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7
JANUARY
4.2019
(每周五更新)
自然 | 灵性 | 趣味
朴素是我内心的最高追求
——刊登于2013年10月《幼儿100》
记者:余芳倩
“胡华从学者转变为园长时,需要变身为‘首席推销员’和‘咨询顾问’,有家长问她幼儿园的特色是什么,她只回答了两个字:专业。”
胡
华看到我们的时候,迅速扫一眼,打个招呼,然后消失了20分钟。这是早上9点半,她的巡园时间。这栋大楼,10个班,200多个小朋友,她一一过目。大厅里白色的装饰灯,白色的主题墙,走进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扑面而来的是白色。和别处那五彩斑斓的幼儿园相比,这里很素雅。
胡华这样解释,选择白色,是受道家思想“致虚极、守静笃”的影响,“虚室生白”。
正如她现在的衣着,大多是白色或者灰色,胡华对《幼儿100》杂志记者说,“我这个年纪,已经不想驾驭复杂的颜色了”。
艾默生说,一个机构是一个人影响力的延伸。胡华和她领导的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正呼应此句。
01.
自然主义的教育主张
十年前,家长对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幼儿园的软件和硬件充满了疑问。拜托,亚运村,被称为北京幼儿园最密集的区域之一,周围云集了几十所幼儿园,不管胡华愿不愿意,一开始,这家幼儿园就要被迫与周边园所进行比较。
此前,胡华是不怕比较的。在专业领域,她是承接各类课题、给北京大大小小园长做培训的老师,在幼儿师范学校当老师多年,被称为园长与教师的教师。在学前教育领域,她一直是有一定影响力的。
在一个领域里有影响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市场上被认可。一个有孩子的家庭很容易说出婴幼儿食品的名牌、早教机构的品牌,这些市场化程度高,到处砸广告的营销手段为他们做了早期的市场培养。
胡华显然没有这样的条件。她是一名教师,多年来,她只需要对自己的专业负责。当她转变为园长,要成为教育服务产品提供者时,她需要面对的是消费者的质疑。这个,她以前从没经历过。
有家长问胡华,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幼儿园的特点是什么?胡华很快回答“专业”。家长似懂非懂,继续问,是蒙氏教育还是音乐美术?胡华还是只重复了两个字“专业”。
她头发散在肩上,没烫,也没刻意修饰。回忆起这件事时,眼睛不盯着你,也不刻意看着远方,只是平静地叙述。一张素面朝天的脸,鼻梁上夹着一副眼镜。白色麻质衣服,最简单的剪裁,配着一块玉佩。除此,从上到下,你找不到一件装饰物。不仅衣着简单,她说话也绝不绕弯子,尽管声音柔和,但语气坚决,绝不拖泥带水。
@图片拍摄于2013年接受《幼儿100》杂志的专访
家长还追问,孩子活动的场所,地面铺的并不是塑胶而是土地与砖地,这是为什么?胡华说,这种地面能让儿童在行走与玩耍中保持轻微的警觉性,这对他们的成长有好处。至于好处是什么,不用我多说,你们也能想得到。
那为什么幼儿园里主要是白色呢?
她引用了庄子的“虚室生白”来回答,空空的房子才能照进太阳,内心清净、澄澈才能悟出“道”来,生出智慧。她还把她的思考挂在幼儿园的墙壁上,毕竟,看惯了五彩斑斓的幼儿园环境的家长,总是有些疑惑。她写到:“儿童的精神世界与其表现形式的丰富性无需借助任何颜色就能绚丽多彩,光彩照人。幼儿园应该是白色与大自然真实颜色的结合体。唯有如此才能彰显儿童的绚烂多姿,也才能让成年人静下心来,倾听儿童。”
这正是胡华对儿童教育的自我思考。如果一定要用专业术语归纳她的教育理念,那就是“自然主义”。我们一走进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幼儿园大厅里看到了这样三句话:“成为我自己,我们在一起,按自己的节奏呼吸与思考。”
“自然”、“本真”是她希望用来影响儿童、教育儿童的两个关键词。她认为,幼儿园里培养的孩子,并不是以出多少政界要人、成功人士为目标,她希望孩子们长大后能知道自己追求什么,过一种自己想要的生活,内心充盈。
她希望自己也这样活着,“自然”且“本真”。用她自己的话做另一层解读,就是“不纠结”。
@砖地的好处之一:
冬天的时候,我们可以自制冰场!
