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榴园里,有一个童话般的“小人国”,像霍比特人的小屋一样,这里有迷你小厨房、娃娃家和小花园,是石榴娃们最爱的迷你世界。在这里,石榴娃们惬意地爬上爬下、进进出出,扮演各种角色,玩煮饭、吃东西、卖烧烤、过家家等游戏。
最近,小人国的房间突然因灯光故障而陷入昏暗。然而,总园大一班孩子们的游戏热情却并没有被浇灭,反而开启了一场自主探索的“焕新计划”。一场由幼儿主导、师生共构的“刷墙”探索之旅就此展开……从头脑风暴解决光亮问题,到亲手刷白墙面、设计房间布局,一群“小小改造家”用行动证明:童年的创造力,能点亮每一个角落。
小人国没了光,小房间太黑怎么办?
这一周,是大一班小朋友们的“小人国游戏周”。阔别一个暑假,孩子们再次来到了心心念念的小人国。孩子们像往常一样兴奋地跑进小人国,却发现里面黑乎乎的。言言立即跑去开灯,但是按了两三次开关,灯都不亮。
多多第一个喊出来:“老师,小人国好黑呀!”
蓝莓也紧跟着说:“小人国的灯坏了!没有灯,感觉什么都看不到了。”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一场关于“光亮”的讨论热烈展开。
基于生活经验,孩子们纷纷抛出自己的“小方法”,并带来材料进行实验。
多多:“可以买蜡烛来点亮!”
贾小宝:“我从家带个小台灯来!”
土豆:“用电筒,我家停电了就用电筒,可亮了!”
安安:“我们每个人穿发光的鞋子进去。”
旺仔:“我们找维修工来修灯,虽然我们没有钱。
孩子们的想法天马行空,充满了生活经验的迁移。他们纷纷从家中带来了自己提议的材料进行试验。然而,实践出真知:
-
台灯没有插座,无法使用。
-
蜡烛虽然有点亮效果,但在木质结构和易燃物品多的游戏房里,明火非常危险。
-
手电筒光线集中,照射范围小,且直射眼睛不舒服。
-
闪光鞋需要不断运动才能发光,玩游戏时非常不便,而且“很累很累”。
教师的思考:
当游戏环境出现现实问题时,我们没有急于提供答案,而是保护并鼓励孩子们的奇思妙想。让他们通过亲自试验去验证想法的可行性,即使失败了,这个过程也极大地锻炼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理解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初次尝试失败后,孩子们有些失落。老师观察到大家的困惑,意识到可以引导孩子们从“添加光源”转向另一种思考——“利用环境反射光”。教师想到,生活中,白色的墙面就像一面柔和的大镜子,能够把光线反射到房间的每个角落,这或许能帮助孩子们理解为什么改变墙面颜色就能让房间变亮。
于是老师轻轻问道:“为什么我们的教室和家里不开灯也这么亮呢?”这句话一下子点燃了孩子们的观察兴趣。于是大家跑到教室观察,他们仔细对比后发现:
金豆豆:“因为教室里有窗户,太阳光能照进来!”
甜甜:“墙是白色的,很亮,能反光!”
木木:“小人国的墙是灰黑灰黑的,所以看着黑!我们把墙变白就好了!”
最后,孩子们一致决定:“把墙刷白,它就能自己‘亮’起来啦!”
刷墙行动:我是小小粉刷匠!
目标确定了,孩子们化身小小粉刷匠,满怀期待地投入到刷墙的准备与实践中,在一个个问题之中一步步解锁新技能。
前期准备
刷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孩子们意识到需要做好充分准备,于是从清理场地、选择工具到合理分工,一步步展开行动。
小人国里堆满了玩具和材料,刷墙前得先“腾地方”。孩子们在幼儿园里四处勘察,最终找到办公室旁的空教室作为临时仓库。他们还主动向办公室老师说明需求,在老师协助下,安全有序地完成了“搬家任务”,第一次体验“空间规划”的乐趣。
清理完场地,下一个核心问题出现了:用什么材料把墙变白?孩子们带着调查表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大开脑洞,想出了各种各样的材料:面粉、乳胶漆、白色黏土、白色颜料、白乳胶、白色的布、白色的纸、油漆……
回到幼儿园,孩子们分享了自己的调查结果。在讨论中,老师发现孩子们对生活中常见的颜料、白乳胶等材料比较熟悉,但对“油漆”却不太了解,于是我们一起探索——“油漆是什么?”
