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园的游戏场景中,提问是师幼互动的核心纽带。很多老师都明白,封闭式提问容易局限孩子的思维,而开放性提问能点燃他们的探索欲,但实际操作中却常陷入困惑:“问题问出去,孩子要么沉默要么答非所问”“不知道怎么结合游戏场景设计提问”“不同年龄段孩子该用不同问法吗?”。
真正有效的提问,从来不是简单堆砌“为什么”“怎么办”,而是基于孩子的真实经验与发展需求,成为推动游戏深入、激发深度思考的隐形引擎。结合《幼儿园保育与教育质量评估指南》要求,老师的提问策略应有以下5种。
《幼儿园保育与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明确提出,要通过开放性提问支持和拓展幼儿的学习,其关键在于两点:一是立足儿童当下的认知水平与体验,知道“孩子现在在哪里”;二是指向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清楚“要带孩子到哪里去”。
开放性提问并非无的放矢,而是有明确指向性的思维引导,主要分为五种类型,适配不同游戏与教学场景:
-
??聚合性提问:聚焦对比,促进经验共享
这类问题能引导孩子聚焦特定信息,发现异同点,常用于科学探究、数学活动或游戏回顾。比如在建构游戏后提问:“你搭的这座塔和旁边小朋友的,在形状和材料使用上有什么不一样?” 在观察植物角后问:“今天的小豆芽和昨天比,有哪些变化?”
-
-
??发散性提问:激发想象,拓展游戏可能
鼓励孩子预测、推理和联想,打破思维局限,适合语言活动、创意游戏环节。比如阅读绘本时问:“如果小动物们找不到回家的路,它们会想到什么办法?” 积木游戏中问:“除了搭房子,这些长短不一的积木还能用来做什么?”
-
-
??评价性提问:学会倾听,培养辩证思维
引导孩子关注他人观点,进行分析与判断,多见于集体讨论场景。比如在小组游戏分享后问:“你觉得他想到的解决办法怎么样?有没有可以补充的地方?” 在规则制定时问:“这个游戏规则大家都同意吗?说说你的理由?”
-
-
??观察性提问:察觉内心,提升情绪认知
帮助孩子梳理自身感受与体验,促进情绪管理能力发展,适配美术活动、同伴交往场景。比如欣赏画作时问:“这幅画的颜色和线条,让你想起了什么场景?心里是什么感觉?” 同伴发生矛盾后问:“当他拒绝和你一起玩时,你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
-
??解释性提问:梳理思路,促进表达清晰
引导孩子阐述想法背后的原因,让思维过程可视化,常与观察性提问搭配使用。比如孩子分享完游戏玩法后问:“你为什么会想到这样玩?这个方法是怎么想到的?” 孩子选择某种材料后问:“你用这个材料做道具,是因为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
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思维方式、游戏水平差异显著,提问必须精准匹配其发展特点,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以幼儿园常见的游戏场景为例,不同阶段的提问重点各有侧重:
小班:聚焦动作与体验,提问要 “具体简单”
小班孩子的游戏以模仿动作、以物代物为主,比如用积木当电话、用彩泥当食物,角色意识单一。提问需贴近他们的即时行为,帮助建立角色认知、巩固游戏体验。
-
角色游戏中:“你现在在扮演什么角色呀?这个‘电话’是用来和谁说话的?”
-
美工活动中:“你用红色彩泥做了什么?摸起来软软的感觉怎么样?”
-
户外游戏中:“你刚才跑的时候,脚踩在草地上是什么感觉?还想试试别的玩法吗?”
中班:聚焦合作与问题,提问要 “引导协商”
中班孩子开始出现简单合作行为,能围绕主题展开多轮互动,但也常面临 “都想当同一个角色”“不知道怎么分工” 等问题。提问需聚焦合作与问题解决,帮他们从 “各玩各的” 走向 “一起玩”。
-
角色扮演游戏中:“你们都想当小医生,有什么办法能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
-
小组建构游戏中:“要搭出一座能让小车通过的桥,你们觉得该怎么分工?谁来搭桥墩,谁来搭桥面?”