(摄于今日)
更多孩子们在“冰场”上玩耍的瞬间,
请点击下方链接
畅游日丨来花草园共赴一场“冰雪之约”
02.
40岁“重启”人生
年轻的时候,胡华也逛过三里屯、工体的酒吧,更年轻的时候,还热衷参与社会大讨论,讨论人生应该怎样度过,青年人应该怎样实现自己的价值。
热血青春,这是胡华年轻时代的最好写照。
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是高校的干部,生活环境相对宽松。她淘气、爱玩,不专心学业。她的哥哥,恨铁不成钢地教训她,你这样不学习,实在是对智力的极大浪费!没想到,凭借着高考前突击学习一个月,1982年,她竟然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这让看着她天天玩的邻居们感到不可思议。
在大部分同学都来自于农村的师范大学,干部家庭的胡华进入大学时是带着一丝优越感的。她活跃、热情、大方。即便是没有当过她的班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现已退休的祝士媛教授,现在还能回忆起这个学生来。“活跃、能干”,她对《幼儿100》杂志记者如此评价胡华。
胡华回忆大学生活时,脸上带着神往的表情,那是镀着金色的理想主义时代。同学们每周一都会学唱一首歌,他们称之为“每周一歌”。唱过的歌曲从舒伯特到韦伯,几乎把所有的小夜曲都学了,还学唱各种中外民歌。秋天落叶一飘,胡华和同学们一起扫落叶,还踌躇满志地要把树的种子邮寄到西北,绿化祖国的大西部。
她还真的和同年级的同学们一起去了密云的山坡上植树,在山里住了一个礼拜,“平均每人挖坑0.7个”,手上磨了泡倒是次要,关键是卫生条件不好。从此她和同学们都不爱吃蒜苗。“当时只有那个,天天吃,现在回想起旱厕的那个蒜苗味道啊”,她话一转,“你懂的”。
“我们那个年代,不是说大话,是真的想为国家做点什么,都觉得有这个责任、使命和追求。”她说。
@1984年10月在北京师范大学中北楼前的合影
那是一个热血沸腾的年代
(左二是我)
大学毕业后,她进入北京幼儿师范学校(现为首师大学前教育学院)做教师,评了高级职称,获得了很多荣誉。口才好,外形不错。“单位里有要讲课的活儿,一般都是找我。”在决定当园长前,她在学前教育领域做园长培训五六年了,培训事业做得风生水起。但有一次,一个园长在参加完培训后找到她,“胡老师,你讲得特别好,但我觉得不实用”。这话很触动胡华,让她思考,长久以来的培训方式能不能更好。
她总结,培训业惯用的方法之一是批判,“说这个不好,那个不好,然后得出一个结论。只是有理论,但并没有方法。”她决定要改变这个现象,不仅要“破”,还得“立”得住。
她去过很多幼儿园,包括名园,但没有找到一个让她自己觉得“内心特别满意、特别舒服”的幼儿园。当她有机会带着实习生深入其中的时候,她发现,那些幼儿园里让她不满意的东西越来越多,比如教师和儿童的关系。
“我带学生实习的时候也老想一个问题,如果老师特别爱孩子,孩子就会挑战教师的权威,别的老师也会说,太幼稚了吧。于是教师又开始板起了面孔。后来我就想,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工作中,连爱孩子都做不到的话,那你谈什么技术。我有一次和学生讲,“如果这个问题我们不能解决,教育孩子就变得特别简单了,就是一骂二吓三叉腰,这有什么可学,一天就能给你们讲完了”。
既然对现有的幼儿园都不太满意,她内心萌生出一个想法,能不能办一所让自己内心感到满意的幼儿园?
此时,她的人生也出现了一些变故,需要一次“重启”。2000年,她调到了中国儿童中心工作。期间,很多事情让她感到不那么顺利,也想找到一件事情重新证明自己。使命感和个人因素结合,命运又给了她一个契机做这样一件事。当时,中华女子学院决定自己办一个幼儿园,请她出任首任园长,完成创建工作。2003年的下半年,胡华走到人生和事业的十字路口,选择了一条和以往不同的道路。
03.
