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什么‘问题’儿童,
只是用‘情’不够罢了”
——胡华
[一个关于教师工作困难度的调查]
幼儿教师在工作时,每天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但困难的类型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1.和儿童的教育相关
2.处理好和家长的关系
3.处理好与同伴和领导的关系
4.能够在完成工作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激励
我们在幼儿园里进行了一次调查,要求教师对工作困难度进行排序,一共有10个问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对这10个问题教师也有自己的认识。以下是以30名教师为样本做的教师工作难度调查:
NO.1 处理一个有攻击性的儿童
NO.2 接待一位“问题”家长
NO.3 对一个总犯同样“错误”的孩子保持耐心
NO.4 自我激励,获得更大的发展
NO.5 既关注个别儿童也不至于忽略其他孩子
NO.6 面对管理者及家长的批评
NO.7 在集体活动中使孩子的注意力保持集中
NO.8 完成各种文字工作
NO.9 使和你相关的人尊重你的工作
NO.10 同其他教师合作完成的各项工作
在前三位排名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处理一个有攻击性的儿童 ”,拍在第三位的是“对一个总犯同样“错误”的孩子保持耐心”,我们能够看出,在师幼互动关系中,面对这些“有问题”的孩子,教师总是感到有困难的。
链接
以上研究选自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十一五”课题胡华的《影响幼儿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工作困难度研究》研究报告
我们发现,每个班级都有几个不那么受欢迎的孩子。
他们不仅让老师感到无力,也不怎么受小朋友欢迎。
[ Part 1:什么是“问题儿童” ]
先听听老师们怎么说 ?
教师1:
我们班的***会因为自己摔倒而生气,然后大哭并攻击路过或围观的小朋友。
我觉得,他的行为很让人难以理解。
教师2:
我们班里有个特别“胆小”的孩子,不敢跑太快,不敢大声说话,感觉他极度缺乏安全感。有一段时间,他总是在问:“这样做我会死吗?我会消失吗?”班里需要一个老师专门照顾他,即是是这样,他也会牵扯我们很大的精力。
教师3:
我们班的**眼里完全没有规则意识,凡事都要挑战一下规则。
这种孩子不是淘气,而是有一种超过淘气的破坏性,比如你讲规则,他就偏偏逆着规则来。我们不能惩罚,也不能批评,真有点束手无策。
教师4:
班里那些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的孩子让人最挠头。
他们难受了就叫就跳,躺在地上打滚,劝解对他们丝毫不起作用。
教师5:
有的孩子特别敏感。老师的一个眼神他都放在心里,心理上敏感,生理上也敏感,什么都不能吃,什么都不能碰。
问题是,这样的孩子背后都有特别敏感的家长,我们总是得小心翼翼的。
教师6:
我们班的***真让人心疼。摔倒了也不会主动寻求帮助,没有好朋友,也没有感兴趣的游戏,其他幼儿在游戏的时候也从不主动邀请他参加。这样他总是独处,缺乏交往机会。
教师7:
我们班的**生气的时候会动手打人。而且看见别人手里的玩具好玩儿就会抢,大多时候处理问题的方式都是用手多过用嘴。知道自己做了不对的事情被老师发现后,会故意笑,然后溜之大吉。有时,打别人的理由仅仅是因为不喜欢别人。
教师8:
