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
SEPTEMBER
14.2018
自然 | 灵性 | 趣味
本期关键词
入园适应
全篇文字: 2748字
阅读时间: 8分钟
儿童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
思考儿童,
研究儿童,
并不断挑战与质疑自己的已有经验。
每年九月,小萌娃入园,孩子们哭声一片,家长们躲在一隅暗自啜泣,教师们也是声音嘶哑、身心疲惫、妆容凌乱。作为园长的我也不轻松,担心这些弱小的生命能否建立起积极的适应模式,因为这毕竟是他们第一次走出家门,适应社会;担心老师们承担的压力过大,影响身心康;做为母亲的我,也非常理解家长们的心情……
转机出现在去年九月。我发现,孩子们在户外嬉戏的时候情绪就会好很多,老师们说:“孩子们在户外的时候,情绪特别好,哭闹的人数也是最少的,但只要一进屋子,就又会开始哭。” 如果我是一个孩子,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面对并不熟悉的人,又被关在了一个大大的屋子里,心情会如何呢?一定是焦虑的!因为,不知道怎么做是可以的,怎么做是不可以的……
@ 在大自然里玩得特别高兴的孩子们
我开始思考,孩子们为什么在自然中会放松下来?因为他们天生就是会和自然互动的。当他们在大自然中尽情游戏的时候,会忘掉脑海中的担忧,让自己放松。当他们的心灵和大自然在一起时,他们感觉自己是自由的,放松的。嗯,我似乎找到了一个缓解孩子入园焦虑的好办法。于是,今年我和老师们商量,入园适应期间,孩子们的大部分时间要在户外度过。
城市中的钢筋水泥森林让人们越来越远离本能,孩子们成长中的依恋与互动对象不再是大树、溪流、小动物与天空,他们只能依恋照料者。而在这里,我们帮助孩子们将依恋对象调整到了一个新的频道,把对人的依恋转化成大自然中的万物,此时,孩子们感觉到的是惊喜,是感动,是放松,也是满足。这样做最直接的结果是,小萌娃们很快爱上了幼儿园,他们对幼儿园的生活每天都有了期待。因为在这里,他们乐享童年,与万物融为一体。
萌娃入园记 | 爱上花草园,需要多少天?
第一天,
和爸爸妈妈一起在自然中嬉戏。
9月3日,是孩子们入园的第一天。这一天,爸爸妈妈会陪着孩子们一起来幼儿园。他们要一起给小池塘放水,一起在大自然里做游戏。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孩子们熟悉着幼儿园的活动和环境。
@ 开学第一天,爸爸妈妈陪着孩子们来幼儿园一起游戏
统一思想,调整频道
在正式入园之前,老师们会去孩子们的家中进行家访,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我也会专门花一个上午的时间,和新生家长们聊天,将关注点调整到同一个频道上来。
@ 开学之前的新生家长会,我们将频率调到同一频道上。
我们鼓励家长为孩子们准备一张全家福,
带上孩子们喜欢的依恋物来到幼儿园,
这个依恋物可以是孩子们喜欢的毛绒玩具,也可以是一颗有妈妈吻的爱心。
@ 一张“全家福”、孩子们喜欢的依恋物
都可以成为孩子们精神的寄托
充满自然物的环境
班级的教室里会有鲜花,闻起来香香的。小椅子上的“小动物”也在等着孩子们的到来。
@ 充满鲜花和“小动物”的教室,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
他们会……
坐上“神奇校车”,畅游幼儿园。
和幼儿园的每一个人说“你好”。
在户外读书
把玩具搬去户外!
@ 当孩子们在户外的时候,一切都是放松的,愉悦的。
其实在大自然里,孩子们不用玩具也可以玩得很开心。因为他们有N种和大自然进行互动的方法。
比如:
用叶子给小池塘洗澡
玩土、挖宝藏
用牙刷,刷遍幼儿园的墙
(这样认识幼儿园的方式你想到了吗?)