好马不吃回头草
胡华来到幼儿园的时候,看到的是一所临近街道的楼。“杂草丛生、外表破旧”。这和她想象中好幼儿园的样子,相差太远。
失望过后,她开始筹备办园。从学校招了八个应届毕业生,又在社会上招聘了一些保育员,都没什么工作经验,这就是她的初创团队。人员的培训她管、大楼的装修她也管。每天眼睛一睁开,她就往本子上记录今天必须要做的事情。起草各种报告、看装修进程、走卫生、防疫、办学许可的程序……她清楚地记得,有一次列完单子,她数了一下,有17件要完成的事,就像17个不同的线头,要同时处理。
她极度疲惫,咬牙坚持着,但新办幼儿园面临的种种情况,不仅感到疲惫,更令人沮丧。
当面对不了解她过去专业背景的家长而言,她只是一个普通的,不为人知的园长。学者里她欣赏胡适,那种温润、内敛的个性是她赞赏的。夹着资料走在走廊里,见到学生点头打个招呼,在课堂上“口吐莲花”,在课下沉浸在学术或者自己的世界里。总之,学者是矜持的,不需要推销的。
@ 这是幼儿园最初的样子
摄于2004年
但2003年,她一旦决定要走马上任,要担任的是“首席推销员”和“咨询顾问”。
在招生时,有家长过来问,学费可以打个折扣吗?也有家长说,我多给你们钱,你们负责把我孩子衣服洗了吧?胡华从没有听过这样的问题。这些在她看来“像买白菜一样讨价还价”的场景,只应该出现在菜场里。还有的家长,听到不满意的回答,愤怒地把报名表撕碎,头也不回地离开。
2003年筹备,2004年春天开始招生,幼儿园第一批只招来了14个孩子。其中,还有几个孩子中途转走了。
胡华有些沮丧。“最沮丧的是内心被别人否定,因为人家不了解你”。好在几个月后,这种现象有了变化,有的孩子又回来了。要求转学回来的孩子家长找到胡华,说,尽管转学去了非常有名的幼儿园,但一比较还是觉得这里好。孩子也更认可这里。胡华对此感到特别振奋,仔细询问了原因,但她还是建议家长别再转来转去,对孩子不好。
@第一次招生的说明见面会
摄于2004年
生源刚稳定下来,员工团队的稳定又出现了问题。胡华招来的一个教师,先让她从保育员做起。结果做了一段时间,人家不干了,胡华问原因,对方用专业的词汇回答,“我的自我效能感太差”,她认为她不该做这些琐碎的事儿。
还有拖欠学费的。有的家长一拖再拖,几个月也不交。胡华是有经济指标任务的,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属于体改园,没有上级拨款,完全自负盈亏。为了尽快收齐学费,胡华把拖欠学费的家长名字写在黑板上,放在走廊里。
小老师立刻来找胡华,“胡园长,念书时老师说过,这么做不好,属于不尊重家长。”胡华眼皮一抬,“你说得对。但你想啊,老师光告诉你怎么尊重对方了,有没有教你,如果对方不尊重你,怎么办?”事实上,这块一黑板架出来两天,拖欠的学费就收齐了。
诸如此类,种种问题,在建园初期,层出不穷。
最难熬的一次,胡华感觉到快要崩溃了。一个小朋友在园子里玩耍时,不小心磕破了头,缝了几针。胡华和幼儿园老师感到内疚,但家长天天追着讨说法,白天去幼儿园,夜里、凌晨都给幼儿园老师和胡华打电话。老师受不了,最终还是辞职了。胡华很羡慕她,“解脱了”。她却不断失眠,想这个家长要的到底是什么。
事情最后的处理,胡华用了心理上的分析和手段,分析家长的动机,既不要赔偿,又不转园,这样做到底为了什么?转型期的社会,各种矛盾积压,人在复杂的环境中,容易积攒暴戾之气,幼儿园、医院这样的地方,很容易成为社会情绪的宣泄口。
胡华感叹,当你处于弱势的时候,麻烦也会接踵而来。又累又焦虑的胡华身体透支,病了。
@看到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孩子们,
我们有了坚持下去的勇气。
摄于2005年
夜深人静的时候,胡华问自己,为什么要这样?1999年她的职称已经评上了高级,收入不错,又受尊重。学校领导也很器重她。她离开的时候,校长对对方前来提档的人事干部说了一句话,“你把我们的台柱子挖走了”。
可是胡华就是不想再教书了,这么多年她上课都能倒背如流了,原来的那条路,尽管安逸,但对她而言,已经没有挑战,腻了。
她才不到40岁,如果说从20到40这段人生过去了,后20年的,她要追求点不一样的东西,那些她没有做过,但跟理想很接近的东西。
器重胡华的原单位的老领导听说胡华的状况,给她打了个电话,“我要退休了,你要不要回来。”言外之意,希望在退休之前,把胡华安排好。
胡华说,您让我想两天。那是胡华最困难的时候,她只能苦苦坚持。两天后,胡华对老校长表示了感谢,却说“好马不吃回头草”。
03.
