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幼互动行为贯穿于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评估指南》明确指出,师幼互动是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核心,但如何评估一日活动中教师的师幼互动质量,对很多幼儿园来说是有迷茫的,而这又是不得不面对的挑战。
先来看看这样一个常见的场景:
“王老师,你今天的活动组织得很流畅,孩子们都很投入。”课后,园长这样评价。
王老师笑着感谢,心里却有些许不确定:“孩子们是真的在深度参与,还是仅仅在跟随我的指令?园长说的那种‘流畅’背后,我是否错过了哪些有价值的生成时刻?”这种内在的不确定感,或许是许多追求上进的幼儿教师熟悉的体验。
如何打破这种局限呢?答案在于,幼儿园要建立一套融合了 “自我评价”(自评) 与 “他人评价”(他评) 的科学的观察评估与反馈系统。
当教师的“内在感知”与外部观察者的“客观视角”恰当相遇,真正的师幼互动水平变得逐渐清晰,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在反馈反思中开始……
内观:
教师自评——专业自觉的起点
教师的自我评价,是一次主动的、内省的专业对话和反思。教师通过在一日活动的某个环节,对自己的语言、情感、班级氛围营造、介入行为等进行即时记录,从而用这些记录给自己“照镜子”,进行有证据的自我反馈。
有效的自评,需要从“感觉”走向“证据”,以下几点需要常态地进行复盘:
? 情感支持: 在今天与孩子的互动中,我捕捉到了多少个孩子的情绪信号?并给予了回应?还是主要在处理行为问题?
? 教育支持: 我提出的问题里,有多少是只需回答“是/否”的封闭式问题,有多少是能引发孩子解释、推理和想象的开放式问题?
? 课堂组织: 当活动过渡时,我是通过高效的常规和清晰的指令实现的,还是更多地依靠声音压制?
? 班级氛围的营造:孩子们进行游戏时,想要换材料或将材料搬到其他地方玩,是否都会朝我看一下,担心我不同意?
教师运用上面的维度自评时,都可以有意识的记录下自己的真实行为,活动结束后,对照记录的数据,自己“照照镜子”,看看自己认为自己做的和记录中自己做的,是不是一样。这样的对比,有助于教师发现“想的”和“做的”是有差异的,也促进教师开始有意识的改变,成长也因此而发生。
(上表由读懂儿童研究员团队研发,在读懂儿童观察评价软件工具中可以实操使用)
外观:
园所他评——照亮盲区的明灯
前文我们说到,教师自我评价,是自己“照镜子”,自我觉察,有助于自我反思和主动提升。特别是对于自驱力强的老师,通过自评,教师可以获得持续的高质量成长。
当然,自我评价也有其天然的“盲区”。我们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常常会存在固有的“认知框架”,很难完全跳出来审视。这时,我们就需要另一双眼睛。
他人评价(如园长、教研员或同伴观察)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外部视角”。它像另一面镜子,照见我们未曾察觉的教学实相。有建设性的他评,核心在于“描述行为”而非“评判人格”。
例如:
? 无效他评: “李老师,你今天的课堂控制力不够。”
? 有效他评: “李老师,在今天的集体活动中,我记录到有8次因个别孩子打断而中断。其中有5次,您是通过点名提醒处理的。我们是否可以一起探讨,如何通过优化活动设计和建立更清晰的常规来减少中断?”
后者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基于具体的行为证据,并将对话引向了共同解决问题的方向。
(上表为“建构游戏”中师幼互动质量评估表,在读懂儿童观察评估软件工具中,可以实操使用)
融合:
当自评与他评对话,成长真正发生
师幼互动效果的自评与他评,并非彼此对立,而是专业成长的一体两面。最理想的状态,是让它们相互印证、相互补充,开启一场专业的“对话”和反思。
一起来感受这样一个常见的场景:
自评: 陈老师在活动后自评:“我感觉今天的科学探索活动,孩子们挺感兴趣的。”
他评: 同时,教研组长的观察记录显示:“在20分钟的探索中,有15名孩子持续操作超过10分钟;教师共介入5次,其中4次为分发材料,1次提出了一个启发式问题:‘你试试换个方法,会发生什么?’”
