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存在很大差别,带来了择校等一系列问题。为改变这些问题,成都正通过多种方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的和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确保每一个孩子享受均等的教育机会。
缩小差距 建农村标准化学校
2007年9月3日,郫县红光思源学校。五年级三班的徐若兰今天穿得格外漂亮,她最得意的是脚上一双白色的皮鞋,“这是新学期妈妈送给我的礼物。”以前徐若兰在红光中心校上学,一下雨,泥土操场就会涨水,没过脚踝,现在,“校园全是水泥路面,好干净哦!”
思源学校是由原郫县红光中学、红光中心校、三观村小和金土村小“四校合一”组建而成的九年制学校,是成都最后一个竣工的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项目学校。以前家长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到镇外条件好的学校上学,现在有100多名学生从城里回乡,因为家门口的学校变得比城里学校还漂亮。
从2004年起,3年来成都市政府财政共投资10个亿,在全市范围内新建(包括改建、扩建)了学校410所,覆盖全市214个乡镇,占全市乡镇总数的96%,使成都60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有了新学校。
教育均衡教师定期大交流
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改善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是扶助薄弱学校,2000年开始,全省大中城市城区学校已选派5000余名教师到农村中小学任教。
2007年9月1日起,原在成都市锦西小学任校长的李其玉,到府河小学担任校长;原在31中担任副校长的陈又农到锦西中学担任校长;原在人北小学担任副校长的赵玉如,到马鞍小学担任校长……在去年部分区(市)县试点的基础上,成都市全面推开干部教师定期交流工作,以此强力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
按照成都市教育局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开展,锦江区教育局从去年至今年暑假,已经有15位城区学校干部到锦江区内薄弱、涉农学校进行交流工作。
教育保障 不让一个学生失学
“就算借钱也要读书。”2006年,家住金堂县沱源社区的杨思举初中毕业,家里的土地被征用,成为失地农民的父亲在县城拉三轮,身体不好收入甚少。杨思举父母深知只有读书才能让孩子真正摆脱贫穷。
正当一家人为学费一筹莫展之时,传来了金堂中学成立宏志班的消息,杨思举以高出分数线40分的成绩进入了“宏志班”,全家欣喜。
“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贫困而失学。”面向大多数人的平民教育是均衡教育的又一要求。从2003年开始,成都将帮助贫困家庭学生纳入社会救助,近3年先后安排专项资金11676万元,对45.8万名城乡贫困家庭学生实施了资助。仅2004年,全市有61922名贫困学生得到了不同形式的助学资助,资助总额达到3336万元,其中政府资金的比重占78%。而全省,也通过建立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奖、贷、助、补、减”助学制度让更多的贫困学子得到了资助。早报记者侯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