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课件网就是专门为了孩子的教育,以及幼师教案等等资料,而专门创建的网站。本网站有很多教育孩子的方法,以及跟孩子如何相处如何交流的小妙招。希望每个家长都要重视跟孩子的沟通。那么,幼师课件网小编特为您推荐”正确引导孩子情绪的4部曲”,请您翻阅!
步骤1:肯定
具体做法:直截了当地说出你看到的在孩子脸上流露出的情绪。
例如:“宝贝,我看到你很伤心的样子,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或者,“你看起来不太高兴,什么事让你生气呀?”作为处理情绪的第一步,“肯定”的意义是向孩子表达:“我注意到你有这个情绪,并且我接受有这个情绪的你。”
父母须明白
◆跟所有人一样,孩子的情绪也都是有原因的。
◆对孩子来说,那些原因都很重要。尝试换到孩子的角度,你会更容易接受孩子的情绪。
特别提醒:无论孩子怎样回应你,你都应该让孩子知道,你尊重并完全接受他的感受。
步骤2:分享
原则:先处理情绪,后处理事情。
具体做法:帮助孩子去捕捉内心的情绪。
孩子们对情绪的认识不多,也没有足够和适当的文字描述情绪,要他们正确表达内心的感受是比较困难的。你可以提供一些情绪词汇,帮助孩子把那种无形的恐慌和不舒适的感觉转换成一些可以被下定义、有界限的情绪类别,刻画出自己当时的内心感受。
例如:“那让你觉得担心,对吗?”或者,“你觉得被人冤枉了,很愤怒,是吗?”
孩子越能精确地以言辞表达他们的感觉,就越能掌握处理情绪的能力。例如,当孩子生气时,他可能也感到失望、愤怒、混乱、妒忌等;当他感到难过时,可能也感到受伤害、被排斥、空虚、沮丧等。认识到这些情绪的存在,孩子便更容易了解和处理他们所面对的事情了。
◆如果孩子急于说出事情的内容、始末、谁对谁错,你可以用说话把孩子带回到情绪部分。例如:
“原来是这些使你这样不开心。来,先告诉我你心里的感觉怎样.”youshijiaoyan.com
“哦,怪不得你这样反应呢!现在你心里觉得怎样?”
◆孩子需要一些时间去表达他的感受。耐心些,当孩子正努力地说出情绪时,不要打断他,鼓励他继续说下去。
当孩子有足够的情绪表达后,你会发现孩子的面部表情、身体语言、说话速度、音调、音量和语气等都变得舒缓了。
◆待孩子的情绪稍微平静下来后,就可以继续引导他说出事情的细节了。
步骤3:设范
设范是指为孩子的行为设立规范,即划出一个明确的范围,里面的是可以理解或接受的,而外面的则是不合适和不能接受的。
比如孩子受挫后打人、骂人或摔玩具,在了解这些行为背后的情绪并帮他描述感觉后,你应当使孩子明白,某些行为是不合适的,而且是不被容忍的。
例:“你对亮亮拿走你的游戏机很生气,妈妈明白你的感觉。但是你打他就不对了。你想,你打了他,现在他也想打你,以后你俩就不能做朋友了,对吗?”对6岁以下的孩子,无须深入解释“不对”的理由,除非他主动发问。
重要的是让孩子明白,他的感受不是问题,不良的言行才是问题的关键。所有的感受和期望都是可以被接受的,但并非所有的行为都可以被接受。
步骤4:策划
人生的每次经验都会让我们学到一些东西,使我们更有效地创造一个成功快乐的未来。不明白这个道理的人,总是抱怨人生处处不如意。而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则不断进步、享受人生、心境开朗、自信十足。
当孩子很小的时候,便应该教导他懂得这个道理,而经过上述的肯定、分享、设范三个阶段,现在正是恰当的时候。
此时,孩子已经领悟到:现在我知道我感觉糟糕的原因了,而且我知道引起这些不舒服感觉的问题在哪里,我应该怎样去处理这些问题呢?
接下来,你就可以引导孩子找出更恰当的方法来处理负面的情绪。
◆先问孩子他想得到些什么。比如,游戏机不被别人拿走;也有机会坐在汽车前座。
◆与孩子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他自己想办法,帮助他做出最好的选择,鼓励他自己解决问题。
例如:“如果重新来过,除了打他,你能想到其他的方法吗?”
“下次发生同样的情况时,怎么做会更好?”
◆和孩子讨论:为了避免同样不如意的情况出现,可以采取哪些预防措施。
例如:“刚才亮亮走过来的时候,你对他说些什么,他就不会拿走你的游戏机?”
“为了避免你不在的时候别人拿走你的游戏机,你可以想出多少个办法?”
