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控制 是最坏的 教育 反 思 很多时候,孩子长大后出现的问题,多半来自童年,某一件事,某一句话,某一个人,在孩子心中留下很深的烙印,从而使其性格和人生发生重大转变。这其中,家庭和父母的影响最为重要。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性格和思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但是第一个老师并不代表就是最好的老师。 父母是孩子问题的根源 “我们自己想象孩子应该是什么样,然后再想象出对付孩子的办法。”这是非常可怕的育儿观。那么,什么是正确的育儿观呢?我想说的是:亲子关系比教育方法更重要!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我们童年遭遇的亲子关系会内化到孩子的心里成为内在的关系模式,这一整套内在的关系模式就形成了我们的性格,决定了我们的命运。 说到爱的控制,我更多的是反思自己,我们家对小年糕的爱是全方面的,甚至可以说事无巨细,其中不乏过度管束,比如吃零食的数量,比如看动画片的时长,比如滑板车的谨小慎微……这一切都源于我们每个人都觉得是对的,是自我认为的“我这是对你好”的最“正当”理由。——马汤彧妈妈 母婴依恋关系奠定了孩子的生命底色。童年的关系模式,与我们今天的事业,婚恋,亲子关系,有着丝丝入扣的对应。 孩子需要被看见和倾听 我们先说说孩子的“存在感”。存在必须在关系中才能产生。如果婴儿对妈妈笑,妈妈没有反应,婴儿就会不知所措。他会想,“我存在吗,妈妈存在吗,这个世界怎么了?”如果婴儿的各种反应得不到妈妈的回应,那婴儿会活在一个感觉里,就是整个世界都是支离破碎的。那么,通常的回应有哪几种,并分别有哪些后果呢? 第一种就是重复对方话语中跟情感有关的词。比如说宝宝跟你说,“妈妈,这个小狗好可爱啊!”那妈妈可以回应说“妈妈看到了,真可爱!”这就是重复他说的话。重复对方表达出来的情绪或者你感受到的情绪,去确认它,彼此都会很幸福。 第二种是无关反应。比如一个小孩子说,“妈妈,我刚才看见了一只狗,好可爱的!”有的妈妈会说:“你作业写没?”如果孩子在最初和妈妈的沟通中,经常得到无关反应,那么长大后,他就会感觉到跟别人沟通是一种很愚蠢的事情,于是变得冷漠。 但反思自己育儿过程,发现自己也不自觉被“压力”牵制。“达达,为什么作业写得这么慢?!” “达达,为什么钢琴弹得这么不熟练?!”“达达,我对你太失望了!”这其实是现实中的我…….写这些话的同时,我在脑补我和达达当时的表情,妈妈面部是狰狞的,孩子面部是委屈的。希望自己不要以爱的名义,让爱偏离了方向。——许珂妈妈 第三种是情感逆转。“妈妈,这个小狗好可爱啊。”“报纸上刚报导一个人因为狂犬病死了。”等等类似这种反情感的话,你们会感觉到你的能量出去了,被活生生地拧回去。当我们成年之后,我们不会记得这个愤怒的,但这个愤怒一直藏在心理,后来就会通过情感逆转表达出来。 第四种,就是不想回应。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做过一些恶梦,比如自己掉坑里了,或者是遇到其他的危险,就会呼喊“妈妈”,但是妈妈没有回应。这让孩子会感觉“要死了,妈都不会来救我”。如果你想暂时自己存在自己的世界中,不愿意回应孩子,你可以跟孩子说,“我知道你想跟妈妈互动,你的要求很好,但由于妈妈自己的原因,妈妈想自己待一会,这不是你的错。半个小时后妈妈再陪伴你好吗?” 控制是最坏的教育 回想自己的过去,如果小时候没有思考能力听从父母安排也就罢了,为什么在大学毕业后仍然没有独立思考力和判断力呢?为什么都二十几岁了还从来不去想我喜欢什么?愿意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向往过什么样的生活?为什么在面临选择的时候没有和父母坐下来冷静分析理性判断进行取舍呢?爱和控制就是这样难解难分!父母毫无保留的爱会不知不觉成为毫无保留地为你好、为你作主,而剥夺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体会人生百味感悟生命百态的权利。——王中中妈妈 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些儿童的行为习惯:孩子吃手指,要不要制止? 首先,孩子为什么吃手指,有人研究发现胎儿在肚子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吃手指了。婴儿觉得把手举起来,然后还可以放进嘴里,他会非常喜悦,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是一项壮举。孩子在1岁之前,探索世界的工具就是嘴巴,他会把所有的东西放到嘴里去试探。 有的家长很紧张,其实孩子是非常非常小心的,处在全然觉知的状态当中的,只要他们不被打扰,就不会有什么问题。