“油漆就是刷墙的。”
“不是油漆有毒,不能刷墙。”
“那乳胶漆也不能刷墙,他也是漆。”
“我妈妈说可以,我们家里的墙就是乳胶漆。”
针对小朋友们的争议,我们一起认识了刷墙常用的几种材料:乳胶漆(环保、颜色白,但需要专业施工)、艺术漆(效果好、耐磨,但价格高)、墙布(美观、易更换,但不耐脏)、硅藻泥(吸湿环保,但颜色偏暗)。通过比较,孩子们发现乳胶漆和白色颜料比较适合我们的小人国。
紧接着,我们通过讨论和“实践测试”淘汰了易糊的面粉、粘不住的黏土以及对身体有害的油漆……最后聚焦两种最可行的材料:“白色颜料”和“白乳胶”。我们带着两种材料去小人国进行了尝试,尝试之后,小朋友们意见开始分歧,有人觉得颜料好,有人觉得白乳胶好,由此,一场精彩的辩论赛就此展开:
辩论赛:颜料还是白乳胶?
正方(用颜料):
“颜料没有毒,很安全。”
“颜料本来就是白色的,很好看。”
“沾到手上衣服上很好洗。”
“风一吹就干了。”
“而且一点都不臭”
反方(用白乳胶):
“白乳胶很方便,一挤就出来。”
“干得特别快!”
“颜料容易挤得到处都是,弄得乱糟糟的。”
经过激烈讨论,孩子们综合“安全性、易清洁度、色彩效果”,最终投票选择白色颜料作为刷墙材料。
确定了材料,孩子们开始商量分工:
“一部分人来刷墙,一部分人玩其他的”
“我们可以分成小组,轮流来刷墙”
“可以男生一组,女生一组”
“这样人太多了,我们可以按学号来分组”……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制定了初步的分工计划。
时间
人员
周一
学号1-7号
周二
学号8-14号
周三
学号15-21号
周四
学号22-28号
周五
学号29-35号
教师的思考:
从发散思维的调查,到聚焦问题的讨论,再到有理有据的辩论,孩子们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决策过程。教师支持他们通过亲身体验和比较来筛选方案,辩论赛的形式则极大地锻炼了他们的逻辑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共同决策的过程也增强了他们对活动的拥有感。
刷墙进行时
孩子们带着满满的干劲,投入到三次刷墙的实践中。每一次尝试都遇到新问题,带来新的挑战,也带来新发现。
决定好材料后,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开始第一次粉刷。他们很快发现了问题:用手和小刷子蘸着颜料刷,不仅速度慢,而且颜料很难均匀覆盖深色的墙面,看起来斑斑驳驳,效果很不理想。刷完一遍后,孩子们总结出两大问题:1.不够白;2.刷得乱,不像家里的墙那么平整。
那怎么办呢,我们通过讨论一起寻求解决方案:
针对“不够白”:孩子们决定:“那就多刷几层!”这体现了他们对事物因果关系的理解。
针对“刷得乱”:他们开始观察家里的墙壁,并观看刷墙工人叔叔的视频,学习到关键技巧:要顺着一个方向刷,不能来回乱涂。
新的技能和方法都知道了,我们开始了第二次刷墙。但是在刷墙的过程中又出现了新的问题。
即使改进了方法,用小组分工的方式刷,进度依然缓慢,孩子们感到“时间太久了,要刷很久”。“用大刷子顺着一个方向刷,还是不够均匀。”
那怎么才能解决刷的慢和刷的均匀的问题呢?这时,老师适时介绍了专业工具——滚筒刷。孩子们认识了滚筒刷,并惊叹于它的效率和效果。
拿到新材料后,小朋友们兴奋不已。
“这也太快速了,一刷就是一大片!”
“刷出来很均匀!”
