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游戏背景
一根绳子,一筐阿基米德积木,孩子们就自发组建了新的游戏,有趣极了。一上午的持续专注游戏,从独自拼摆——寻找同伴从左右向中间拼摆——再次寻找同伴三人合作,一位从中间拼摆,两位依然从左右向中间靠拢拼摆。在兴趣的激发下,他们随之调整游戏环境,在不断尝试与挑战中,探索物体平衡的奥秘。基于孩子们对绳子的兴趣,一场“桥”的探索就此展开。他们突破了小朋友们固有的搭建,而在绳索上进行搭建。从建桥到固桥到通车到赏桥一直在做很多的尝试,今天让我们一起到游戏的现场看一看。
二、游戏过程
第一阶段:建桥
游戏开始了,孩子们尝试将两根绳子固定在床沿两侧,作为桥梁的“支架”,再将阿基米德积木平铺在绳子上,很快随着一声脆响,坍塌了。很快孩子们又重新开始搭建,有从两边开始的、有从中间开始的,中间也时不时有孩子们掉落积木的声音。很快一座简易的吊桥即将成功,看到初具雏形的吊桥,孩子们欣喜万分。很快随着搭建的速度,出现了桥面晃动、积木掉落、整座吊桥随之又一次坍塌的情况,我们该怎么稳固桥面呢?
孩子们就这样不断地一次又一次的尝试:绳子是否太松、变化积木摆放的方向、倾斜摆放、间隔一定距离的摆放。在尝试中不断地讨论,不断地寻求经验、不断地观察。
分析与支持:绳子系在床的两侧间距较合适,能给幼儿提供初步的平衡游戏体验。幼儿对这种有挑战性且充满不确定性的游戏表现出浓厚兴趣,在反复尝试中,锻炼了手部精细动作、专注力和面对失败的乐观态度。并且在整个游戏过程中教师给予幼儿充分的自由,不干预游戏过程,仅在旁观察,确保幼儿安全。
第二阶段:固桥
很快孩子们成立了固桥工程队:寻找纸筒,建造桥墩。固桥尝试、拉紧绳索、增加桥墩数量、继续尝试,调整桥墩圆柱纸筒的位置。
分析与支持:孩子们按照自己的想法,一步步将游戏推进,我以为搭建护栏是为了让桥面更加稳固,在与孩子的交流中,我发现阳阳告诉我,搭上护栏,可以保证小汽车冲不出桥面,不会撞向小朋友们。我惊奇的发现,孩子们在建桥的过程中不仅注重桥的牢固性,还注重安全性,有了保护自己保护他人的安全意识。但是小小的桥面并不能支撑小汽车的顺利通行,他们又进行了哪些尝试呢?
第三阶段:通车
第一次尝试:调整“尺寸”,解决“掉落问题”
孩子们将小汽车放到桥面上,尝试让汽车穿过桥梁,可汽车刚移动就从桥面两侧滑落、桥面也会随之掉落。“为什么会掉下去?”带着疑问,他们反复观察桥面,发现“桥太高了,汽车不好平衡”“桥面太长了,中间会往下塌晃动厉害”。于是,孩子们开始调整桥梁参数:一方面降低绳子的固定高度,让桥面更贴近地面;另一方面缩短绳子间距,减少桥面跨度。经过多次微调,小汽车终于能从桥面上穿过,孩子们勉强解决了通车问题。
第二次尝试:升级改造,搭建“双层高桥”,巧解“材料短缺”困境。
解决通车问题后,孩子们不满足于简单的平面桥,提出搭建“更高更稳固的双层桥”的想法。他们将纸筒堆叠起来作为桥面的支撑,可搭建过程中发现,班里的纸筒数量远远不够支撑双层结构。“纸筒不够了,怎么办?”有孩子提议:“可以去别的班级借一下!”