如何带兵
转眼到了2005年的秋天,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的局面一下子打开了,招到了100多人,2006年实现了满员招生。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的牌子很快树立起来。
每次见到给孩子报名的家长,胡华都会问同样的问题,你们是怎么知道我们幼儿园的?大部分的家长都说,是口碑推荐来的。胡华选择的面试方式也很独特。“挑一些价值观跟我们相近的,不是让你一定要多教多少字的那种。”至此,胡华不再为生源问题困扰。
生源数量上升,对应的老师也多起来。师资又成了她担忧的问题。她坚持只招收本科生,“学历是从事幼教工作水平的一个分水岭,不同学历的教师对工作的态度和对待儿童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差异。”
@从开园初期就在,现在依然在花草园的四位老师
张焱老师、周冉老师、我、田巍老师、赵莉莉老师
(从左到右)
摄于2007年
兵虽然都是她招来的,但也不是都那么好带。
80后90后的新员工,和胡华她们那辈人比起来,自我意识更强,比起她以前带的幼儿师范的学生,也不那么“听话”。他们对胡华的培训、理念也会提出各种不同的看法。胡华也不解释,也不否定,但要求先照着她的要求,沉浸下去,做。
胡华不排斥解释,但是在初期什么事情都压在她肩头的时候,花大量精力一个个解释,她觉得“是一种耗散”。她打算用行动说话。
过去她做过的关于儿童发展的研究和案例,派上了用场。她设计了一些适合孩子发展的课程让新老师们去实践,当新老师尝试后得到家长和其他教师赞扬的时候,她的目的就达到了。新老师们获得了“峰值体验”,“这个峰值体验也许有人一生都不会体会到,一旦他们体会到,就会愿意追随你。”
这是胡华带兵擅用的一招,用事实说明自己的观点,通过帮助老师们获得成功而获得成功。这样的峰值体验后,新老师对胡华的培训和理念就有了新的看法,胡华的专业权威不再受到挑战。
对内是统帅,但对外,胡华也有上级。她的上级也在观察她,考察她。对待上级的态度,胡华的秘诀是,把要求当作是关心,不抱怨,关系自然好相处。
对于过去的困难,胡华并不愿意多提,她强调现在是幼儿园最好的时候,都很顺。
05.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胡华满意的幼儿园,她用了四个字,“内蕴饱满”。她补充,人和机构都是,只有有内蕴才能谈精神,精神世界康,不追逐外界的东西,在杂乱的世界面前始终能够坚持自己的选择,知道自己要什么。
美国、英国的幼儿园,胡华都参观访问过。她不认为西方幼儿园的那一套可以完全移植到中国来。“文化环境太不同。”
“西方人每个人都是大号的自我,追求及时的享乐,但中国文化不是这样的。中国也讲究享受,最终是享受,但是这个过程也许是漫长的,享受这个过程。”
含蓄,是中国人的个性特点。胡华和女儿逛商场,看见很多衣服都很漂亮,女儿就让妈妈买。胡华自己不愿买,也不愿意让女儿买,女儿不解。在胡华看来,人应该懂得节制,“你太宠着自己,反而难以获得幸福感。我买了很多衣服会有负疚感的,她的年龄还很难明白这些”。
胡华的节制、含蓄、圆润的观点,既来自道教文化的影响,也是人生经验的总结,跟她的父亲有很大关系。
“我爸80多岁了,做了人体器官捐献的登记。他把一切都看得很淡,很达观。随着年龄增长,我越来越喜欢他。他说北京房价那么高,就不让我们多买,他说你买得越多,别人的可能性就越少。哥哥是个经济学家,有些质疑爸的观点。但我个人从内心更认同父亲。在我看来,真正的教育是一种我无法清晰表达的很圆润的东西。我觉得美国人不大能做的到,他们太张扬,太追求唾手可得的幸福,他们内心没有那种东方人的圆润感,或者说只有一小部分人有。”
@父亲的淡然、达观一直影响着我
摄于2012.11.17 我的48岁生日当天
胡华还把这种个性的不同和长相联系起来。“你看西方男人的帅是英气逼人的,但是东方男人的帅是那种含蓄、内敛的、儒雅和善的。”
“当然,西方的张扬是他们文化土壤里培养出来的东西,他们又有另外收敛的土壤,比如宗教,让他们把家庭看得特别重要,一下班全都回家。”胡华说,“我们中国人的文化里一部分被破坏掉了,比如家训。但另一部分没有树立起来,所以不能只是单纯地学习某一面。中美民族的个性是植根在不同文化土壤里,无法简单把一个嫁接到另一个的土地里”。
