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我们去拜访了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区第三幼儿园,惊喜地发现他们有一个管理制度上的创举——每学期会开展“服务性评价”考核工作,每个岗位要梳理出服务的对象,意识到我的工作上为谁而做的,而不是只迎合上级的要求。
对于管理层来说,一线老师就是他们的主要服务对象,一线老师可以通过填写调查问卷,给管理层打分,而且这个分数和绩效考核是挂钩。
因此,管理层就需要重视老师们的评价,主动地调整工作方式,倾听一线的声音。
这个评价方式的变革,让老师们不再只处于“被动”地位,而是从制度地设计上有了发声的权利。
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呢?为什么玉泉区第三幼儿园要如此认真地推行“服务性评价”?
2020年,赵越园长从当地教育局调任到幼儿园做园长。刚开始,她习惯性地用解读上级任务、安排下级执行的方式做管理。
“其实,我对幼儿园的人或者事的控制,来源于我内在对自己的那种失控的感觉。”赵园长说道。“当时我觉得管理就是‘你就得听我的’,后来跟大家相处的过程当中经历一些事情才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好了以后,做事也会更顺畅。”
从减少评判开始,赵园长带领管理层身体力行去做,让老师们敢说话、敢做事。她分享到,“一个人做这件事情和说这个话,没人评判他,他肯定自然是敢说的。从开会的座位上,我都能看到变化。以前园长一定要坐中间,老师们也不敢让我坐边上,后来慢慢就发现老师们坐到了中间,可自然了,我反而可以退后,在角落里默默倾听、观察。”
在玉泉区三幼,老师们并不渴望被领导关注,反而更满足于服务班级,更多关注自身工作体验及家长、幼儿的反馈。
老师们在工作中有很大的自主权,班里面做活动都能自己说了算,管理层也会尽量去实现老师的想法。比如说以前有老师想带孩子去马路对面的超市去买东西,带他们认识钱币的时候,这种“不太安全”又“麻烦”的想法也得到了园里的大力支持。
听到这些赵园长分享的这些来自幼儿园日常的片段,我们看到了一种老师们“被倾听、被理解”时,给幼儿园的教育带来的可能性。
我想,在这样一种可以表达自己、可以被理解的幼儿园里,老师们和园长都会很幸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