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东县在实施农民‘下山进城入谷’工程中,针对留守儿童的学习难、生活难问题,从长效机制寻找突破口,成功探索出包村帮扶、结对帮扶、党员互助基金、生产互助组、开办寄宿学校、创办幼儿园及托儿所等一条破解留守儿童教育难、生活难之路,走在了全区的前列。”这是 4 月 26 日 自治区党委办公厅政策研究室召开的田东县实施农民“下山进城入谷”工程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一致得出的结论。适龄儿童是社会发展的希望,如何让农民工的留守儿童能安心进校学习,与正常的儿童一样接受教育,并让农民工安心在外务工?田东县从实施农民“下山进城入谷”工程以来,就一直把留守儿童问题摆上党委、政府的日常工作上来,做到党委、政府与学校、家长紧密配合,使农民工外出务工放心,留守成年人安心,留守儿童在校学习开心,扎实推进了社会稳定、经济迅速发展。目前,全县 3159 名留守儿童中,没发生一例留守儿童因父母外出务工而辍学在家,走在了各县区的前列。 建立全包村帮扶、结对帮扶、党员互助基金、生产互助组、开办寄宿制学校等长效机制,是田东县实施农民“下山进城入谷”过程中,解决留守儿童入学、生活等赖手问题的一把“金钥匙”。该县每年组织各有关单位深入联系村,开展留守儿童调查摸底活动,且通过走村窜户,走访农户,促膝谈心,了解农民工家庭实际生产、生活困难问题,根据整理归类农民工实际问题,开展结对帮扶、结对子等实践活动,对家庭生产、生活困难的农民工家庭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实行“下山进城入谷”人员子女同等条件入学,享受同等教育待遇,切实把问题解决在田间地头,解决在校门外、家门外,确保问题不带进校门、家门,让留守成年人员高高兴兴干活去,留守儿童开开心心上学去。针对大板村农民工家庭劳动力不足问题,作登瑶族乡还借助外力,通过组织发动各村屯成立生产互助组, 10 户或更多的农户做一组,碰到农忙季节时,对农民工家庭进行生产互助,防止了全村 50 多户农民工家庭因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而致使留守儿童过早干重活,影响儿童康成长。目前,全县每个村每个屯都成立了生产互助组,总数在 12880 个以上,每年在农忙时节活跃在田间地头,往返于互助户之间。创办寄宿制学校成功与否,其中两个重要环节就是学生食宿。在食堂管理中,该县首先要求从业人员持有康证,购菜小组成员每天轮换,严把质量关、数量关和价格关,学校聘请营养师配置食谱菜谱,所进肉类一律经过防疫检验,带包装的食品必须经过相关认证;学生们用的不锈钢餐盘和餐具一天三次消毒处理。在宿舍管理中,学校聘请生活老师,帮助学生整理寝室内务,手把手教会学生洗衣叠被,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和集体主义观念。在如何解决农民工的留守幼儿教育问题上,该县还严格幼儿园、托儿所办学条件,按“办学标准高、师资水平足”的要求,严把幼儿园、托儿所办学关,使幼儿教育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轨道。目前,全县办有近 200 所的幼儿园及托儿所。印茶镇立新村三合屯苏克夫妇由于长年在外务工,把孩子送到镇里的幼儿园接受教育,不仅让孩子较早地接受教育,而且使在家的父母安心投入到生产中。目前,家里已建成了两栋三层的楼房。
田东县党委、政府在解决农民工留守儿童实际问题中,不独靠党委、政府行为,充分调动学校的引导教育力量,发挥学校的核心作用,使学校真正成为留守儿童的“家”。一是鼓励老师多走访留守儿童家庭。通过深入学生家庭,进行学习辅导,指导家长或亲属做到“五必访”,即情绪不好必访,身体不佳必访,成绩下降必访,迟到早退必访,与同学争吵必访。二是建立留守儿童家庭联系卡,定期或不定期地将孩子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及时向家长反映,实行学校与家庭、班主任与留守儿童及其家长间互动与联动,共同关心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三是通过多种形式,向家长传授家教知识。四是与乡镇宣传文化站为阵地,建立未成年人校外活动中心,定期开展活动。定期聘请有关专家为学生讲授青春期康知识,对遭遇挫折或困难的孩子及时给予心理抚慰,特别帮助留守儿童克服孤僻、胆怯、冷淡等心理,以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家教缺失。五是广募“爱心行动志愿者”、担当“代理家长”、义务辅导员,建立志愿者队伍和义务支教队伍,关心留守儿童的思想、学习和行为习惯,与留守儿童进行面对面交流与沟通,解决孩子们学习和成长中的烦恼与问题。此外,在教学管理中,选派责任心强及综合素质优秀的老师担任班主任。为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学校开办了“老师,我想对你说……”信箱,以促进相互沟通,有的放矢开展工作。来自新安村的二年级学生何小旺,因父亲经常出外做工顾不上他,造成性格孤傲,常因小事和同学发生摩擦,甚至动手打人搞恶作剧,成了班里同学避之不及的“小霸王”。一次班级选学习委员,班主任故意把成绩还不错但自高自大的他提名为候选人,未料同学们满票选他当选为学习委员。这件事给他思想上带来很大触动,班主任老师趁势找他谈心讲道理,帮其分析不入群的原因和团结的重要及骄傲自满的危害。现在,他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热忱帮助下,学习成绩进入了班级前三名,并经常带领班级同学开展集体活动。
家长是留守儿童的最好老师,家长的一举一动对孩子影响最大。为此,该县紧紧抓住留守儿童家长特有的威信,在区内外建立外出务工企业者协会、流动党支部的同时,开展农民工家长致“留守儿童”的一封信、电话对接交流、定期返乡看望等活动,从思想上、感情上去感化留守儿童的康心,用人情化去融化孩子厌学之心,用慈母情去稳住孩子的进取心,让留守儿童与普遍孩子一样永远保持一颗乐观之心,真正融入校园,融入了社会。甘莲小学二年级学生潘毓城的父母已有 10 年长期在外务工,为让他不受因父母不在身边,从身心上感觉缺少父爱母爱,他的父母坚持每个月给小孩打电话,从生活、学习等上多谈些关心的话,并根据孩子要求,承诺兑现奖励,满足孩子追求向上要求,让孩子感觉好象父母总在身边,过上了正常学生的学习生活,每学期学习成绩排在年级的前 2 名以内,成为了学校的“三好学生”。
此外,该县针对未成年人的特性,还在乡镇宣传文化站中,建立了未成年人活动室,设有绘画、智力玩具、户外实践等,并丰富宣传文化站未成年人书籍,对未所年人实行免费开放等办法,使宣传文化站成为留守儿童等未成年人的业余学习生活的好去处。
var cpro_id = “u2085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