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签扎、拽摔、恐吓
…..
幼儿园“虐童”事件频发
“学前教育”怎么了?
最近,又有新闻爆出,浙江瑞安市实验幼儿园的老师虐待班里多名两三周岁的幼童。据了解,此前有家长发现孩子身上有伤痕,怀疑孩子在幼儿园被打,于是就在孩子书包里放了一支打开的录音笔,收集了个别老师殴打、训斥多个孩子的音频资料。
在这个音频资料里,孩子们恐惧的哭声与呼喊妈妈的声音让我实在不忍听下去……每每看到这样的消息,心情都特别沉重。应该说,类似的现象虽是个案,但面对毫无反抗之力的儿童,这样的行为总是触动着大众的道德底线。
每当这样的新闻出现的时候,总会引来一片谴责、质疑的声音。作为一名专业工作者,我在想,如果仅从政策机制或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等方面谈论解决之道,是不是真的能够触及到问题的根本?
【思考】
链接:津巴多的“模拟监狱”实验
1971年,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津巴多进行了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实验内容是,随意指派24名大学生在位于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大楼的地下室内的模拟监狱内充当“囚犯”和“看守”。
学生们扮演狱警和囚犯,体验真实监狱生活。津巴多则扮演“监狱长”全程监控实验进程。所有人很快进入角色。做“狱警”的学生戴上墨镜握着警棍,变得脏话连篇,粗暴好斗。做“囚犯”的则被剥夺姓名,以数字代号相称。第一晚,“狱警”让“囚犯”们站成一排报数。4325号因为报不出号码,被罚交替做俯卧撑和跳跃运动。8612号因为看不惯,发表意见被关小黑屋。从小黑屋出来后,8612号又被“狱警”要求把床上的被褥叠了拆、拆了叠。“囚犯”们似乎迅速被驯服了。当晚,在给亲友写信时,有个囚犯的落款竟是“此致敬礼,囚犯2093”。每一位“看守”在模拟试验过程中,都做出过虐待“罪犯”的事情。
实验进行36小时后,一位“囚犯”心理崩溃,要求退出;又过了36小时,第二名“囚犯”崩溃……面对人性失控,津巴多陶醉其中。“当我进入监狱,我会将双手放在背后。我以前从不这样,那是将军阅兵时所采取的姿势。”陪在津巴多身边的女友觉察出实验的残酷。在她的劝说下,这项原计划持续两周的实验在6天后放弃。
但这项未完成的心理学实验至今被人们讨论。1992年,BBC拍摄了斯坦福监狱实验的纪录片。2001年至2015年,实验三次被改编成电影。
在津巴多看来,人们至今仍会遭遇斯坦福监狱式的环境,并变得邪恶起来。在津巴多后来的谈话中,他多次提到,选取监狱来代表恶的环境,实际上是有很多环境跟监狱不相上下。学生们觉得有些学校是监狱,上班族觉得有些公司是监狱,有时一个太太也会觉得她的丈夫是座监狱。他认为,实验关注的不仅是监狱,还包括一切限制人们活动和思考自由的场所。
津巴多语录
环境对于个体具有巨大影响力。任何一个人在坏的环境中都是容易变坏的。通常,我们以为自己有自由意志,但我们完全忽略了社会能对我们产生的影响以及我们所扮演的角色对我们产生的影响。比如你做老师,自然而然就会跟学生不一样;你做经理,就会跟职员分别开来。
不要过于强调邪恶,而要唤醒人们“内心的英雄”。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种文化里。这些家庭、校园和文化在慢慢改变我们,塑造我们。与其说是坏苹果装进了好木桶,为何不假设是好苹果装进了坏木桶呢?
当然,最好的结果是:好苹果装进了好木桶
【对话】
每周二,我都会和教师们面对面,
一起讨论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直面困惑,追根溯源
这周讨论的话题是:
孩子的哪些行为会令老师们”抓狂”?