随后,几名幼儿主动前往其他班级,成功借到了足够的纸筒。回到班级后,孩子们分工合作,用借来的纸筒加固桥墩,用长板连接第二层,最终一座双层桥顺利完工。孩子们还进一步优化细节,用积木将桥面边缘围合,防止汽车掉落,深化了对“结构与稳固性”的探索。
双层结构让桥梁的稳固性大幅提升,小汽车通行更加顺畅。
分析与支持:探索到成功改善了游戏环境,提供了更有利的平衡条件,双层搭建,促进了幼儿的合作行为。幼儿在合作中共同观察、操作,体现了社交能力的发展,同时也在持续探索积木与绳子平衡的关系。教师鼓励幼儿的合作行为,在旁观察并适时引导,如“看看怎样放积木能让绳子更稳呀”,激发幼儿进一步思考。
第四阶段:赏桥
当桥梁的核心功能完善后,孩子们开始丰富游戏场景。他们在桥墩两侧用积木搭建出楼梯、水上楼阁,让桥梁更美观。随后,一场情景化表演悄然展开:幼儿用小人偶扮演“修桥工”,假装检查桥面和桥墩;扮演“建桥工”,继续完善桥梁细节;还有幼儿推着小汽车,模拟“车辆通行”的场景,游戏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显著增强。
第五阶段:表征与畅想
游戏后的表征让我们看到了孩子们无限的可能,桥不只是直的,还有拱桥圆形的,分享了他们不仅搭建的双层桥,还提出了桥梁的“未来升级方案”:“以后的桥不仅能通车,还能建水利发电站,利用河水发电”“可以在桥上装太阳能板,这样晚上桥就能亮灯了,汽车晚上也能安全通过”。这些想法展现了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和对科学技术的初步认知。此次游戏到这里也许并没有结束,期待幼儿后续的游戏发展。
三、教师支持策略
环境创设者:教师提供了开放、低结构、可组合的游戏材料,为游戏的产生创造了可能性。
耐心观察者: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管住手、闭上嘴,退后观察,给予了幼儿充分探索和试错的空间。
精神鼓励者:当幼儿喊出口号时,教师投以赞赏的目光,用非介入的方式给予情感上的支持。
经验提炼者:在游戏结束后的分享环节,教师可以请这组幼儿分享他们的故事,将个别经验转化为集体财富,启发其他幼儿。
四、反思与延伸
材料的多样性:提供不同的探索材料,如不同长度、材质、宽窄的绳子,各种形状、重量的积木,以支持他们更复杂的想法。
感悟:相信儿童的力量
在幼儿用阿基米德积木于绳子上拼摆的过程中,我们再次见证了“相信儿童”这一教育理念的深刻意义。孩子面对挑战时,没有因失败而气馁,反而在一次次尝试中调整策略、观察规律、寻找方法、积累经验,最终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问题。这让我们看到,儿童天生具有探索者和思考者的潜能。他们需要的是成人给予的允许、信任、时间及空间,而非急于干预或代劳。教师的角色应当是耐心的观察者和适时的支持者。当我们真正放下成人的预设与焦虑,以敬畏之心看待孩子的每一次尝试,便会发现他们身上蕴藏着惊人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他们的成功不仅在于最终拼摆的成果,更在于过程中所展现的坚持、尝试、反思与自主解决问题的勇气。在反复试错中,他们调动了观察、比较、推理、调整等一系列高阶思维,在手指与积木的微妙互动中,他们发展了专注力与抗挫折能力。
在老师心里,孩子是如此的成功。在这次的活动中,老师作为最真实的听众,慢下来用心在意,投入倾听孩子的原声音,这些沉下来的等待,呈现的是尊重儿童最美的姿态,也正是因为如此,成就了孩子们独一无二的桥梁,或许未来的十年二十年,在世界各地也将会出现孩子们由他们建造的属于我们中国的桥梁。
-
版权声明| 综合整编自网络 意在传播优秀的教育理念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喜欢就“设为星标”吧↓
-
-
以您举手之劳,普及科学保教。 -
谢谢您的关注。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公众号,请长按上面的二维码添加关注,并请推荐给您的同事同学和朋友们。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普及科学保教的理念与方法。学前云教研将为大家持续推送实用的教研资源。 -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