玩转核桃
清理小兔子的粪便
下一场“叶子雨”
煮“绿豆汤”
找蜗牛,找蚯蚓
和“石头精灵”一起做游戏
对着树洞说出自己的秘密
在幼儿园里找宝藏,
然后把宝藏带回班,藏在自己的宝贝盒里。
@ 论在大自然中游戏,
成人永远比不过孩子
这里的生活不止有他们,还有中大班的大哥哥、大姐姐。中大班的哥哥姐姐们会陪着他们一起游戏,照顾他们;孩子们还会一起过生日会,庆祝自己的诞生;还会在一米菜园播下小种子,和小种子一起慢慢长大……
@ 幼儿园的每一个人都在帮助小班的孩子们慢慢适应
当他们心情不好的时候
老师会去拥抱他们、亲吻他们,轻声安抚他们。除此之外,他们还可以
去涂鸦墙随便乱画
去娃娃家给爸爸妈妈“打电话”
去软软的沙发上躺一会儿
还可以和其他哭的小朋友来一场“哭声大赛”
……
就这样,
孩子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
渐渐地爱上了幼儿园。
研究儿童才是教师的“第一专业”
一、儿童——意味着自由
在拉丁文中,儿童意味着自由。自由是儿童存在的本质和天性,自由也是儿童创造的保姆和田野。同时,儿童是天生的探究者。蒙台梭利说,儿童是上帝派来的密探;苏霍姆林斯基认定,在心性上,儿童是探究者。探究的天性,让其产生了对周围世界的惊异,因而儿童是哲学家。此外,儿童是天生的游戏者,游戏是儿童的又一天性,是儿童学习、工作、生活的方式,游戏里生长起的是游戏精神,游戏所产生的“心流”现象亦会让儿童进入创新状态。教师是善于回到儿童原来的意义上去的人,他们善于,才会从本义上、本质上去认识和发现儿童。
二、儿童要回到自己完整的生活世界中去
儿童的生活是整合的,互相融通,互相支撑。他们至少生活在三个世界中:现实的生活世界、理想世界、虚拟世界。这是儿童完整的生活世界。可是,我们过多地关注现实的生活世界,无形中将儿童生活世界割裂了,生活单一了,不完整了。同时,三个生活世界的价值取向是不一样的,往往发生冲突,儿童常处在价值困惑中。真正认识与发展儿童,应关注他们整个世界,并进行价值澄清和引领。离开生活世界,便是离开了儿童;割裂了生活世界,便割裂了儿童发展的整体性;忽略了价值引领,便忽略了儿童价值意义的生长。而教师要善于把握儿童完整的生活世界。
三、要到儿童的最伟大之处去
可能性是儿童的最伟大之处。可能性是生命创造的潜力,可能性是未来性,可能性具有多样性。真正认识和发现儿童,应当帮助儿童认识和发现自己发展的可能性,选择最适合自己发展的可能性,成为最好的自己。未来性“潜伏”在现实性中。教师的教育目光、研究的重点应该善于从儿童的现实性中发现可能性,引领教育从现实性走向未来性。
四、要回到儿童的学习、工作、生活方式上去
游戏在哪里存在,儿童就在哪里成长;游戏在哪里结束,儿童的发展就在哪里止步;尊重游戏方式,就是尊重儿童的生命;维护游戏机会,就是维护儿童的权利;引导游戏活动,就是引领儿童成长;研究游戏的过程,就是研究儿童发展的规律。教师不仅善于组织指导儿童游戏,而且其本身就是出色的游戏者。
这些精彩观点来自成尚荣老师,请点击下方链接了解:
成尚荣:儿童研究是教师“第一专业”
我想,我们的探索其实并不复杂,只是打破常规,回归常识,给儿童以自由,让他们回到自己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世界里去。
教师们在与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中,也看到了孩子们身上绽放的强大的生命力,转而可以用一种更加放松的姿态来面对他们。
我们确信,
儿童的游戏在哪里,
孩子们的生活就在哪里,
他们的成长也就在哪里!
下周预告
下周五,我们将推出文章《“生活化课程”的三块基石》,与大家分享我们在课程方面的一些探索与思考。这篇文章已经刊登在《学前教育》第九期杂志上,欢迎大家阅读。
声明
近来,我们发现有些公众账号抄袭与照搬我们公众号的内容。我们欢迎更多的同行一起探讨,但是坚决反对任何不尊重他人知识成果的行为。
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添加白名单,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编辑 | 张芬老师
日期 | 2018年9月14日
*
推荐阅读
孩子入园太“焦虑”,背后一定有“问题”家长
2016年9月30日
荐读 | 读了这20本书,你就推开了“自然教育”之门
2018年4月13日
游戏是孩子的语言——可是你能听懂吗?
2017年4月28日
“一个园长和她倡导的幼儿园教育”
胡华-名师工作室
Huhua-Edu-Workshop
自然|灵性|趣味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胡华名师工作室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胡华名师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