我们班中的***内心好像总是充满敌意。无论是对人还是对物、对事,眼中能不到事物美好的那一面,对于自己的不恰当的行为不仅没法意识到,更没有办法控制。
之后,我们用提名法做了5-6岁“不受欢迎型”幼儿的自我意识特点的研究,发现:孩子们描述的“不受欢迎”的孩子类型与教师们观察的“问题儿童”类型非常相似。
“不受欢迎型”幼儿包括两类:被忽视幼儿和被拒绝幼儿。其中,被忽视幼儿是那些很少被注意的幼儿,他们常被描述为是害羞和退缩的。被忽视幼儿与同伴的交往一般都少于普通幼儿,他们不喜欢与同伴交往,同时他们的攻击、破环和消极行为都比普通幼儿都更少。被拒绝型幼儿多指不被多数同伴喜欢的儿童,他们在交往中活跃、主动,但是交往中行为不友好、多消极、攻击性行为,因而被多数幼儿排斥、拒绝。这类幼儿常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活动,较少受到同伴的喜爱和欢迎。
”
[ Part 2:“问题儿童”背后的脆弱与哀伤 ]
故事一:
讲述者:王彩霞老师
厉害的“上上”
上上总是喜欢向我们展示他的“厉害”。
每到午睡时,就是他的“折腾时间”,不停地在厕所和班级里跑来跑去、坐在床上大声的边拍手边唱歌。当我们提醒时,他就会说:“我要拿刀把你们都砍死。我要把你们的指甲全都敲碎。我要咬你们。我现在开始全面的攻击你们。我是最厉害的,我能把你们全都打败。”每当说这些时,他的情绪都会特别激动,有时候甚至感觉到他为了用全身的力气来表达,身体都是颤抖的。
如果上上用“语言”没有将我们“打败”时,他就会显得更加暴躁,手会不停地挥动,试探性地攻击成人。如果我们抓住他的手时,他会大吼大叫,然后想用嘴来咬我们。
有一天,我把手递给了他,说:“你咬吧,可以轻轻地咬”,这时,他犹豫了,只是用嘴巴碰了一下我的手,我很意外。
说实话,每次听到他的这些话时,我也有一种“气急败坏”的感觉。有一天,我在书中看到了一个观点,“孩子因为无助、脆弱与高自恋,而很容易生出敌意的毒,他们会将这份毒喷溅给父母等养育者,譬如发脾气、说狠话、偷东西、搞破坏等,而父母作为容器,需要将这份带着毒的信息接住,然后进行无毒化处理,最后还给孩子一个毒性小了很多的回应。”我内心似乎平静了不少,我试着将这些感受用教育笔记的方式记录下来。
当我回归理性的时候,对他的语言、行为似乎有了更“友好”的理解,我看到了他的“矛盾”、“纠结”,一个小男孩的软弱无力,一个希望被疼爱、期待被理解的脆弱小孩。我好心疼,我的做法是不是接住了他的“有毒信息”,然后帮助他做了“无毒处理”呢?
故事二:
讲述者:吴婷婷老师
“小坏蛋”只是需要更多一些关心和陪伴
我们班有一个小朋友,他很“特殊“,他在幼儿园里没有好朋友,他的一些行为也是老师们不喜欢的。比如在玩游戏的时候,他总是违反规则,集体活动的时候,他也总是遭到其他小朋友的投诉。
有一天跆拳道课上,教练在带着孩子们做热身,突然一股“异味”传过来,只见他弓着身体,我赶紧过去,他表情很痛苦地抬头和我说:“怎么办,我吐了。”说完,他很紧张地看着我又问:“怎么办?”
我说:“没关系,现在你和我回班,把衣服换了,我需要拿墩布过来把这里擦干净,好吗?”
他才点点头,“如果我再不舒服,我明天就不来了,我肯定不来了。”
我问他:“你是不是有哪里不舒服呢?”
他回答道:“反正我就吐了,我昨天晚上也吐了,我在家还吃药了。”
午饭时间,我:“所有小朋友都搬椅子上位吃饭了,你怎么不搬椅子。”
他说:“不行!”
我问:“为什么不行?”
他回答:“我不能吃饭,我一吃饭就吐了,我肯定一吃饭就吐了。”
我:“那就给你少盛一点,吃一点吧!”
他才搬椅子,但是他只吃了一小份,平常都要添第二份、第三份菜的他,就吃了一点点,他的身体是真的不舒服。
他在跆拳道课上吐是我第一次看到他害怕的表情。
他对我说:“我不想再吐了。”
我:“为什么呢?”
他说:“如果我再吐,我就咽回去。”接着他把嘴鼓起来,接着假装咽了口东西。
我:“可是这样多难受呀,想吐的话就吐出来。”
他回答:“不行,这样就吐到哪里都是了。”
我:“你是不是怕把地板弄脏了,不想给老师添麻烦对吗?”