我们只要保证周边的环境安全卫生,就尽量让孩子们自由探索。有的孩子就是比别的孩子行动得晚,那是因为你的孩子有独特的特点,不要把他纠正成流水线产品,千篇一律,孩子所有的东西都是需要我们呵护的,而不是去改变。 别让你的控制欲成为孩子的枷锁 听听孩子们怎么说 杨泊安:控制就是不让我们动。 彭 亿:就是人说什么他就怎么做,就跟傀儡似的。 赵若清:控制就是我做错事情的时候要承认错误。 杨昊霖:控制就是我干坏事的时候,妈妈老是看着我。 赵君怡:控制就是管我们,我做什么事情爸爸妈妈都管我。他们总说我,不让我自己去想一想。其实我自己知道我错了,我不希望爸爸妈妈一直说我。 张雅祁:控制就是让你干什么你就得干什么。 涂墨晗:控制就是不让你玩手机,不让我看电视。 崔书萌:比如说我要是去危险的地方,我的爸爸妈妈就会不让我去,我觉得这就是控制。我如果不听,他们就会大声说我。 胡曦文:我的妈妈有时候不高兴就会大声说话,但是她觉得这样不好,马上就小声了,她就控制自己不要大声说话了。 如果我们只是学到了一些结论,我们的智力是没有发展的,我们发展的是恐惧和制约。我见过很多小孩,长得很高,楼梯都不敢下。妈妈时刻处在焦虑当中,孩子觉得探索新世界是件很恐怖的事情,摸索新事物觉得危险,孩子从小学会了恐惧和制约。 你的控制欲伸向哪里,孩子就会感受到无穷无尽的痛苦。 之前看胡园长说道规则时,有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就是你制定这个规则时为了自己更省事,更便于管理,还是真的在为孩子好。因为这句话,我经常在给孩子讲规则的时候进行反思,既然爱孩子,那么就尽量所有的规则都是为了她更好成长来设置。——李沐航妈妈 要不要给孩子定规矩? 很多家长问我,要不要给孩子定规矩,当时我想的是法律说合同的主体是要有民事行为能力的平等的人,才能定合同。孩子不是一个独立的行为人,怎么跟你定合同呢?怎么跟你定一个交换的条件去执行?这是不合理条约。 “允许”不是没有规则,不是放弃权威,我们永远不会因为探寻孩子的需求而失去对他们的“控制”,相反却会让爱传递给他们,滋养他们的好奇心、自尊心。让说NO的爱少些,再少些,孩子需要真正的被接纳、被尊重!虽然我的改变看似很小,却换来了完全不同的“世界”。——王子墨妈妈 有的妈妈问我,她的孩子都会刷牙了,还要她帮忙一起刷。我问她和孩子一起刷牙的过程中,你们的感受是什么,她说都很开心啊,我说这有什么问题吗?孩子如果学到遵守规矩等于难受,那他以后怎么自觉遵守这个规则呢?如果这个规则让孩子很开心,这就是一个很好的结果。 其实,“规则”就在孩子们的心里 王中中:我爸妈天天都说不要跟小朋友打打闹闹,都说了快一百八十八变,我头都快爆炸了。 吴朝宇:我爸妈每天都说要大便,我自己大便的时候我就去了,不需要提醒啊。 王乐乐:我每次跳绳的时候妈妈都要说不要绊倒,可是我从来没有绊倒过。 李奕凝:我每次写作业的时候妈妈都催我,我着急的把3都画成蝴蝶了。 许珂:我妈早上老说,你穿的少不少啊?你穿衣服怎么那么慢啊?你楞在那里干什么啊?我知道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事情。 王博约:我在外面报围棋班,爸爸说好好学好好学好好学好好学好好学…… 孩子有了坏习惯怎么办? 有一次我们去宜家玩,跟葵葵说好了在儿童区玩时不看电视,回家奖励贴纸。他出来后狡黠的看着我说,妈妈你知道吗?我知道葵葵心虚了,他就向我承认看了电视,说自己不能得到贴纸了。我抱了抱他说,是的,不过妈妈可以奖励给诚实宝宝一个贴纸。我觉得,孩子在一天天长大,好多事情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不受控制是必然的,但是控制也不应该是有声有形的,让他自己学会判断才最重要。——关策妈妈 每一个乖孩子都很可怕,他们一生都在按父母的规矩做事,他们认为自己是乖孩子,别人一定要爱他。当他们遇到巨大挫折,再乖也没人爱,乖的逻辑被冲击到崩塌,就会发生很可怕的事情。 任何控制都会遭遇反弹,不管是多么正确的控制。每一个顽固坏习惯的背后,都是匮乏爱的痛苦呐喊。 每个灵魂降生到世界上,都有一个使命,这个使命不需要任何督促,只需要爱和自由,他自然就会体验。 今日看点 只有孩子自己才知道,什么对他是最好的。 我们可以不懂得教育,但是我们要保持一颗谦卑的心,因为你永远不比孩子更知道什么对他来说是最好的。 教育的本质,是父母的自我修行。 看见孩子的前提,是看见自己。 父母是孩子一切问题的根源,爱与自由是唯一的答案。 分享自:网络 Healths心理 材料搜集:各班教师 编辑:张蕾老师 2016年4月6日 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 成为我自己 我们在一起 按自己的节奏呼吸与思考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 -=||=-收藏赞 (0) × 请关注公众号,发送"解锁码"获取验证码 解锁阅读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