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主持人——上海市实验幼儿园副园长戴静芳,首先通过数字故事分享了课题行至中期对可视化记录支持幼儿主动学习的认识与实践探索,继而围绕研究缘起、研究方案、研究历程对课题《可视化记录支持幼儿主动学习的实践研究》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课题组成员周斐向大家分享案例《幼儿园里的大地图》。
课题主持人——万里城实验幼儿园副园长高燕,从选题缘由、文献综述、研究意义、概念界定、研究设计、研究进展、中期阶段性研究成果、中期阶段性研究总结等方面对课题《具身认知理论下幼儿综合主题活动空间拓展与资源整合的实践研究》进行了详细汇报。
课题组成员朱逸稼向大家分享了案例故事《遇见蝴蝶:一场小班幼儿的具身探究之旅》。
邱晓云提前组织参与现场论证活动的两大集团科研主管和区级在研个人课题主持人阅读课题组的论证材料,并进行了预研讨。
美墅幼儿园科研主管李琴代表万桃学前教育集团汇报了对《可视化记录支持幼儿主动学习的实践研究》的学习体会:
第一,53.8%的教师认为:课题组将“主动学习”这一抽象概念细化为5个具体维度、11个关键指标和33个递进阶段,便于观察与评估。
第二,30.8%的教师认为:幼儿—教师—家长“三方协同”记录框架明确,实践策略具体可操作。
第三,38.5%的教师认为:研究方法、整体结构及成果提炼清晰严谨,形成从文献锚定指标、调查摸底、行动研究、循环调整的完整闭环。
曹杨新村第六幼儿园科研主管陈蓉君代表曹杨学前教育集团汇报了对《具身认知理论下幼儿综合主题活动空间拓展与资源整合的实践研究》的学习体会:
第一,66.7%的老师认为:“身体中心、情境嵌入、经验联结、互动生成”四大原则,是理论落地的核心抓手。
第二,53.3%的老师认为:研究形成“原则+路径+策略+机制”完整体系,且目标、内容、中期成果逻辑清晰。行动研究、问卷分析等方法具严谨性,实证支撑强。
第三,26.7%的老师认为:“数字化平台+契约协议”的家园社协同模式,以及集团化办园的跨园资源共享优势,能够切实提升课程质量。
两个集团的科研主管也分别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和想向两个课题组进一步了解的内容,如:
《可视化记录支持幼儿主动学习的实践研究》针对主动学习五维度的发展差异,是否形成了差异化的记录工具选择与解读侧重点?如何统一概念表述,厘清“实施要点”与“鹰架支持”的逻辑关系,优化预期成果结构?
《具身认知理论下幼儿综合主题活动空间拓展与资源整合的实践研究》在应对多样化园所情境时,原则如何确保其普适性与灵活性?如何围绕同一主题衔接园内外活动?如何体现综合主题活动的网状性、连续性特征?
邵乃济
给《可视化记录支持幼儿主动学习的实践研究》课题组的论证意见:
课题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通过可视化记录将教师观察儿童、解读儿童的工作日常化、长期化。同时,课题研究关注有差异的儿童,落实“让每一个儿童得到发展”的目标,回应了上海市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命题。
建议:
1.可视化记录的概念要进一步思考。不仅仅是让儿童表现的记录方式得以呈现,更在于让教师进一步走近儿童、走进儿童,深入解析其发展,精准识别需求并提供支持。
2.研究内容需进一步聚焦,突出重点。建议与上海市学前教育儿童发展评价指标对接,思考可视化记录能否真正支撑五大领域学习品质的培养,重点突出循证研究学习评估的内容。
3.建立“证据—研讨—行动—再发现”的闭环机制。将问题解决方案转化为月、周、日保教计划,并在实践中改进落实,使其成为教师日常观察和反思的习惯。从评价转向支持,要真正落实到每个有差异的儿童身上。
给《具身认知理论下幼儿综合主题活动空间拓展与资源整合的实践研究》课题组的论证意见:
课题立足上海市幼儿综合主题活动课程,构建线上线下、园内园外、多方共建的动态资源体系。聚焦“儿童友好”理念,关注幼儿主动学习与个体差异,体现以儿童发展为导向的研究立场,符合当前学前教育改革的趋势。
建议:
1.进一步推动具身认知理论与幼儿的实际经验及幼儿园在地资源相结合,注重幼儿在真实情境中的亲身体验,增强理论在课程实践中的落地性与适用性。
2.进一步梳理和细化当前幼儿综合主题活动实施中的真问题,明确研究拟突破的瓶颈,增强课题的针对性与实施路径的具体化,确保研究成果可转化、可推广。
黄娟娟
给《可视化记录支持幼儿主动学习的实践研究》 课题组的论证意见:
课题研究思路清晰、逻辑线强。将科研与教研深度融合,聚焦真问题、进行真研究,并将研究贯穿于日常保教工作。尤其是实施要点中提出的“双轨切入、双向解读”,兼具实用性与创新性。
建议:
1.需精准区分“主动学习”“学习品质”等核心概念,聚焦研究核心,体现课题研究的严谨性。
2.进一步优化框架,聚焦成效。通过重构研究框架层级,进一步提升逻辑清晰度;以“主动学习”原有评价维度为核心,通过前、中、后期数据对比来评估研究成效,避免新增无关评价指标。
给《具身认知理论下幼儿综合主题活动空间拓展与资源整合的实践研究》课题组的论证意见:
课题研究路径扎实、思路清晰、阶段成果显著,已提炼出具有指导性的实践原则,并形成了“四步循环”、协同机制等可操作的实施成果,有效推动了综合主题活动质量的提升。
建议:
1.文献述评应基于所综述文献的具体内容与方法进行,确保评述有据,增强批判性与针对性。
2.调查设计的内容,如认知与观念、态度之间的关系与区别,应与研究方案中的表述及最终分析框架相互对应,避免脱节。
3.需要进一步完善协同机制的设计。如在审议管理流程中,需考虑各种实际情况,如“修改后通过”,增强模型的实用性。
庄瑜
给《可视化记录支持幼儿主动学习的实践研究》 课题组的建议:
1.案例需进一步完善研究闭环。现有案例很优质,但缺少家长参与,需补充家长视角,形成“教师—儿童—家长”完整研究闭环,让研究更全面。
2.可考虑对接专业资源,强化科学性。如可联动儿童脑成像实验室,利用其大数据库和专业分析能力盘活现有视频数据,增强研究的科学性。
给《具身认知理论下幼儿综合主题活动空间拓展与资源整合的实践研究》课题组的建议:
1.在文献检索与引用时,应优先选择C刊、北大核心等高水准学术刊物,主动甄别并规避“水刊”,以确保研究起点与理论支撑的权威性。
2.建议补充针对幼儿“具身学习”行为的直接、微观的质性记录,如观察记录、作品分析等,与教师数据相互印证,增强结论的说服力。
3.线上资源共享平台是重要载体,建议持续扩充两类资源:一是已被认证的“儿童友好”场馆或点位;二是虽无专用儿童区但拥有成熟幼儿活动方案的场馆信息,为教师与家长提供更精准、便捷的服务。
邱晓云
本次的中期论证定位精准,清晰把握中期汇报的核心价值,为结题做准备。课题组重视专家意见转化,契合科研论证的核心诉求,致力于解决真问题,注重研究深度与规范性。两个课题均展现出良好的反思意识与研究基础。
给《可视化记录支持幼儿主动学习的实践研究》 课题组的建议:
1.厘清核心概念,建立逻辑关联。补充可视化记录定义的权威出处,明确其与普通记录、幼儿表征的区别。
2.梳理研究内容框架,形成系统问题群,完善研究结果表达。
3.进一步深化研究深度,先梳理具体问题,再针对性给出解决方案,避免成果空泛化。
给《具身认知理论下幼儿综合主题活动空间拓展与资源整合的实践研究》课题组的建议:
1.“如何拓展空间”、“如何整合资源”是本课题要研究并回答的核心问题,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探索拓展与整合后的新空间、新资源如何具体服务于综合主题活动,最终解决原有主题活动存在的问题或瓶颈。
2.空间与资源的优化成效,最终必须通过观察并分析幼儿在活动中的行为表现与发展变化来验证。应加强对幼儿的过程性观察记录,用证据说明研究的教育价值。
上海市实验幼儿园
欢迎扫码关注我们
一审:科研组
二审:保教研训部
三审:园长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