他点了点头。
原来是他不敢甚至不会流露出自己真实的样子。他曾经这样描述过他的爸爸妈妈:“我的爸爸妈妈总是吵架,一点小事也要吵架,他们总是很凶的样子,我长大肯定也会变成那个样子。” 为了保护好自己这颗小小的心,他从来不愿表现他的善良,他习惯了把自己武装起来,变成凶巴巴的样子,这也许就是他眼中爸爸妈妈的样子,也许只有这样,他才能和爸爸妈妈产生联结吧?!
其实,我很想对他说:“孩子,没关系,你可以放声大笑,也可以大胆地喜欢,伤心的时候可以哭泣,因为,我愿意一直陪着你”。
故事三:
讲述者:张蕾老师
“退步”了的可儿
最近,我发现可儿有了一些变化。
中午起床不像以前那样很快穿好袜子,而是懒懒地坐在那里,或者很费劲地装作穿不上袜子,喝水喝汤的时候也总要洒在衣服上。这是以前的她是从来没有过的。
可儿的这些变化让我感到很奇怪。她为什么“退步”了呢?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于是,中午起床,我坐在她的身边看着她,一边小声地鼓励她,果然不出我所料,可儿表现出很高兴的样子,很快就把袜子穿好了。接下来的几天,我总是去找可儿说话,她也总是凑到我身边来跟我聊天,从这开始,可儿又恢复了正常。
我知道,可儿是在用她的方式寻求关注。之后,我做了两个反思:
第一,作为教师,我们经常容易忽略各方面处在“中游”的孩子,因为“上游”的孩子总能带给我们惊喜和成就感,而“下游”的孩子更容易激发我们的“教育”。偏偏像可儿这样不太爱表现自己却又什么事情都能自己完成的孩子就被忽视了。
第二,我看到一篇文章中有关于退行性行为的描述,退行究其原因,乃是由于复杂理性为恢复个体自身生理上、心理上的某种暂时平衡所作的努力所致。成人恰当的退行性行为是跟自己的童年良好联接的方式。如果一个人无法做任何退行性行为,那说明对自己的童年是不认可的,也就是说这个人的心态是不正常的,不通畅的。
这个说法给我很大的触动,我回顾了一下自己的行为,几乎想不起来什么时候有过退行性的表现,每当有这样的想法时我就会感到很不舒服和尴尬。我发现,自己很少在大家面前表现出焦虑。我的内心确实有焦虑,但当我表达了出来后,新里很舒服,也很轻松,并没有想像中的难堪和不好意思。这算不算是一次退行性行为的表现和尝试呢?
我感觉,自己在工作中,在胡老师的开导和引领下,封闭的内心逐渐有了光亮,敢于直面自己的脆弱了。
故事四:
讲述者:李文老师
蓉蓉的“黑嘴巴”
蓉蓉一天都不会说一句话。无论老师怎么和她交流,她也总是点头或者摇头来回答。
今天的教育活动是《我的自画像》。蓉蓉也拿着笔低头开始画自己,周围的小朋友边画边聊天,她却一句话也不说,专注地画着。我看到,她把自画像的嘴巴涂得很黑,就提醒了她一句:“现在只画轮廓,可以不用涂色”她没有任何回应,继续涂嘴巴。
当我说画好了的可以收笔了,她第一个交上了自己的自画像,看到把嘴巴画得很重,我问:“你怎么把自己的嘴巴画的这么黑呢?”她笑了笑,没说话走开了,看表情,她是很愉快的。
墙上张贴的孩子们自画像中,蓉蓉的大嘴巴在所有的画像中,那么突出,引人瞩目。这让我想到了前几天的一个小场景。早饭后,蓉蓉和爷爷奶奶来到班级门口,爷爷拉着她的手走到老师身边说:“叫老师好,不叫就打手了啊。”我说过‘早上好’之后,对爷爷说:“蓉蓉已经用眼神和我问好了,刚才她看着我微笑了,就说明已经问好了。”这时候,奶奶也弯腰对蓉蓉说:“在家里怎么教你的,再不说老师老师好,我就打你的手。”看着奶奶要动手,我赶紧把蓉蓉接过来,对老人说:“不用强迫孩子。”奶奶责备的语气说:“这个孩子就是不爱说话,真是没办法。”
我坐到了她的身边问:“那天爷爷奶奶要打你的手,我觉得他们那样做不对。”蓉蓉抬头看着我(以往给她说话,她都没有反应的),眼神里透露出了惊讶和赞同。我接着说:“我觉得,打招呼有很多方式,可以微笑、可以点头,不一定非要说‘你好’,你觉得我说的对吗?”她的眼睛直直地看着我,几秒钟后,她突然起身,呵呵地笑着跑开了。以我对她的了解,我知道,这是她感到轻松的一种表现。