伤害他人
班里一个女孩连续三天咬了班里的另一个孩子。每次咬完后都会说:我再也不咬别人了。我问她,为什么只咬那个小朋友?她说,因为他好玩。我从最初的讲道理到无计可施。感觉特别生气,一股无力感袭上心头。
一次户外活动回来,班里一个男孩看见一个女孩子在走廊里叠衣服,就从女孩子的衣服上直接踩了过去,我叫住他,请他回来看看发生了什么。一个没注意,他又折回来从女孩子的衣服上踩过去。看到我愣住了,他又在衣服上面跳起来踩了几脚。这个时候,我开始怀疑,自己真不该把他叫回来……
不遵守规则
班里一个男生,在他身上完全看不到规则的约束。他喜欢用身体冲撞别人,老师跟他讲道理无效的时候,会让他在一旁休息、冷静一下。这时候,他就会大哭着说:你不可以这样!你不可以这样!可是,我应该怎么样呢?!
早上,我站在盥洗室门口提醒小朋友洗手、挂毛巾、漱口。这时候,一个小朋友从整整齐齐的毛巾筐子中挑出一个他最喜欢的(当然,我看不出这有什么不同)。这个过程中毛巾筐倒了,毛巾全掉出来了。让他捡起来,但是他用脚踢,把毛巾踢到一起,还回头给我一个坏笑。当时,我非常生气,以至于气得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过于依赖
班里有个小孩,每天起床后都懒洋洋的坐在椅子上不穿衣服,怎么提醒都没有用。鼓励用了,帮助用了,批评用了,仍旧我行我素。那一刻,我内心的无名之火腾的就升起了。他为什么就不能起床后快快穿衣服,然后做接下来的事情?问他原因,他也不说,那个无动于衷的样子真让人恼火。
班里有一个小朋友,每次和同伴发生矛盾,都会过来找老师。通常是什么也不说,就是哭,哭得老师一点头绪都没有。我告诉他,小朋友之间发生矛盾了,不能只哭,还要试着去解决,解决不了来找老师。之后,又给他处理过几次类似的矛盾,但他每次还只是哭,我很无奈。后来,再遇到他和其他小朋友发生矛盾,我就会很烦,真不想理他。
大班了,班里有个男孩还不会叠衣服。自己脱完衣服总是随手一扔,跟他说要把衣服叠好,他就软绵绵地趴在地上,嘴里还哼唧地说,我就是不会叠。我说,那我教你,可是他看都不看,还在旁边故意把衣服打散,嘟囔着说:你看我弄不好吧?好脾气的我很有耐心地跟他周旋了几个回合后,终于放弃了……
“品行问题”
班里一个男生总是喜欢在女孩子上厕所的时候蹲在地上“窥视”。老师看到的时候会提醒他。过一会儿,趁老师不注意又去看。他还会把班级门关上不让其他小朋友进来。每次冒犯了别的小朋友,小朋友哭的时候,他就说,我不是故意的。这样的事情很多。我的愤怒在于,他颠覆了我对孩子纯真的认识。
班里一个男孩和另一个孩子发生了矛盾,刚要动手的时候被我制止了。道理讲了一通之后,孩子们去盥洗室洗手了,只见他故意朝对方吐了一下。我走近一看,发现是一口粘糊糊的痰。我生气地拉他过来,责问他,他却不说话。我心想,这么小的孩子就这么坏,用这样恶心的方式报复对方。
我们班的一个男孩,午睡前从不去厕所小便,就躺在床上偷偷撩起被子从床边小便到地下。讲道理、讲条件、安抚陪伴都没用,只要你一转身,马上小便到地上。我特别生气,恨不得把他赶出教室。
挑战权威
一天的集体教育活动结束后,女孩子在上舞蹈课。我请男孩子去户外。说了很多遍,仍然有几个孩子趴在门口看女孩子们上课。我提醒了三四遍,甚至点了名字,他们还继续趴在门框上,再点名也不理我了。我气得说不出话来,感觉自己要崩溃了。
前几天,我给小朋友们讲故事,讲着讲着,一个小朋友告诉我有人用手“弄”她的头发。我就问那个小朋友“你为什么这样做?”他的回答是“我喜欢她”。我告诉他“你喜欢小朋友可以,有很多的方式,你把别人弄得不舒服,别人就不喜欢你了。”我继续讲故事,讲着讲着,这个女孩子又说:“他又“弄”我脖子了”。我看了看他,然后继续讲故事。讲着讲着,又一次被打断了,同样还是这个小朋友,又是一个新招。瞬间,我气得恨不得让他走得远远的,不想再看见他!