她认为,学习西方的教学方法和理念,要有取舍。
“我们在幼儿教育上,学习了很多西方的东西,学制、方法、手段,这都没有问题。但是内核的文化是不能复制的。不能一说西方的东西就是好的,中国的东西就是坏的。西方国家有今天的成就绝不是因为他们的教育是最好的,主要有赖于他们的制度,能吸纳全球优秀人才为他们服务。”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也是她的“拿来主义”教育观。
06.
“朴素是我内心的最高追求”
撇开教育事业上的追求,胡华在生活上追求的是一种朴素的生活方式。“很多人觉得朴素这个词不算是一个好词,对我而言,朴素是我内心的最高追求。”
能用半张纸办到的,她绝不用一张;上厕所手纸不能撕很多;洗手的水流要小;多年坚持垃圾分类;别人不要的东西,要扔,她就想着,能不能重新利用上……这些看似节俭的作法,背后又跟她推崇的节制、含蓄、圆润的文化一脉相承,背后指向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所以不难理解幼儿园自然主义的特点。自然的土地、潺潺细流的水池、不起眼的淡雅的花,像中国画一样的环境里,她希望给孩子传达的是自然、简单。
@在这里,
孩子们生活的环境是自然的、简单的、朴素的
但是,如果你要把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的特色复制到别的幼儿园身上,胡华又会摆手说不。这又回到了她的教育观。“每个园的文化不一样,每个园长的风格也不一样,复制同样的东西,怎么可能?”
在她看来,教育是没办法用工业化的标准来复制的。要提高幼儿园的质量,她认为根本在于管理者。她曾经向教育部的主管领导建议,幼儿园的发展要建立在园长人格康的基础上,如果我们不能培养一批人格全的园长,幼儿教育的整体发展一定是碎片化的,没有后续力量的。她还打趣到,如果人到了一定年纪,连衣服都很难选对,怎么可能对教育有正确的认识呢?!
END
朴为专一,素为纯粹。
朴素,谓质朴;也指俭朴,不奢侈。
语出《庄子·天道》:
“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
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2
0
1
9
年
让我们回归朴素、简单、安静
新书预热
记录我们“生活化课程”的探索以及课程背后思考的《生活化课程——回归传统,回归自然,回归儿童》一书,即将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19年3月出版发行,敬请期待。
上架通知
展现胡华园长教育思想和管理思想的《给童年留白》一书,二次印刷已经完成。如有需要,欢迎购买阅读。
?当当网址(可提供发票)
http://product.dangdang.com/1100719898.html
?天猫网址(可提供发票)
http://www.dwz.cn/7EWiHU
?花草园微店网址(无发票)
https://weidian.com/s/980441603?ifr=shopdetail&wfr=c
点击可进入微店
版权声明
本文系胡华工作室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需授权。如有抄袭等侵权行为,我们将通过法律手段进行维权,同时将在公众号上对抄袭者予以曝光。
版头设计 | 周冉老师
编辑 | 张芬老师
日期 | 2019年1月4日
*
推荐阅读
年末温暖策划|从花草园走出去的孩子,现在都怎么样了?
2018年12月28日
与“特色”相遇,才是一个幼儿园发展的必经之路
2018年12月14日
一个园长的乡村生活
2015年10月9日
“一个园长和她倡导的幼儿园教育”
胡华-名师工作室
微信公众号ID:
Huhua-Edu-Workshop
自然|灵性|趣味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胡华名师工作室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胡华名师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