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场、超市等一些公共场合,经常可见一些 孩子 毫无约束地跑来跑去,有的还大声喧闹不休。看到此情此景,你会心生厌恶还是会被 孩子 的快乐感染?
网友“武林外传2”是属于对类似情景比较厌恶的那一类型,他在杭州网论坛上发帖:
公共场所小孩大声喧闹,确实影响了其他人。家长应该从小教育 孩子 不要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做家长的有这个责任,而不是听之任之。不要认为别人也跟你一样开心,由此引起别人对 孩子 的厌恶就不好了。
网民对这个现象还蛮关注的。此帖一出,有800多点击,65个回帖,讨论得热火朝天。
正方
这是 孩子 的天性
为什么要阻止他的快乐呢?
帖子刚发不久,便遭到“当头一棒”。
网友“封之狗”跟帖:晕,跟小 孩子 一般见识,楼主牛!除非在图书馆、电影院什么的特殊场合会有影响,一般场合闹闹无所谓啦。
网友“野果”认为这是 孩子 的天性,应该理解。
“好雨知时节”是一位 孩子 的爸爸,他说:小 孩子 高兴啊,他就表达,我们为什么要阻止他的快乐呢?
飞花迷情:楼主没生 孩子 吧。一般嫌人家 孩子 吵的,都是自己没生的,等自己有了 孩子 当了爹妈,就会理解的。
爱在晨曦:既然是公共场合,又何必在意一个 孩子 的喧闹呢,宽容一点。
网友“likeit”认为,尊重 孩子 的天性是很重要的,可以促进 孩子 完整人格的形成。他说:其实 孩子 在公共场合爱闹正是因为他产生了一种表现欲, 孩子 的思维是单项的,考虑不到那么多,想做了就做了,这正是一种天性使然。如果家长恶意制止,这会让 孩子 以后不敢表现和张扬。”
Seicon:公共场合 孩子 虽然吵闹,但比起那些在医院里、公交车上、电梯中等等,扯着大嗓门,旁若无人打手机的成年人,又算得了什么?童音最高的分贝毕竟也还是真实的纯真! 孩子 何辜之有?
反方
公众场所不是家里
天性不是任何场合都能暴露的
对“天性”的说法,也有网友不表认同。
以事实说话:我还是赞同楼主!我觉得奇怪,小时候,学校、家庭不都教育我们在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闹么?这是从小教育的啊!我看是现在的家长太纵容 孩子 ,没把 孩子 的吵闹当回事,这是没素质、没家教的反映。
“武林外传2”补充说,天性并不是在任何场合下都可以暴露的。关键是家长,应该告诉 孩子 这里不可以大声喧哗。
另有网友提出:在公共场合中,成人是否能做到“安静”?如果自己都做不到,又怎么去要求 孩子 呢?
网友“中心”说:公众场所毕竟不同于自己家中,有很多人喜欢 孩子 ,也有不少人看见 孩子 就觉得烦。大家还是要彼此尊重。家长在公众场合要提醒 孩子 ,旁人也要学会包容。
网友观点
孩子 多有“人来疯”现象
我们应该多一点宽容
网友“aiya”认为楼主对 孩子 的心理了解太少:没带过小 孩子 的人自然会挑剔这些,但等自己有了 孩子 ,就能深刻体会到“人来疯”这三个字的含义。
“aiya”觉得: 孩子 都有“人来疯”的现象,当 孩子 “人来疯”时,不是几句话就能制止这种疯狂的。如果强硬制止,家长必须用更高的分贝,这个过程还将不断重复,最后常常伴随 孩子 的哭声和父母的骂声,反而让看的人觉得更烦。
“人来疯”的 孩子 除非改变他所处的环境,不然你没法让他把这种接近疯狂的兴奋降温,你也别想着这时候能说服他,只有等过去了,他平静一点了,才会听你说。
对付这时候的小孩,“aiya”有两个办法:一、带 孩子 离开;二、周围的人可以跟这些 孩子 对话、聊天,稳定 孩子 的情绪,这比他们父母的引导要好得多。
“不过, 孩子 毕竟是无辜的,对他这种率真的表现,何必心生厌恶呢。多宽容别人一点,也就是宽容自己一点。这样也会让自己的心情好很多。”
专家 说法
国人还是缺少公共空间意识 孩子 的“闹”和大环境分不开
在欧洲酒店业日前举行的全球游客形象评选中,日本游客获得第一名,中国游客位居倒数第三。
调查称:中国游客普遍给人“不守规矩、文明素质差”的印象。其中“罪状”,除了乱吐痰、爱在公共场所脱鞋袜等行为外,其中一条就是“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
对此,作家余秋雨曾撰文写道:“我们除记住中华文化的一系列优点外,也不要忘记它的诸多缺憾。中华文化不在乎公共空间,大家都在责备我们的同胞有随地吐痰、大声喧哗等毛病,这些毛病看似道德问题,实际上是对公共空间的漠视。”
余秋雨认为,国人缺乏公德心,是因为人们长期受“朝廷”和“家庭”的“两庭”模式的影响,对公共空间缺少认知:比如一个农村妇女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不能说没有道德,但绝对是缺乏公德的表现,对公共空间缺少认知。
而对此,美国孟菲斯大学历史系教授孙隆基也认为国人普遍“缺乏公共空间的基本礼貌”,不过他在分析其中的原因时,比余秋雨的阐述更为朴实。他说,这是中国的大人一般习惯让小 孩子 穿“开裆裤”,随时随地大小便。受这种教育长大的人,当众挖鼻屎、搓老泥,吃饭时将骨头吐在桌子上,随便丢垃圾,对身体的动作不去控制等,就都不奇怪了。
除了从文化的背景上分析,杭州市教坛新秀、东园 幼儿园 园长 助理陈洁老师则认为,从小培养 孩子 的公德意识还是必需的。
陈洁说,2周岁以下的 孩子 自控能力较差,一些道理 孩子 还不能理解。如果在公共场合批评他,情况反而会更糟糕。对这类 孩子 的“闹”,周围的人应给予更多的理解。家长则可以试着用游戏、零食等方法转移 孩子 的注意力,让他安静下来。
2周岁以上的大年龄段 孩子 ,尤其是2-3周岁的 孩子 ,正在经历第一个叛逆期(青春期是第二个叛逆期),他开始树立自我意识,有了自己的想法,而且急于表现。对这样的 孩子 只能多加引导,而且要用委婉的方式,不能用强硬的语气教育他。她建议多鼓励 孩子 ,不仅是父母,也包括周围的人。
不过,陈洁认为, 孩子 的“闹”和大环境分不开。公共场合也分很多种,比如图书馆,周围的人都很安静, 孩子 就不大容易吵闹。即使吵闹经过教育,大年龄段的 孩子 一般都能明白,会纠正自己的行为。而如果在电影院,广场等本身比较闹的地方,要求 孩子 不能吵闹, 孩子 多半会反问:那个叔叔(阿姨)说话不是也很响么?这样的问题,家长又怎么解释得了呢?
当然, 孩子 毕竟要走向社会,融入集体。集体有集体的规则。陈洁觉得,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张扬个性,但到了集体中时要有自制力和约束力。家长平常要言传身教,营造较好的家庭氛围,也可以通过一些童书绘本等教育 孩子 ,这样更能让 孩子 接受。记者 俞连明
var cpro_id = “u2085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