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免费课件,幼师得力助手!
教案、课件、资料,一应俱全!

童年的唤醒与移情—教师观察记录里的童年印记

【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童年的唤醒与移情—教师观察记录里的童年印记-幼师课件网第1张图片


童年的唤醒与移情—教师观察记录里的童年印记-幼师课件网第2张图片



童年的唤醒与移情—教师观察记录里的童年印记-幼师课件网第3张图片

         

      所有人都曾经是小孩, 

                        可惜只有少数人记得


我们所有的坚强,只是生活的样子,却未必是我们的内在


在成年人的面具之下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孩子

 

因为时间太急、成长太快

他被困在了我们的成人身躯里

 

正因为他

我们才会感到孤独和忧伤

 

但也正因为他

我们才不会失去那些最简单的快乐

不会失去最初的自己

 

所以

请不要用“成年人”三个字封闭自我

也请永远不要和曾经的自己说再见


他或许不完美

但他永远是个小王子或小公主。


——摘自武志红微信公众号wzhxlx


童年的唤醒与移情—教师观察记录里的童年印记-幼师课件网第4张图片


童年的唤醒与移情—教师观察记录里的童年印记-幼师课件网第5张图片


  提  要  


越来越多的研究与实践证明:幼儿教师的“童年的唤醒与移情”以及“童年记忆的叙事重整”在教师专业化成长中具有重要作用。


童年的唤醒与移情—教师观察记录里的童年印记-幼师课件网第6张图片

晁妍老师和孩子


本次推送内容,来自1月6日我在北京市教科院早期发展与教育研究所举办的“聚焦儿童促进发展”培训班上的发言整理。


“观察记录”与“教育笔记”

是“对话实践学习”的重要方式

童年的唤醒与移情—教师观察记录里的童年印记-幼师课件网第7张图片

教师与事物的对话的过程是认识与创造世界的过程,与他人的对话的过程是了解他人、结交伙伴的过程,而与自己的对话的过程则是一个重塑自我的过程。

 

在工作中,教师记录的不仅是工作,也会下意识地流露出自己对世界的态度与看法,反映出童年生活的印记。


每周一,阅读教师们教育们的工作观察与记录思考,是作为园长的我对教师管理的主要方式之一。

 

对于观察记录与教育笔记的写法,我只有一个要求:写出真情实感,要描述自己在记录事件中的真实感受。


如果教师们的记录不仅能聚焦儿童,也能借此聚焦自己,记录会呈现出一种真实动人的力量。


童年的唤醒与移情—教师观察记录里的童年印记-幼师课件网第8张图片
童年的唤醒与移情—教师观察记录里的童年印记-幼师课件网第9张图片


观察记录



《很“不一样”的一周》



记录教师:张晓敏(工作2年的教师)

记录时间:2016年11月25日(星期五)


刚刚过去的这一周对我来说很不一样,不一样的空荡荡的教室,也有不一样的心路历程。这一周过得非常漫长,我个人的状态也很糟糕。


停班事件发生后,我觉得自己有点崩溃了,虽然周末以及周一都在积极安抚家长的情绪、和家长说明需要注意的事情,但是在心里我不接受这件事情的发生。这件事情发生的时候,我很抓狂,心里会想“为什么又是我们班啊”。联想到之前发生的事情,我觉得这学期也太不顺了,让我有种“命途多舛”的感觉,之前的那些放下的、没放下的都再次被捡了起来。


现在想想,自己最糟糕的时候就是做推送的那天,我满脑子都是抗拒和不愿面对,情绪随时都在崩溃的边缘。


教研会上胡老师带领我们学习了“冰山理论”。冰山理论,实际上是一个隐喻,它指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为),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恰如冰山。包括行为、应对方式、感受、观点、期待、渴望、自我七个层次。当再次面对停班这件事情的时候,我看见了那个充满负能量的自己。我过分执着于自己的情绪,并没有站在事情之外去看待这个事实。跟事实较劲,难受的只有自己。


我是家里的老大,家里有个妹妹,从小到大家里人最常对我说的话就是“你是老大,你要给妹妹树立好榜样”。于是懂事、听话的我总是在按照大人的要求去要求我自己,内心渴望自己做到完美让大人满意、放心,我也害怕自己做得不好、给大人添麻烦,总是在考虑大人的感受,忘记了我自己。


