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时代是人生最丰富、最神奇的一段黄金岁月,在这个时期记住的东西,往往一辈子也忘不掉,而这个时期对人的影响更是终生的。”一位 幼教 工作 专家 在谈到童年对人一生的影响时这样说。
 然而,优美动听的儿歌、启迪心智的儿童故事……这些儿童最易接受的人生的第一首歌、第一本书的现状却令人不安。这是记者在合肥市一些 幼儿园 、小学和图书市场采访后得出的结论。
 对儿歌缺乏的现实,合肥六安路小学的一位教师是这样说的:“现在教给 孩子 的儿歌基本上仍然是几十年前就已经唱响的,像什么《小黄鹂》《让我们荡起双桨》等,尽管旋律依然优美,但与时代脱节也是不争的事实。”儿歌不仅远远落后于时代,而且数量也少,这就造成有些 孩子 唱起了“大人歌”。记者在采访时,正遇到了一群下课的 孩子 。他们哼唱的歌曲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记者问一位小男孩,喜欢唱什么歌,“周杰伦的《双截棍》!” 孩子 一脸灿烂地回答。
 如果说儿歌的缺乏还只是对儿童娱乐有影响,那么,儿童“人生的第一本书”大量充斥着洋面孔则让我们看到更多的无奈与尴尬。
“六一”前后,记者在合肥市的一些书店都看到了为迎接“六一”而设立的图书专柜。然而,在这些装帧精美的图书中,记者看到的更多的是一些舶来品。《哈利・波特》《樱桃小丸子》……从童话到百科,几乎都是“洋面孔”。在安徽图书城,记者见到了一位选购了一套英国DK公司的儿童百科全书的家长。“我本来是想为 孩子 挑选一些中国味浓的读物,但你看--”顺着他的手,记者发现偌大的柜台上,全是一些“洋面孔”。书店的一位工作人员也证实了家长的话:少儿礼品书,一般都是引进版,国内原创的很少见。
“缺少有本国特色,特别是有本国时代特色的童书,带来的后果是儿童对本国文化的不认同。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一位 幼教 工作者对这一现象说出了自己的见解。
var cpro_id = “u2085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