-
游戏冲突时:“他不想让你碰他的玩具,你有什么好办法能让他愿意和你分享?”
大班:聚焦高阶能力,提问要 “激发创造”
大班孩子的游戏已具备情节推进、规则共建、跨区协作等深度特征,能自主设计游戏方案、解决复杂问题。提问需指向创造性思维、团队协作、多元表达等高阶能力,推动游戏不断升级。
-
情节拓展:“如果你们的‘小超市’要举办开业活动,会准备哪些特别的环节?”
-
分工协作:“要完成这个‘户外探险’游戏,需要准备地图、道具、安全员,怎么分工才最合理?”
-
创意表达:“你设计的这个游戏规则,用什么方式告诉大家会更清楚?可以画出来吗?”
-
问题解决:“游戏时道具不够用了,除了向老师要,还能想到哪些办法?”
-
经验迁移:“今天玩的‘运输小球’游戏,用到的办法能用到上次的建构游戏中吗?”
此外,即便同一年龄段,孩子的发展水平也存在个体差异。对思维较慢的孩子,提问可更具体,比如“你觉得这个积木放在哪里不会倒?”;对能力较强的孩子,可提出更具挑战性的问题,比如“怎样让这个运输路线更有趣、更难一点?”
游戏后的集体回顾(团讨)是开放性提问的黄金场景,此时孩子对游戏记忆鲜活,情绪平稳,正是梳理经验、激发新想法的最佳时机。通过 “三步团讨法”,能让提问真正成为游戏升级的动力:
第一步:还原情境,邀请孩子 “真实表达”
团讨初期,老师无需急于评价或指导,而是用温和的提问引导孩子分享游戏中的真实体验与感受,捕捉其中的亮点与困惑。
-
示例:“今天你们在‘奶茶店’游戏时,发生了哪些有意思的事?有没有遇到什么觉得难办的问题?”
-
关键:认真倾听孩子的表达,不打断、不评判,通过复述帮全班孩子 “看见” 游戏中的细节,比如 “你刚才说客人太多,导致点的单子都弄混了,对吗?”
第二步:转化问题,引导孩子 “主动思考”
针对孩子分享的困惑或问题,将其转化为无标准答案的开放性问题,邀请孩子从自身经验出发,探索解决方案。
-
示例:针对 “单子弄混” 的问题提问:“如果下次客人再多,怎么才能记住每个客人点的奶茶?”;针对 “等待无聊” 的问题提问:“怎样让排队的客人不着急,还能觉得有趣?”
-
关键:问题要具体,不笼统,让孩子有明确的思考方向,避免出现 “不知道怎么回答” 的情况。
第三步:梳理计划,落地 “可执行方案”
孩子提出想法后,老师需协助梳理、整合,将零散的思路转化为第二天可操作的游戏计划,让孩子感受到 “我的想法被重视、能落地”。
-
示例:“刚才有小朋友说做号码牌、设置等候游戏,那我们明天可以试试:XX 负责做号码牌,XX 带大家玩等候游戏,XX 记录客人点的单子。这样安排你们觉得可以吗?需要老师帮忙做什么?”
-
关键:让孩子成为计划的主导者,老师仅作为支持者,增强他们的主体感与成就感。
高质量的提问,从来不是“技巧的堆砌”。当我们的提问不再是“考验”孩子,而是“倾听”孩子时,游戏就会成为孩子自主探索的乐园,而提问,就是点亮这份探索欲的火种。愿每一位老师都能找到提问的 “钥匙”,让孩子在互动中学会思考、乐于创造,在游戏中实现真正的成长。
END
【中国幼师】专注学前教师技能进阶与职业发展,助力每一位幼儿教育工作者成为行业标杆!我们深耕教师技能提升与取证培训,以“专业·实用·前沿”为核心,打造系统化成长解决方案。从新手教师到行业引领者,我们陪你每一步成长!关注我们,让专业成为你的竞争力!
扫码即可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