◆如果必要,你不妨以爽快和愉快的态度参与,与孩子一起解决问题。
youshijiaoyan.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正确引导“认生”的孩子
情绪易焦虑的小儿,对陌生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认生的持续时间较长,程度较重。
正常小儿在发育过程中都有一个认生的阶段。一般从生后5-6个月开始认生,8-9个月逐渐明显,12个月达高峰,并持续一段时间,所以1岁以后的小儿显得更认生了。随着长大,幼儿增加了与成人和同伴的交往,认生的情况渐渐好转。
不同的婴幼儿认生的程度有很大差异。有的见到生人,只是愣一下神儿,或有片刻的安静;有的表现出拘谨、退缩;而有的见到生人就恐惧地哭起来。这是由于小儿的先天气质(神经活动的类型)所决定的。比较内向的,情绪易焦虑的小儿,对陌生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认生的持续时间较长,程度较重。有些父母并不了解这一点,当在客人面前表现出害羞、退缩的时候,父母则认为“没出息”,斥责孩子,极大地损伤了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加重了焦虑和紧张。时间长了,有可能真的变成没出息了。
因此,当您有一个比较认生的孩子时,要注意照顾他的心理特性,给一个愉快、宽松的环境,减少不必要的紧张情绪。当家里来客人时,允许他慢慢与客人接触,鼓励他向客人问好,而不要逼着他在陌生人面前做这做那。通过恰当的诱导和鼓励,认生问题就能逐渐克服。
正确引导孩子认识“钱”
钱是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家长要逐渐引导幼儿树立钱的观念,即可以实现对物的交易,所以钱很重要的,要珍惜钱财。但是家长也不可过分夸大钱的观念,毕竟钱不是万能的,要让孩子养成正确的价值观。
对于人生生活中的这一重要物件,点点建构起这个概念也是从无到有,逐渐深化。
1、无钱的交易观念
小A看见了妈妈的小小存钱罐,然后把里面的硬币倒出来玩,有时候扔到地上,有时候将钱转圈圈玩,然后把这个当成小陀螺,总之在这里钱和他自己的玩具一样,只是一个物品,而没有钱的真实的交易概念。
2、虚拟钱币的使用
对钱的概念的建立应该是从超市购物开始的,到超市的时候小A的妈妈一直强调一个观念,这个东西没有付钱不是你的,然后小A妈在付钱,告诉小A,付过钱之后才是你的。久而久之,小A去超市购物会主动的将东西放在柜台上,然后嚷嚷着“我要付钱”,他自然是没有钱,小A妈赶紧上去付钱,然后小A会问妈妈:这个付过钱了吧,归我了吧。小A妈说是,他就果断的将东西递给我,说:拆!
有时候去超市买东西小A就跟人家说:“我没钱,我假装给你吧,然后从口袋里掏一点东西说,假装这就是钱好吧?”还跟人家商量,弄得人家哭笑不得。
此时其实孩子还没有建立起钱的交易的概念,虚拟钱币在孩子的世界里也是可行的。
3、摇摇车硬币的使动功能
玩摇摇车的时候可就要实打实的硬币了,因为真正的硬币才能使它摇动啊。摇摇车上的语言对孩子相当的有蛊惑力,每次他坐上去,摇摇车总是说,小帅哥,快来玩呀,小A忙不迭的要硬币然后塞进去,摇玩一轮后,摇摇车又蛊惑着说,再玩一次吧,小帅哥。小A立即看着妈妈,他说还玩一次,妈妈,给我硬币!小A妈就随他让他玩个够。有的时候小A妈就直接说没有硬币了。小A想想也就作罢了。
4、出租车付钱产生的困惑
一次小A和妈妈做出租车,下车之前,小A妈付钱给司机。小A疑惑的问我,为什么要付钱啊,妈妈说出租车阿姨很辛苦啊,送我们回家,所以要给钱啊。和超市以钱易物不同,这次我们支付是劳务,小A似懂非懂了。后来小A的爸爸开车来了,我们上车,然后下车,小A突然想起来什么似的,赶紧问妈妈,“妈妈,我们不用付钱给爸爸吗?”大家都笑了,然后跟小A解释,这是咱们自己家的车,不用付钱的。第二次再坐爸爸的车,小A自言自语地说,这是我们自己家的车,我们不用付钱。
5、修车胎付钱引发类比
一次爷爷的电瓶车车胎破了,来了个叔叔修车,小A对这些事情历来就有兴趣,就饶有兴致的在一旁观看,看人家怎么把轮胎打开怎么补胎,叔叔一边修车一边和小A攀谈,小A很开心,不住的问这问那,最后车修好了,小A爷爷掏出钱给修车叔叔,小A顿了下,然后说,我们也要给钱吗?像是给超市阿姨一样的?妈妈说是的,因为叔叔给咱们修车,把车胎补好了,所以需要给他钱感谢他。联想起他前几次对钱的种种困惑,妈妈接着说,“所以钱是很重要的啊,坐出租车要付钱,买奶粉要钱,玩摇摇车要钱,所以爸爸妈妈要上班去挣钱啊……”还没说完呢,他一转身溜走去玩了,也不知道听没有听懂。
卢梭说,我们拥有的金钱是使我们自由的工具,而我们追逐的金钱则使我们变成了金钱的奴隶。自由诚可贵,不要让金钱自小就腐蚀孩子的心灵。我看到有的孩子收到压岁钱的时候基本上都要和父母争抢一番,对这些钱有着极致的占有的欲望,这是贪婪的本性的恣意流淌,父母并非考争抢取胜,而是要和孩子讲清其中的道理。
要关注孩子对钱的观念的发展,这不仅具有认知的价值,也是培养孩子的财商。等孩子稍大一些,可以让孩子拥有自己的零钱,自己支配。让孩子在行动中历练对金钱的管理能力和正确观念。
正确引导“坚持己见”的孩子
宝宝两岁,自我意识有了很大的发展,遇事自有主张。如果父母对宝宝的主张强行压制,他就可能要“坚持己见”,父母往往会认为孩子变得不听话了。其实孩子犟不犟,与父母的态度关系很大。父母不妨用启发的方式,慢慢引导孩子把倔强变成一种正向的力量。