令人感觉无力
午睡时间,两个男孩子在厕所里玩儿起来,擦屁股的纸直接扔在了地上。我过去制止,可是他们不听。这时,外面睡觉的孩子们也笑了。我不知道孩子们是笑他们,还是笑我管不住两个孩子。我愤怒,是因为我说的话他们不听,还变本加厉;我抓狂,是因为我觉得他们一点都不尊重我;我无奈,是因为没有很好的办法改变当时的状况……
刚工作的时候,我是大班老师。觉得和孩子们只要相互信任就好。班里一个女孩子非常懂事,平时也很容易沟通。一次集体游戏,她连连犯规,将身边的小朋友撞倒了,自己却生气退出了游戏。我试图邀请她回到游戏中,她低着头,不愿意,说讨厌自己刚才那样,还说小朋友会嘲笑她。我在一旁苦口婆心地劝说了好久,她还是倔强地坚持不回去。我把她叫到一旁,什么也说不出来了,却留下了眼泪……
【感受】
当我们谈论这些问题的时候
教师们的感受
“接纳便是看见”
李文老师
说出来的时候我内心很平静,我感觉,自己已经能够跳出这些行为,去思考背后的原因了。看到内在的原因,而不是仅仅想到行为这的后果,就不会那么有情绪了。当理解了行为背后的原因之后,也就开始接纳了这个孩子的表现,进而想着怎么去解决问题。
张蕾老师
分享和学习让我知道了有不好的情绪是正常的事情,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无法面对和解决的事情。但是如果一直陷在这样的情绪里,不能站在情绪之外解决问题,就容易出现不好的结果。我认为,接纳有两层意思,第一要接纳自己的情绪,只有接纳才能面对,才能找到出口;第二个接纳需要饱含着善意,用一颗善的心来理解孩子和他们的问题。
“看见即是治疗”
王玉洁老师
深入学习后发现,让自己愤怒的对象其实有两个,一个是对孩子;另一个是对自己,对当时感觉失去控制,无能为力的自己。当内心有力量时,孩子的问题仅仅只是一个问题,解决不了可以暂时放下。但内心没有力量的时候,再小的问题也会让自己的内心变得焦灼,越是纠缠,越是想控制,却越感觉无力、挫败、无奈。一定要认识到,教师的力量是有限的,我们改变不了孩子,我们能做的仅仅是影响他们。
张晓敏老师
当我们冷静下来认真思考这些行为背后可能潜在的原因时,我们会发现其实孩子们本质都是好的,只是他们每个人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导致他们有了一些不好的行为模仿,心中再次泛起的是心疼。我们要做的就是接纳,但接纳并不意味着认可这样的行为,作为教师,可以帮助孩子去直面这样的行为,通过相关的活动去改善孩子的原生家庭对于他们不好的影响。
“理解自己,才能理解他人”
张芬老师
当我为一件事情生气的时候,我同时能够感受到那个无力的自己,她在哭泣,在横冲直撞,迫切地渴望找到出口。现在我想,那个出口应该就是去拥抱那个内心愤怒的小孩,而不是去讨厌她。
当我向下追溯,理解自己的时候,也能够更好地去理解他人吧。
田巍老师
当被孩子的行为激惹的刹那,就沦为了情绪的奴隶,成了一个自己不喜欢的自己。那时的我渴望认同,渴望被理解、被拥抱,正如一个做错事的孩子一样。当理解了自己为什么产生情绪,能看到那个弱小的自己,能感受到“自己”的感受时,我好像舒服多了,也能开始尝试着去理解他人。
其实,孩子那些令人“讨厌”的行为也是一种防御。
它们是两种最原始的简单愿望转化出来的。
一个愿望是:抱抱我。
一个愿望是:看着我。
【思辨】
孩子们的行为
真的是导致你生气的根源吗?
