。维护幼儿人身安全、保障幼儿身心 康是开展幼儿园保育教育活动的前提条件。尽管尊重幼儿 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却常常会遭遇两难情境以至于影响其做出正确的选择。
比如,有这样一则案例。某幼儿园大班的幼儿对户外新的大型玩具充满好奇,但经过一周的户外游戏,有2名幼儿陆续在玩的时候出现意外,导致脸部受伤。于是,该班两位教师对是否继续让幼儿玩该大型玩具提出了不同意见,一位教师从幼儿喜欢的角度出发认为应该尊重幼儿的意愿让他们继续玩,另一位教师则从安全的角度出发认为不再玩才能确保幼儿不再受伤。
这一案例看似是玩与不玩新大型玩具的矛盾,实则是如何看待“幼儿的安全与发展需要的平衡”的问题。如果教师选择保证绝对安全,则幼儿爱玩的天性便无法得到满足,一些玩中学的机会也将错失;如果教师选择放任幼儿去玩,则将冒着幼儿受伤、家长追责的风险。始终将幼儿的安全与健康放在首位,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应当达成的共识。从现实的角度而言,绝对安全并不存在,游戏也并非一 定威胁幼儿的安全。所以,上述案例的真正难题是如何在尽可能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保障幼儿拥有快乐游戏的机会。由此可见,两位教师的出发点无可厚非,他们都是站在爱护幼儿的立场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面对如此难题,唯有明 确优先次序,将呵护与尊重幼儿作为教育底线,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迈步前进。
(二)坚持“四有”,重视仁爱之心
比如,小班的果果站在滚筒前,下意识地看向教师,眼神中表达了求助的愿望。教师摇摇头,鼓励她:“果果加油!你自己可以做到的!”听完教师的话,果果收回目光,有些为难。只见她把两只手撑在滚筒边,猛地一跳,整个上半 身趴在了滚筒上,随后右脚拼命往上抬,一次、两次、三 次……数不清尝试了多少次,可最后还是失败了。果果无奈地看了看教师,说:“老师,我不行,这个太高了。”此时教师的内心是惋惜与焦急并存,在帮与不帮之间犹疑。
这个案例看似是介入与等待的两难问题,实则是对教师耐心与爱心的考验,也是对教师教育智慧的挑战。幼儿如果持续遭遇失败,容易形成挫败感,这时,教师在坚持一切为了幼儿发展的前提下,需要思考这几个问题:该幼儿的发展水平如何,是否需要干预?如何对该幼儿进行干预?第一个问题是教师对幼儿的科学评估,第二个问题则是评估之后的因材施教。为此,教师需要更加细致地观察幼儿的变化,坚持不懈地寻找方法帮助幼儿,而这些工作的开展都是建立在教师具有极大的耐心与爱心的基础之上的,教师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调整好自身情绪,也需要充分运用自身的教育智慧来解决问题。这显然是对教师最大的考验。一所高质量的幼儿园,关键不是漂亮的房子,而是良善的教师和高质量的师幼互动。
(三)夯实知能,把握幼儿发展特点
03
从何着力
作为幼儿园管理者,要想助力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助力幼儿园教师队伍质量的提升,应该从哪些方面来着力呢?结合《评估指南》中相关的评估指标和考查要 点,笔者认为关注“人”、温暖“心”、聚焦“实”、破除“唯”、有 效“激”是5个主要的着力点。
(一)关注“人”
把2022年出台的《评估指南》和2017年出台的《幼儿 园办园行为督导评估办法》进行比较,不难发现《评估指 南》更关注人的发展,更具备人文情怀,所以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应该从这个方面来着力。教师和幼儿都是学前教育的核心主体,管理者不能只看到幼儿的发展需要,而忽略教师的正当需求。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幼儿园工作繁杂,如果管理者只将精力投入到所谓的评级、竞赛等一系列由人实现的事情中,而忽略了开展工作的人的需要、感受,那么长此以往,教师将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师,而是奔波忙碌于各项繁杂事务中无休无止的“机器”。教师是人,也是育人之师,幼儿园唯有关注并专注于人,真正看到人作为能动性存在的巨大潜力和深刻意义,才能真正发挥生命影响生命的教育价值。
(二)温暖“心”
幼儿园管理者要建立支持性人际关系,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让教师的幸福感不仅来源于幼儿,还来源于园所,来源于领导、同事的尊重与支持。幼儿园管理者要善于倾听理解教职工的所思所做,能够发现和肯定每一名教职工的闪光点和成长进步,让教职工感受到来自园长和同事的关心与支持,从而产生归属感和幸福感。在管理上要着力于温暖教师的心,让教师觉得幼儿园是一个非常有爱的集体,在其中工作、生活备感温暖。
(三)聚焦“实”
《评估指南》第45条考查要点中提到,要制定合理的教研制度,落实教研工作,聚焦解决保育教育实践中的困惑和问题。
比如,幼儿挑战行为带来的伦理困境,家长送礼带来的师德问题,吃与不吃和睡与不睡带来的家园冲突,等等。反思当前的教研活动,更多的还是专注于教学研究,比如怎么上好这节“课”,怎么设计好这个游戏,怎么在游戏中进行观察记录。
教学法的问题固然重要,但教研不只是教学研究,更是教育研究。所有与育人有关的问题都应纳入教研之中,比如, 当捕捉到幼儿的进步时如何赞赏才显现出真心诚意,而不是千篇一律的“你真棒”;如何在幼儿答错了问题、做错了事情时也能给予鼓励,让幼儿不会陷入自责内疚以至于丧失前行的勇气;如何在同伴发生冲突时用幼儿理解并乐意接受的方式妥善解决问题;如何在与家长教育观念不一致时保持科学的态度,对诸如吃或不吃、睡或不睡等看似琐碎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也就是说,真正的教研应该围绕教师在保育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非常现实的困惑和问题来进行讨论,形成积极的研讨氛围,给予教师充分的支持。
(四)破除“唯”
2020 年颁布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 中,对“破五唯”、实施“四个评价”做出了一系列部署,对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痼疾提出了改进的策略。《评估指南》中也提出要更加突出日常保育教育实 践成效,克服唯课题、唯论文等倾向,注重通过表彰奖励、薪酬待遇、职称评定、岗位晋升、专业支持等多种方式,激励教师爱岗敬业、潜心育人。幼儿园应以《评估指南》为导向,在保育教育工作的多个方面坚持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 相结合,通过完善的制度保障教师的发展。在奖励时,要摆正激励导向,而不是抱着可以量化的指标,过度考查看起来可以锦上添花的课题、论文。在培养和评价过程中一定 要让教师先把“锦”织好,再去考虑“花”的问题。
(五)有效“激”
在《评估指南》中提到了要注重通过表彰奖励、薪酬待遇、职称评定、岗位晋升、专业支持等多种方式来激励教师,也就是说,幼儿园要有多样化的激励方式与手段,让教师看到他们的努力和付出是有可能得到回馈的。所谓多种途径的激励,本质上是指要关注不同人的不同特点与不同需求,通过使用多种方式使教师获得精神满足或心理认可,从而避免出现无效或低效激励。
温馨提示
【往期回顾】
【工作室动态】马利民学前名师工作室赴水口中心幼儿园开展“大教研”活动
【教育热点】教育圈的“集体表演”:老师演勤奋,家长演配合,学生演努力,谁在逼所有人入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