避免情绪失控。当孩子出现倔强、反抗的行为时,父母应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和他讲道理,教他学会尊重别人,并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
转移注意力。当您感觉到孩子开始浮躁不安时,可用他有兴趣的事或物品吸引他,来转移他的注意力。
放弃你的关注。父母的干预越多,孩子倔强的脾气可能越强烈。当孩子在闹脾气时,有时是带有试探性质的,父母表现得越在乎,他可能越过分、越吵闹。所以,不妨冷处理,等他安静下来后,再给孩子讲道理。
使用隔离法。孩子变得不可理喻时,可以把他带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告诉他:“如果你觉得不生气了,再过来和大家一起玩。”但必须注意隔离处的安全性,也不能让孩子感到恐惧。
面对面沟通。父母有时不免会主观认为,孩子应该听话、顺从,而不应该反抗。其实,不妨把专利、命令的语言沟通形式改为双向的沟通,让孩子有表达意见的机会。
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的嫉妒心
嫉妒之心,人皆有之。这种负面情绪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十几个月大的婴儿当看到母亲给别的孩子喂奶时,就会出现哭闹不安等反应。有的孩子长到五六岁时,如见到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比自己的好,穿的衣服比自己的漂亮,便会感到不快。在学生中,嫉妒也是十分常见的现象:有的学生会因老师表扬同桌而嗤之以鼻;有的对同学在学习上超过自己或考试成绩名列前茅而闷闷不乐……
有嫉妒心的青少年性格怪僻,难与同伴相处,若不及时纠正,人格会进一步扭曲,灵魂会受到污染,甚至失去理智、泯灭良知。这样的孩子步入社会后,很难有融洽的人际关系,在事业、社交、家庭等方面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嫉妒是一种人格缺陷的不康心理行为,所产生的过激恼怒情绪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使免疫功能下降,易引起多种心身疾病。那么,家长和老师如何帮助孩子远离嫉妒呢?
生活在充满嫉妒家庭中的孩子,因受家庭成员的影响,也往往具有较强的嫉妒心。所以,家长要率先垂范,以自己美好的言行来教育孩子。当家长发现孩子显露出嫉妒的萌芽时,不要严加指责,更不能冷嘲热讽,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应态度诚恳地耐心倾听孩子的诉说,然后和孩子共同分析问题,在和风细雨中消除其心中的种种困惑。
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心理学家认为,缺乏自信的孩子往往容易产生嫉妒心。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长处要给予由衷的肯定和赞美,即使孩子做错了事,也要善意地指出,让孩子知道怎样做才对。赞扬和理解可使孩子心中充满安全感、满足感和快乐感,大大增加孩子的自信和自尊,使他们心胸变得开阔,大度乐观,也远离了嫉妒。
充实孩子的精神生活。学生要将主要精力用在学习上,但业余闲暇时间应注意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如舞拳弄剑、吹拉弹唱、挥毫泼墨等。多引导孩子从事有益身心的活动,可使他们的精神生活变得充实,情绪愉悦,赶走嫉妒之心。
培养孩子宽容的品质。凡是有嫉妒心理者,往往心胸狭窄,以“我”为中心,只能在他人之上,不能甘居人后,稍不如意便顿生妒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和他人闹得很僵,甚至做出越轨的事来。因此,要去除这一心理弊病,必须走出自我的小圈子,克服狭隘偏见、傲慢自大等缺点,加强自我道德修养,不与小人为伍,学会处处接纳他人、理解他人、信任他人。有了海纳百川的胸怀,不仅会发现他人许多长处和优点,而且对他人的某些不当之处也会容忍,求大同存小异。这样,人际关系就会变得融洽和谐。
教会孩子遵循公平公正的竞争原则。若是在与对手进行竞争中,看到对方胜于自己,将对方所取得的成绩看成是对自己的威胁,就会心生嫉妒,憎恨对方,引发不择手段、不讲游戏规则的行为。如果因嫉妒生出害人之心,便会走上犯罪之路。所以,要让孩子懂得如何公平竞争和调整心态。当别人比自己强时,应激励自己,奋发图强,努力赶超,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并从中体会到竞争的乐趣。
相信《正确引导孩子情绪的4部曲》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师课件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oushijiaoyan.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如何正确的培养孩子的好奇心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