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高家长预防手足口病的意识,万航渡路小学二年级班主任朱瑾拥有了一个新工具―――互联网。在网上班级页面,她把注意事项群发到家长们的电子邮箱,系统就自动将通知传送到家长们事先绑定的手机。“现在,这类琐碎事处理起来事半功倍了。”朱老师说。
朱瑾是目前全市得以与家长们进行“电子沟通”的10万名教师中的一员。作为去年市政府实事项目,上海的“家校互动”网络平台启动1年多来,目前已覆盖全市19个区县,覆盖超过120万户家庭和近2000所中小学、托幼机构,覆盖率超过80%。网络留言、电子邮件、网络自动发送的手机短信等电子沟通方式,让教师、学生、家长们的沟通方式获得了质的飞跃。
“家校互动”主要有三方面功能:沟通互动、信息发布、教育服务。结合基本功能,一些老师和家长已经“发明”出一些独出心裁的“新用法”:孩子离校时,学校可以自动发送短信,告知家长学生离校时间,防止无谓的担心;打开“家校互动”平台的页面,家长可以查看课程表;利用留言、邮件等,家长对孩子的学校状况、甚至当天的回家作业都一目了然。
实际上,“电子沟通”的潜力很大,应用窍门也很多。一次,七宝实验小学的一个孩子突然“失踪”1个小时,家长找了半天,只能求助于老师。通过“家校互动”系统的短信功能,老师给全班家长发出信息,不过3分钟,着急的父母就收到同学家长来电:“在我家看电视,连饭也吃过了。”
“家长和我天天网上见面。”上师大附属外国语小学的周老师如此形容她目前的工作状态。回忆起以前,每天放学的时候总有很多家长围着她问这问那,现在,“家长只跟我说声再见就带孩子走了。”周老师说,这并非家长们不关心孩子表现,而是他们和老师已经成了“网友”,不用非得面对面沟通。
天山二小的徐琳老师对此更有体会。她带的是一年级,孩子小,父母忙,老人是接送的“主力”。这种局面下,沟通不畅,孩子转述的,家长半信半疑,老人记的,家长不太明白,幸好有了电子沟通平台,现在,徐琳很少会再接到家长们五花八门、让人啼笑皆非的电话了。
“家校互动”不仅联系起了家庭和学校,也在家长间、孩子间建立起了新型关系。在长宁实验幼儿园,小小班的豆豆狠狠咬了蛋蛋一口,老师们在通知当事家长的同时,也发起了“孩子争执怎么办”的网上讨论。结果,通过帖子这种“以退为进”的方式,很快就瓦解了家长之间最难沟通的关卡,当事家长发帖相互致歉,同时鼓励孩子主动道歉,其他家长也形成了积极的共识。
而在普陀区金海螺幼儿园的主页,家长们时不时会自发开一个“网上家长会”,主题包括如何培养孩子的性格习惯,甚至还有“感冒食疗菜谱”。许多家长回复“这就去试!”
var cpro_id = “u2085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