链接:萨提亚的冰山理论
冰山理论是萨提亚家庭治疗中的重要理论。冰山实际上是一个隐喻,它指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为,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恰如冰山。包括行为、应对方式、感受、观点、期待、渴望、自我七个层次。
萨提亚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这就像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冰山,能够被外界看到的行为表现或应对方式,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大约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另外的八分之七藏在水底。而暗涌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体,则是长期压抑并被我们忽略的“内在”。揭开冰山的秘密,我们会看到生命中的渴望、期待、观点和感受,看到真正的自我。
观 点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愤怒点,背后却隐藏着不同的问题
所有的感受都是自己内心的一种投射
★如果你感受到了愤怒,那一定是这件事情让你感觉很无力
★如果你感觉自己有无力感,那一定是你感觉到了失控
★如果你感觉到了失控,一定是你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感
★如果你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感,一定是你的价值感消失了
【成长】
教师的心灵成长才是关键
我要成为
一个真实、快乐的人
——张焱
每个人面对不同人、不同事、不同环境下的反应都不一样。有时候感觉自己很了解自己,有的时候又感觉自己不认识自己。学习了萨提亚的“冰山理论”,终于知道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我”。冰面上的那部分是最显而易见的部分,我们看得见、也感受得到。但冰山下的自己却不那么容易被发现。
为什么有些人很容易快乐,而有些人不容易?是因为一个人和内在的自己建立了稳定、安全的联系,当自己能客观地看到自己的需求和意愿,理性的处理对他人的期待和他人对自己期待的时候,我们就更能感受到快乐。
要敢于
直面自己的内心
——晁妍
直面自己的内心是需要勇气的,那时候,我会看到自己的脆弱和胆怯,但这些是真实的自己的一部分。看见自己冰山下的那些内心活动,发现这些感受和观点背后的原因,去调整、改变,才能看见更不一样、更真实勇敢的自己。
因为,我们最终要借由这些观点、感受、信念和期待,看到、走向真实的自己。
每个家庭
对孩子的影响
都是一把双刃剑
——张晓敏
学完萨提亚的“冰山理论”,深深地感受到了原生家庭在一个人身上留下的印记。以前觉得可能只有部分原生家庭会带给孩子不好的影响,现在,我意识到了,其实每个家庭的印记都是一把双刃剑,当遇到事情的时候这些印记就会显现出来。通过“冰山理论”分析具体事情中的自己,会看见一个真实的自己,也许是一个不那么美好的自己。
当我看见了真实的自己,接纳了这样的自己,我们才有可能帮助自己成为真正的我自己。感恩工作中有这样的机会修复自己的原生家庭带给自己的印记,让我可以拥抱童年中的自己,打破自我、修复自我!
