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孩子的角度出发
宋宝蕊老师
导读:
都说会玩的孩子最聪明,孩子们都喜欢看一看、听一听、摸一摸、玩一玩,其实这就是所谓的科学探究。但是在幼儿园里老师是否真正给予了孩子们探究机会,是否真正成为孩子们的探究伙伴?这对孩子们科学素养的养成至关重要。
正文:
最近,我在科学区中投放了各种各样的纸,又打来一盆水,让孩子们自己玩。他们有的折纸,有的把纸放在盆里玩,放进盆里的纸湿了一张又一张。孩子们玩了一会儿,兴趣就没有那么浓厚了。于是我向小朋友抛出了一个问题“不同的纸放在水里,会有怎样的结果呢?”小朋友听完后又专心地操作起来。通过第一轮的操作,我发现幼儿对每种纸的吸水性能有了感性认识,知道餐巾纸的吸水性最强。
慢慢地孩子们对纸的探索没有了新鲜感,操作兴趣也不高了。看到这个情况我又想引导孩子们深入探索,自言自语地说:“怎样改变餐巾纸的吸水性能,让它慢慢地浮起来呢?”于是幼儿的活动兴趣再次被激活,他们开始了第二轮探索。通过不断尝试,想出了许多办法,有的将餐巾纸双层叠,有的将纸折成小船,有的将餐巾纸放在牛皮纸的上面,有的将挂历纸折成小船,有的将餐巾纸放在小船里……一个小小的问题,为幼儿创造了一种激发创造性思维的轻松气氛。通过孩子的努力,一个个新奇的方案产生了,他们在创造过程中体验了创造的乐趣,游戏结束了,孩子们还在专注地思考新的解决方法。
玩纸的活动暂时告一段落,但活动过程却带给我一些启迪。幼儿的科学不同于成人的科学,它是自觉的科学,也是行动中的科学。在幼儿心目中,科学不是那么高不可攀,科学就是他们的生活本身,是他们的行动本身。正因为幼儿科学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所以在开展幼儿科学活动的过程中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尽量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激发幼儿科学探索的兴趣;同时还要放开幼儿的手脚,让他们在做中学,在操作中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更要为幼儿的思维松绑,让他们的创造潜能得到发挥,而不是跟随教师的思维方式去寻找某个问题的固定的、唯一的答案,让他们在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发现的乐趣;最后教师还要在活动中倾听孩子的问题和讨论,对孩子多一些欣赏,成为孩子们的探究伙伴,在真正的师幼互动中促进幼儿的发展。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北京市丰台区丰台第一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