“用这个滚筒刷戴上我们的工作帽,我就真的像个粉刷匠了。”
“我感到太开心了。每天都想到幼儿园来完成我们的工作。”
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面洁白、平整的新墙诞生了!小人国房间瞬间显得亮堂起来。孩子们看着自己的成果,成就感十足。
教师的思考:
整个粉刷过程是一连串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第一次刷墙,孩子们体验到“方法”的重要性;第二次尝试中,他们感受到“工具”的影响;第三次使用滚筒刷,他们真正体会到“技术革新”带来的效率提升。教师作为支持者与资源提供者,在孩子们遇到瓶颈时适时引入新经验,帮助他们突破困境,体验到劳动与创造的喜悦。
小人国的新布局
墙刷好了,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想把“家当”搬回来。但是,新家怎么布置呢?相较于恢复之前的布局,孩子们提出了新的想法:
“把我们的材料放回去就好了。”
“不行,那不是就太乱了嘛。”
“我们的家要整整齐齐、漂漂亮亮的。”
老师顺势引导:“那现在小人国就是一个大大的家,你想怎么设计新家的布局呢?”
“左边没有刷的小房间当厨房,右边刷了的小房间当我们的卧室。”
“但是我们家里都有客厅呀,我们这都没有客厅。”
“中间游戏的地方就是客厅啦。我在家就是在客厅玩游戏。”
“家里还有厕所,马桶。”
“对,我们没有厕所。”
“有的,医生老师的办公室旁边就是厕所呀。”
于是,在老师引导下,孩子们开启了“房间规划”之旅。他们变身小小设计师,拿起画笔,充满期待地画下了自己心中的房间布局图。
设计图初稿完成后,孩子们互相分享时发现:“你的这张床画得像一个盒子,我看不懂。”“你的桌子在哪里?怎么和柜子叠在一起了?”他们意识到,自己的想法很难被别人看明白。
于是,我们一起认识并学习了房屋平面设计图的画法。通过观察真实的户型图,他们理解了“从上往下看”的视角,学习了用简单图形代表家具(如长方形代表床,圆形代表桌子),并掌握了如何清晰布局、避免重叠的表达技巧。
掌握平面图技巧后,孩子们画出了更规范的设计图。这一次,他们画出的设计图清晰多了,家具的布局一目了然。
大家将最终的设计图汇集起来,将他们精心绘制的设计图,向小朋友们和老师们自信地介绍自己的设计理念和布局巧思,投票选出了大家最喜欢的方案。
最后,大家齐心协力,按照设计图,将临时仓库里的物品搬回,并精心摆放好。一个既明亮又温馨,完全由孩子们自己设计的新小人国,完美重现。
成长回响:不止是一面白墙
活动结束后,孩子们围坐分享感受,话语里满是自豪:
“我觉得我们像真正的工人叔叔和设计师,太厉害了!”
“学习画设计图真好玩,现在我能看懂我的新家图纸了!”
“去别的班介绍时我有点紧张,但大家喜欢我们的设计,我好骄傲!”
“虽然很累,但是看到我们共同设计和刷白的小人国,我觉得我们什么都做得到!”
教师的思考:
“小人国焕新记”源于一个真实的游戏需求。孩子们从提出照明方案,到最终亲手改造并设计环境,他们不仅是学习者,更是行动者、创造者和沟通者。在这个过程中,他们:
①经历了完整的探究循环:从调查、筛选、辩论到实践优化,并学习了基本的设计制图技巧。
②提升了综合解决问题能力:面对空间、材料、技术、效率、表达等重重困难,能主动思考、合作寻找对策。
③强化了社会性合作与沟通能力:在辩论、分工、协作以及向他人推介自己方案的过程中,学会了倾听、表达与说服。
④积累了宝贵劳动经验并建立了自信:从认识工具到使用工具,从混乱涂鸦到清晰制图,亲身感受到了劳动与创造的价值,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感。
环境是孩子的第三位老师。当孩子成为环境真正的设计者和创造者时,他们的潜能是无限的。这次活动,孩子们刷亮的不仅是一面墙,设计的不仅是一个房间,更是点亮了他们心中敢于创造、勇于实践、善于合作与表达的明灯。
撰稿:杨红、王雅雯
素材提供:总园大一班
图文编辑:邓泓键
初审:周静
复审:杨勤
终审:赵三苏
版权声明
◎本文系成都市第十六幼儿园原创稿件,版权归成都市第十六幼儿园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使用,否则将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本公众号所使用的涉及幼儿的肖像,仅为成都市第十六幼儿园活动宣传使用,任何组织或个人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肖像人的肖像。
生命绽放
的童年院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