以前不觉得家庭带给我什么不好的影响。通过这次的学习,我才发现家庭的印记太深刻了,而这些印记就像一把双刃剑。分析中,我仿佛看见了童年的自己。再次面对这件事情,心里反而轻松了、放下了,因为我找到了一直困扰自己的一些问题的原因……


童年的唤醒与移情—教师观察记录里的童年印记-幼师课件网第10张图片


教师的内观与反思


童年的唤醒与移情—教师观察记录里的童年印记-幼师课件网第11张图片

工作中,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内观,因为内观有时会让人感觉虚弱,有无力感。


但看到真相、看见虚弱是拥有力量的开始,说明你可能已经穿越了防御层,接近了真我层。


每个人都会有焦虑与不安,焦虑来自于担忧与渴望认同。


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看见这一切是一个人重要的成长过程。



《“退行性行为”?可以有!》



观察教师:张蕾(工作11年的教师)

观察时间:2016年12月14日(星期三)

观察地点:小二班教室

观察对象:宁可儿


最近,我发现了可儿的一些变化。中午起床不像以前那样很快穿好袜子,而是懒懒的坐着不动,或者很费劲的装作穿不上袜子。喝水喝汤的时候总要洒在衣服上,这是以前她从来没有过的。


可儿的变化很奇怪,于是某天中午,我坐在她的身边看着她,一边小声的鼓励。果然不出所料,可儿很高兴,很快就把袜子穿好了。接下来的几天,我总是去找可儿说话,她也总是凑到我身边来跟我聊天,可儿又恢复了正常。


可儿的表现明显是在求关注。关于这点,我有两个反思:


第一,作为教师,我们经常容易忽略各方面处在“中游”的孩子,因为“上游”的孩子总能带给我们惊喜和成就感,而“下游”的孩子也能引起我们的关注。偏偏像可儿这样不太爱表现自己却又什么事情都能自己完成的孩子就被忽视了。

  

第二个反思是关于自身的。看到一篇文章中关于退行性行为的描述,说退行究其原因,乃是由于复杂理性为恢复个体自身生理上、心理上的某种暂时平衡所作的努力所致。成人恰当的退行性行为是跟自己的童年良好联接的方式。如果一个人无法做任何退行性行为,那说明对自己的童年是不认可的,也就是说这个人的心态是不正常的,不通畅的。
   

这个说法给我很大的触动,我回顾了一下自己的行为,我自己也很少在大家面前表现出焦虑。这次由于班里的一个孩子的问题,我的内心很焦虑,我试着表达了出来,我发现,心里很舒服也很轻松,并没有想像中的难堪和不好意思。
  

思考之后,我的内心非常愉悦,觉得封闭的内心逐渐有了光亮,敢于直面自己的脆弱了。

 

其实,我也很想偶尔像个孩子一样的无理取闹一下,撒泼打滚,把以前从来不好意思,不敢的事情做一遍,让心中小小的那个我再有机会做回一个小孩,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


童年的唤醒与移情—教师观察记录里的童年印记-幼师课件网第12张图片



教师的理解与共情


童年的唤醒与移情—教师观察记录里的童年印记-幼师课件网第11张图片

我们在谈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时候,一定要把教师还原成一个人。


面对儿童,共情不仅是一个人最大的善意,更是接纳自己的最佳方式。因为,理解接纳了他人的行为,也就更容易理解自己。


当教师们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每个老师都有可能照见自己的内心。



《放手,然后回到与儿童的对话中去》



记录教师:张芬(工作2年的教师)

记录时间:2016年11月10日(星期四)

记录地点:大一班教室


教研会上,胡老师指导了十一月的课程。听的时候热血沸腾,想要立刻投入其中。但是会后准备再次理清线索的时候,却发现无从下手。大的方向定下来了,未来的前景很美好,但是要怎么才能到达那个美好的彼岸呢?

 

接下来的两天,在毫无头绪的状态下,我做了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是放手。将孩子聚在一起,然后把时间交给他们,让他们自由结组,进行小组分享和交流。我穿梭在各个组,去听他们的分享,去观察他们学习的方式。

 

第二件事情就是回到了最直接的办法上,“回到与儿童的对话”。活动结束之后,我会和孩子们进行一对一或者一对二对三的对话。


这样的沟通让心里找到了一个平衡。我之前一直很纠结,一方面害怕长时间的课堂会影响孩子们自由游戏的时间,另外方面很害怕如果一个活动下来,孩子们的经验像是一盘散沙,什么都没有学到该怎么办?