能量
是可以传染的
——阎玉新
听完胡老师对冰山理论的解读,给我的感觉是,自己面对事情也会久久沉浸在负情绪里,自欺欺人的不去面对事情最后的结果,有点像鸵鸟一样喜欢逃避,逃避之余还喜欢寻求别人的帮助。但自己也知道,事情最后的面对者还是自己,觉得自己还挺矛盾的。我常常会源源不断地向亲朋们倾泻负能量,没有意识到能量也是会感染的。
我要学习汲取正能量,内观自己,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
我能够看到真实自己的时候,
才能看到真实的孩子
——李文
作为幼儿园的老师,每天都在听孩子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有的孩子喜欢表达也很主动,也有的孩子不喜欢在集体面前表达自己,这都是常见的现象。但对于不爱表达的孩子,我努力想从孩子的身上找到答案,后来发现,其实问题竟然就在自己身上!我没有足够的耐心等他们表达,我应该提醒大家倾听而不是要求他大声说话。自己如果不是一个好的引导者,没有营造良好的倾听和表达习惯,就不能怪小孩不会表达、不会听。过去,一直觉得自己做的还不错,与孩子之间的对话,有一定的敏锐性。现在看,还有很多提升的空间。
很多时候,我能看到真实的自己的时候,就更容易看到真实的孩子。
流动的关系
才是高质量的
师幼互动
——唐彬
教研会带给我最深的感受便是,流动的教师?流动的孩子组成了流动的师幼互动关系。通过学习萨提亚的冰山理论,教师可以让自己向下、向里更深入地剖析自己,反思自己,认识一个更完整的自己,熟悉自己当下的状态。因为教师的状态与孩子息息相关,不同状态下的教师看见的孩子也是不一样的。教师也可以通过孩子的不同状态来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跟上孩子的节奏,留住更多美好的瞬间。
这些美好会给我们彼此的心灵注入更多新的力量。我们就是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中,消化掉那些负能量,成长为更好的自己的。
学会
“自我觉察”
——张蕾
学习了冰山理论,一个直观的感受就是,“看到了自己”。大多数人遇到问题时,通常都会有一个固定的行为模式,但很少与自己的感受进行联接,更难思考所谓的“期待、信念、渴望或者自我印象”。学着“自我察觉”,当出现不好的情绪时,试着问一问”自己的哪些期待没有被满足?”“这些期待是来源于什么样的信念?”又或者是“这些信念和期待和我自己的原生家庭有着怎样的联系?”。
只要我们坚持寻找自己的信念,改变随时就会发生。
臣服于当下
——田悦
原来,生活中所有的矛盾都源于自己和自己的矛盾。我要学会处理自己与自己的关系,主动静下心来察觉自己,承认自己的不足,接受自己隐藏下来的部分,悦纳自己的真实感受。寻根溯源,探寻自己的真实期待和渴望,悦纳自己,我就是我,让自己流动起来。
相信生活中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我们需要跨越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冰山”,
还有其他人的“冰山”
——李娜
“冰山理论”对我的冲击在于,它十分形象地剖析了行为背后更深层次的东西。同时,它也让我联想到,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早在我们的行为出现差异之前,我们的信念和价值观或许早已经有过“碰撞”了,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会有“气场”这种东西的存在。
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对方,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我们需要跨越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冰山”,还有其他人的“冰山”。
【名师视角】
“好苹果”更需“好木桶”
津巴多实验带给了我很多的思考。人性是复杂的,每个人的人性都不那么完美,更有很大的可能受制于所处的环境影响。
但真相往往是力量的来源。我们从不避讳谈论人性中的不完美。一个人最重要的是,看到自己的不完美。
当我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开始主动为教师们建立起一个开放、真实的、流动的文化环境,帮助他们认清问题、解决问题。我也愿意敞开胸怀,接纳每个人潜藏在冰山下的问题。
好消息是,当教师们越是能够与真实的自我相联结,就越是能够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而不是将这些不完美借由工作投射给他人,特别是那些弱小的孩子。
当教师们能够分清是自己的问题还是儿童的问题的时候,对待问题儿童的方式就会有所改变。我们注意到,每个“熊孩子”背后都有一个“熊家长”。也希望更多的家庭能够借由“冰山理论”了解自身的问题,而不是将问题投射给弱小的孩子们。
在教师们的谈话中,我们也能看到,他们不仅有了解自己的愿望,也有了想了解隐匿在孩子成长背后的那座冰山的意愿,这实在是一个好的开始。
最后,我想说,无论儿童有什么样的问题,他们都不应该受到体罚。这不仅仅是我们的职业底线,更是一个社会的道德底线!
编辑制作:周冉老师;
特别说明:文中链接文字及图片源自网络;文中部分图片源自《我变成了一直恐龙》、《妈妈发火了》、《发火》绘本故事;
欢迎“留言”评论,期待您的参与!
“一个园长和她倡导的幼儿园教育”
微信号:Huhua-Edu-Workshop
胡华-名师工作室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胡华名师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