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畅游,孩子们用“创造一本书”的方式开启了阅读月的学习。
在创造的过程中,孩子们将已知的关于图书的一些信息,如二维码、定价、出版社、页码等信息,串联了起来,并且运用到了自制图书中。
二维码
出版社
页码
不得不感叹孩子们真的就像是一块小海绵,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将那些不易被人察觉或者容易被人忽视的知识装进了自己的小脑袋。
畅
游
中
,
孩
子
们
在
动
手
制
作
图
书
的
同
时
,
心
中
也
浮
现
了
很
多
关
于
图
,
书
与
图
书
制
,
作
的
问
题
…
可是孩子们的问题不仅仅只有这些。
你瞧,他们正带着一大波问题来袭!
书的千百问
一开始,孩子们的问题都是关注书的“当下”。如:
武妍辰:为什么书的封面是硬壳的,但是里面书页却很容易被撕坏?(书的材质)
颜妤兮:那些有洞洞的书是怎么制作的呢?为什么人类会创造奇怪的书?这些奇怪的书有多少种?(书的设计、书的种类)
孙梓涵:为什么有的书有外面的书套,但是有的没有?(书的构造)
姜子豪:为什么有的书有页码,有的书没有页码,这里面有秘密吗?(书的构造)
涂墨晗:为什么有的书是有字的,有的是有图画的?(书的内容)
——精彩的问题会让现场的人忍不住地发出“哇”的感叹
随着分享的思路逐渐被打开,孩子们的问题慢慢跳脱书本身,用更高更特别的视角来看待书。
历史线索
吴梓敬:古代的书长什么样子?
刘旭冉:从什么时候有的第一本书?第一本书的作者是谁?第一本书出现在哪个国家?
空间线索
赵点乐:这个世界上到底有多少本书?
发散思维
周心然:有的书店会把一些书放很多在特别显眼的位置,有的不会这样,这是为什么呢?(书的营销)
杜安澜:为什么有的书可以借有的书不能借。怎么借书和还书呢?(关注图书馆)
丁文皓:古代的字和现在的字是一样的吗?为什么我们现在不用古代的字了呢?汉字是越来越简单还是越来越复杂?(关注文字)
—— 活动中即兴的互问互答环节
赵点乐用一个“赵”字说明现在的文字比以前的文字简单。
为什么人会制作一些奇奇怪怪的书
无字书是用来给我们发挥想象力的吗
书的营销
图书馆
页码
文字
图画
古代的书什么样
书的发展
世界上一共有多少本书
纸的制作
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千般模样,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让这些问题清晰,让孩子们一目了然?
一张思维导图告诉你:N个问题,一张导图,一目了然。
孩子们边分享,教师边做问题的分类和整理。上面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囊括在简单易懂的一张图上。
不仅如此,当孩子们发现自己提出的问题总是在一个框框的时候,就会开始想,什么样的问题可以跳出这个框框。
你们可以想象吗?提出“古代的书长什么样”问题的小朋友,因为开辟了一个新的框框而手舞足蹈,高兴地说“YEAH!我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
新问题
冯子轩:提出那么多的问题,要一个一个解决,得到什么时候才能解决完呢?
高楠狄:我只对一些问题感兴趣,有的问题我觉得我已经知道了,我就会觉得有些无聊。
怎么办
刘旭冉:我觉得我们可以像之前学习北京那样,选择一个我们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
研究小组的诞生
刘旭冉提出的方法得到了很多小朋友的支持,大家都觉得能够研究自己喜欢的问题的确是让自己高兴的一件事情。
而且,相比较于自己一个人做研究,大部分孩子更加倾向于和好朋友或者研究内容相似的队友一起完成研究。
所以与想象中单个行动的现场不同,现实中的现场是这个样子的……
——有商有量,共同确定研究问题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孩子们研究的问题都是哪些呢?
关于书的构造
陈刘芷蘅、姜子豪、赵点乐
1. 为什么有的书有二维码有的书没有二维码?
2. 书是用什么订住的?(猜想:钉子、夹子)
3.书为什么有封皮和封底?
4. 书为什么有那么多页?
关于书的历史
尹如凝、涂墨晗、孙梓涵
古代和现代的书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李治渔、许笑萱、颜妤兮
公元前的书和公元后的书有什么不同?
栾希平、丁文皓、姚成暄、杨语欣、刘旭冉、吴梓敬
世界上的第一本书是什么样子的?
其他
田若熙、宋子淇
书上各种神奇的印章都有什么作用?
杜安澜
图书馆里的书怎么可以排列地那么整齐?在图书馆怎么借书和还书呢?
贾梓曼、周心然、郭沐歆、武妍辰
纸是怎么来的?
高楠狄
图书馆里的大人书和小孩子的书是一样多的吗?
——加入孩子们商量时提出的新问题,让思维导图更完善
孩
子们的问题都有答案吗?孩子们会用怎样的方式去得到这些答案呢?如果得不到答案,孩子们会怎么办呢?
期待下周的思维碰撞!
今日看点
孩子们的问题迷人而有趣、可爱又奇怪,这是孩子们的专利。这种提出精彩问题的能力甚至让大人们特别羡慕,因为只有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每天都过得有趣的人才能够提出有趣的、特别的问题。
阅读月接下来的学习也将围绕着孩子们研究的问题展开。就像小编在最后一段说的那样,有的时候我们可能不单单只为追寻最后所谓正确的结果,孩子们寻找答案的过程、寻找答案的方式和对待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的态度更加值得我们关注。
文字编辑:张芬老师
编辑时间:2017年3月9日
照片提供:大一班教师
成为我自己
我们在一起
按自己的节奏呼吸与思考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