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和坏,是什么?
力 匕
阝 勹
厶
由来
最近孩子们爱上了问问题,每天提出很多问题来讨论。一天,有人问我:“好坏是什么?”,我怔住了,孩子们却笑得很开心,好吧,我承认我也不知道答案,那么能不能大家一起来说说看呢?
Part
1
说到好坏你想到了什么?
周霆赫(3岁半):好苹果,坏苹果。
赵思淼(5岁):好眼睛坏眼睛。
林盛泽(6岁):好朋友和坏朋友。
杨芊予(3岁半):我想到了妈妈的吻,妈妈睡觉前亲我一下我就感觉很好。
牛亦菲(4岁半):我想到了爸爸和妈妈,他们有时候好,有时候坏。
赵思淼(5岁):好动物坏动物,吃人的动物就是坏的,不吃人的动物就是好的。
马涵絮(6岁):好天气坏天气,有雾霾的天气就是坏天气。
不同的人想到的“好”和“坏”都不一样。简单地说,“好”或“坏”没有固定的对象。
Part
2
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呢?
什么是好、什么是坏?
马佳宜(4岁半):好用的笔,有颜色的水多的笔就是好笔,画不出来颜色的笔就是坏笔。
杜星璇(3岁半):小白兔是好的,大灰狼是坏的。
杨博岩(5岁半):警察是好的,小偷是坏的。
好坏的标准是什么?
黄子乔(4岁半):我喜欢的就是好的,我不喜欢的就是坏的。
师晨皓(5岁):大家都喜欢就是好的,没人喜欢的就是坏的。
谭惜之(4岁半):对我好的、有用的就是好的,对我很凶的没用的就是坏的。
涂墨晗(5岁半):对人大方的就是好人,对人很小气的就是不好的。
尹如凝(5岁半):说话算数的人就是好人。
刘咨孜(4岁半):总是做好事的人就是好人。
孙梓涵(5岁半):好朋友多的人就是好人,因为坏人就是没朋友玩。
看来,所谓“好”或“坏”的标准还真复杂,每个人的标准都不一样,但是大家都有自己的标准。
Part
3
好的会一直好?坏的会一直坏吗?
当然不是,“好”与“坏”是会变的。
“好”“坏”之我见
我的经验
柴艺(5岁):吃糖是我喜欢的,可是吃多了牙疼,感觉就不好了。
陈乐仪(5岁3个月):我家地里的萝卜如果不拔出来,它就烂在土地变坏了。
我的经历
杨 博(5岁):坏的牙齿掉了,好的牙齿会长出来,坏的没了好的就有了。
冯子轩(5岁半):如果小朋友被“批评”,就会慢慢变好,所以被批评也不是坏事。
郭浩文(4岁半):把坏习惯改了就是好事。不爱洗手的孩子如果改了就是好的。
我的思考
涂墨晗(5岁半):你知道的,如果一直保持“好”是一件很累的事情,人们会有想要休息一下的时候。
“好”“坏”有时候喜欢变来变去
我自己在变化
邵嘉毅(5岁):我1-2岁时是个乖孩子,2-3岁时就是不乖的孩子,3-4岁又是个好孩子,4-5岁又有点坏习惯的好孩子,我长大就是在变。
“我”和“他”不同
郭浩文(4岁半):有一次邵嘉毅说我是“坏孩子”,我知道他说的不对,我知道是逗我玩的呢,我是好孩子。
“好”“坏”总在变
惠星童(5岁):大家一起搭积木,突然被碰倒了,然后大家可以再搭一个更好的,又倒了,再搭……大家每次搭的都不一样,不是更好吗?
张夷陵(5岁3个月):两个好朋友在一起有时他们吵架了,有时他们和好了,一会儿他们又吵架又和好……但是怎么吵,他们还是好朋友。
季子禾(5岁):现在北京有雾霾,大家都不喜欢,如果大家都少开车的话,以后的天气就会变好的,大家每天都可以出去玩了。
这样看来,“好”未必是真的好,“坏”也不一定就是真的坏。“好”和“坏”的差别好像不是那么大。
Part
4
如果没有“好”“坏”会怎样?
有人认为:这样很糟糕
我怎么办?
周心然(5岁半):我就会生活不了了。好的人和坏的人都会存在在这个世界上,这就是平衡。
谢雨默(5岁):我都不知道什么样是好的,也不知道该怎么努力了。
颜妤兮(5岁半):好的事情让我们高兴,坏的事情让我们难过……如果没有好事儿和坏事儿,我们的高兴和难过怎么办呢?
大家怎么办?
邵嘉毅(5岁):分不清好坏呢,我们就不知道什么是安全的,什么是危险的,这样很危险。
尹如凝(5岁半):社会会变得乱七八糟的,最后就不知道听谁的了。
孙亦可(5岁半):要是不分好和坏的话,我们的国家就乱套了,世界大战就开始了。
有人认为:太好了
陈凯润(4岁半):那就没有小偷了,警察是不是不会那么忙了?
冯妙涵(4岁半):那就所有的都正常了。
张北歆(5岁):那就没有敌人了,大家都是好朋友了,世界就会很美好。
还有人说
杨 博(5岁):这个问题我现在还不清楚,等我长大了再想吧。
我们发现在不同人的眼里“好”和“坏”对世界的影响不一样。
看来,“好”与“坏”的问题,真是个复杂的问题。
延伸阅读
《好和坏,是什么?》
作 者:奥斯卡·柏尼菲(法)
出版社:接力出版社
出版年:2009年10月
今日看点
世界上到底有没有好坏之分呢?关于“好”“坏”你还有什么问题?欢迎爸爸妈妈们和孩子一起讨论,也欢迎在评论里留言分享,期待。
文字编辑:田巍老师
照片提供:各班教师
时 间:2016年12月13日
成为我自己
我们在一起
按自己的节奏呼吸与思考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