 

周五畅活动结束,我完成了与所有孩子的对话,孩子们也在看书、小声交谈这样的方式中,变得沉静起来。

 

他们说:

刘旭冉:“我觉得我的手变得更加灵巧了,我在剪纸的时候很专注,那个时候我的心是很开放的,我能听到剪刀咔嚓咔嚓响的声音。”

涂墨晗:“原来大眼睛老师能够跳那么多好看的舞蹈,太厉害了!”

李治渔:“我觉得那些民间艺术就是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的东西。”

颜妤兮:“我收获了麻花辫、扎染的作品和一个面团,他们是我眼中的艺术品,因为我为她花了很多的想法。”

赵点乐:“我觉得我和民间艺术离得很近,不需要花很多钱去买,那些艺术就在我们身边。”

 

原来,孩子们有那么丰富的感受,如果不去倾听,不去对话,只是沉浸在自己乱七八糟的思绪中的话,我可能会一直担心下去吧。在回到与儿童的对话中,我觉得好像慢慢找到了那个方向。

 

我之前是有一个奢望的,奢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在活动中了解其他小朋友的故乡与民间艺术,我害怕孩子们错过。


但是现在想一想,孩子们的时间和生命还很长,不用说错过一堂课像是错过一辈子一样。摒弃掉这样的想法,让自己松弛下来,不要把这样的急迫感给孩子。

 

不要害怕自己犯错。当我不知道如何做的时候,不要想着去控制,而是将自己放空,简化,带着我的文化密码去和孩子进行碰撞,会有什么样的惊喜出现呢?


后面的活动,我很期待!


童年的唤醒与移情—教师观察记录里的童年印记-幼师课件网第14张图片



教师的改变与工作中的创造


童年的唤醒与移情—教师观察记录里的童年印记-幼师课件网第11张图片

教师内部情感的流动和内在的童年模式对这份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当这种联接主动完成的时候,教师身上会有一种专注的力量。


她们开始心无旁骛地了解儿童、认识儿童、呼应儿童,如同呼应着自己的童年。


童年的唤醒与移情—教师观察记录里的童年印记-幼师课件网第16张图片


  观  点  


我们发现,教师的成长可以从个人对焦虑的接纳开始,之后是不断的反思—和童年联结—看到自己的问题—最终实现改变和创造。


工作中,当这一切正在发生的时候,会有一个奇妙的感觉出现。这是一种将个人心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此时,人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心理学家将这种感受称之为心流(flow)。


当教师在工作中能够产生心流的时候,很容易对工作产生信仰。


如果园长能够关注、接纳教师的成长,教师就会关注儿童成长,儿童的变化与成长则会影响家庭关系,而家庭也将越来越信赖与欣赏幼儿园的教育。


这是一个能量圈,而园长当仁不让地要承担起这个能量圈发端者的形象!


童年的唤醒与移情—教师观察记录里的童年印记-幼师课件网第17张图片

关键词:心流(Flow)

from 百度百科

童年的唤醒与移情—教师观察记录里的童年印记-幼师课件网第18张图片

心理学家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将心流 (flow) 定义为一种将个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时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


童年的唤醒与移情—教师观察记录里的童年印记-幼师课件网第19张图片


童年的唤醒与移情—教师观察记录里的童年印记-幼师课件网第20张图片


工作 · 爱 · 生命


工作只是一场修行


只为看到自己,找到幸福


            爱自己的童年,才能爱孩子们的童年


童年的唤醒与移情—教师观察记录里的童年印记-幼师课件网第11张图片

最美妙的时刻是,当教师的心流和儿童的心流合而为一的时候,每个人都获得了滋养。

 

这份工作,如果没有心流流过,你会觉得这是一份折磨人的工作;如果每天不断有心流注入,你会感到非常幸福。


了解自己,才能了解儿童;

了解自己,才能幸福生活;

了解自己,工作才有动力与创造!


童年的唤醒与移情—教师观察记录里的童年印记-幼师课件网第20张图片


本文标题来自于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秦金亮教授的观点。

编辑教师:周冉老师;

欢迎“留言”评论,期待您的参与!


童年的唤醒与移情—教师观察记录里的童年印记-幼师课件网第23张图片

“一个园长和她倡导的幼儿园教育”

童年的唤醒与移情—教师观察记录里的童年印记-幼师课件网第24张图片

微信号:Huhua-Edu-Workshop

胡华-名师工作室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胡华名师工作室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胡华名师工作室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幼师课件网 » 童年的唤醒与移情—教师观察记录里的童年印记
分享到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