蓉蓉的自画像在表达着自己的内心:“不要强迫我说话”。孩子的画中,最突出的点或者最着色最重最凸显的地方就是孩子最在意的地方或者最想表达的地方。她把自己的嘴巴画得很大很重,说明了她对自己的‘嘴巴’有看法,家人对她的‘不说话’有看法。所以嘴巴成了一个焦点,成为了她心里的一个结。
她通过把自己的嘴巴画的很大,来告诉我们:我不喜欢你们逼着我说话,我的嘴巴不说话不是问题。
[ 名师视角 ]
也许他们只是需要更深的理解
如果我们关注的是“问题儿童”行为表现的时候,确实很沮丧。因为这些孩子和社会行为标准不相符的行为,会令教师产生焦虑感与无助感。但是,别着急,让我们把目光放得更远一些,一定会发现一些重要的东西。
在对“不受欢迎型”幼儿进行的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控三个方面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不受欢迎型”幼儿在交往活动中因为经常处于被拒绝或者被忽视的状态,他们心思敏感,情绪波动大,所以,他们坚持自我,忠于自己的喜好,难以被外界环境所左右。他们也渴望同伴交往,却又不能用正确的方式交往,所以,他们的内心时常是孤独的。
幼儿教师理想的人格特质
相对于其他年龄阶段的教师而言,幼儿教师更是一个能够给予他人未来生活以积极影响的职业。
在人成长的最初三年里,孩子们就已经把有关人的需要如何满足、他人如何对自己做出反应如何让看待自己这些天河成某种信念或决定。这些早期决定一旦确立,一生的思想、感觉与态度都会受其影响。和其他阶段的教师相比,幼儿教师和孩子们的生活正是构成这些经验的重要组成……
在精神分析看来,也许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三种自我状态。即父母(Parent)自我、成人(Adult)自我及儿童(child)自我。父母(Parent)自我通常代表着温柔、怜悯、安慰、保护、激励、规则等特性;成人自我(Adult)代表着现实的判断、信息收集、得失衡量;儿童(child)自我则代表着天真、自由、服从、冲动等。
教师们也不例外,因其成长环境和生活经验不同,每个人在不同的场合、在不同人的身上都会表现出不同自我。
一个能够成为优秀教师的人身上应该具有父母特质,当然。这个特质除了来自个人,也来自专业带给她们的那份自信与高度。同时,她们也应兼有鲜明的成人自我特质,像成年人那样理性思考、不情绪化,有能力拒绝他人不断侵入自己的心理边界。这样的教师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幼儿教师。
教师的人格越成熟、越完善,她对个别儿童的问题的处理也就越积极、越有效。而对这些儿童产生的终身影响也将是巨大的。
今天我们讲述的几个故事,
展示了教师工作的另一种境界,
希望能够带给同行们更多的思考。
?
编辑 丨 罗希悦老师
图片 丨 绘本《大卫不可以》
欢迎点击下方链接回顾往期精彩内容
【观察】教育观察的三种视角
“专业”,就是离儿童越来越近……
“一个园长和她倡导的幼儿园教育”
胡华-名师工作室
微信公众号ID:
Huhua-Edu-Workshop
自然|灵性|趣味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胡华名师工作室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胡华名师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