对话与成长: 在教研会上,陈老师看到这份客观记录后反思:“原来我大部分的介入停留在管理层面。我以为的‘兴趣’,更多是孩子们对材料本身的好奇。我下次可以尝试在关键时刻,提出更多像‘你试试换个方法’这样的问题,将他们的探索引向深入。”
这场对话,让陈老师的“感觉”落地为可分析的“行为”,让外在的观察触发了内在的深刻反思。这便是融合的价值。
(上图为建构游戏中的师幼互动质量评估样例,由读懂儿童观察评价软件工具生成)
工具:
为专业对话搭建“桥梁”与“导航”
盲人摸象,是我们都熟悉的寓言故事,盲人们争论了那么久,始终不能确定大象本来的样子。为什么?因为大家缺乏统一的评估标准,缺乏整体化的“观察工具”。同样的,要实现高质量的师幼互动评价,需要一套共同的“语言”和“工具”。一个结构化的师幼互动质量评估体系正可以扮演这个角色。而现代化的工具,更超越了纸质量表的局限,成为教师成长的“智能导航”。如何构建这样的评估体系了,下面几点至关重要:
? 评估行为,覆盖一日生活:让教师自评和他评,扎根于真实的教育现场。
优质互动并非只发生在集体教学中,它蕴含于晨间接待、餐点、区域活动、户外游戏等所有环节。一套好的工具,能提供针对不同环节的评估侧重点。
例如,
在“区域活动”量表中,会重点关注教师如何观察、解读幼儿的游戏行为,并适时介入支持;而在“过渡环节”量表中,则会关注教师如何通过小游戏、指令或常规,实现高效、有序且愉悦的衔接。这让评估更精准地切入具体场景,避免“一刀切”。
? 借助智能软件工具,实现高效的数据整理分析与一键报告:让数据“开口说话”。
当园长或教师完成评估后,AI等智能化的软件工具可以辅助他们高效、系统化地对自评和他评的观察记录数据进行自动汇聚与智能分析,生成分析报告,让数据开口说话,以数据结果代替个人直觉。
例如,
王园长本月观摩了三位老师的半日活动并完成了在线评估。她只需点击“生成园所分析报告”,系统便能立刻呈现一份可视化报告:不仅展示每位教师的优势与待改进领域,更能进行横向对比分析,指出“我园教师在‘反馈质量’上整体得分较低,是下一阶段教研的重点”。同时,系统能为每位老师一键生成个人分析报告,其中清晰展示其各维度得分雷达图,并附上具体的观察记录作为证据,让反馈有理有据。
(上图为过渡环节的师幼互动质量评估分析报告,由读懂儿童观察评估软件工具生成)
? AI辅助建议:提供个性化的“成长阶梯”。
当下AI已经变成了很多行业的超级助手,幼儿园的师幼互动质量评估,完全可以借助AI技术,成为教师的“私人教练”。在给出师幼互动行为诊断结果的同时,能基于海量的教育专业知识库,为教师和幼儿园的管理者推送个性化的、可操作的改进策略。
例如,
李老师的报告显示她在“启发式提问”上得分偏低。系统在指出这一点的同时,AI建议模块可能会自动推送:
策略库: “尝试使用‘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如果…会怎样…’等句式。”
资源包: 直接关联平台内的“优质提问案例集”微视频或相关文章。
行动建议: “建议您在下周的区域活动中,为自己设定一个小目标,每天至少向5名幼儿提出一个开放式问题,并记录下孩子的回答。”
(AI辅助的改进建议,由读懂儿童观察评估软件工具生成)
优秀的师幼互动,诞生于持续的反思与改进之中。而一个融合了自我审视、外部支持与智能技术的反馈系统,正是幼儿园构建高质量师幼互动评估体系的关键,有了这样的评估体系,教师队伍就可以实现从“诊断”到“反馈反思”到“改进改善”的循环,良性的推进全园的师幼互动水平提升,从而提升整体的保教质量。
当每一位教师都拥有“内观”的自觉,当每一个园所都能提供“外观”的支持,当智能工具为双方的对话提供证据、厘清路径时,我们便不仅是在评估质量,更是在主动、精准且高效地 “创造”更高的保教质量。
需要开展师幼互动质量评估培训和使用软件工具的幼儿园可以加以下客服二维码
▲点击“图片”下滑可以进入店铺了解所有书籍详情,点击“购买”可以直接购买书籍
封面 | 芮城县黄河幼儿园
创作 | 勿用
编辑 | 李芸芸
审核 | 小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