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袁硕
由于近期是错峰入园,进园时间被直观拉长。门口一侧,几位家长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他们依依不舍的扒着栏杆,与园内已排好队的孩子足足“互动”了近二十分钟。老师、家长在旁相劝毫无反应。最后在主任巡查时,经过进一步规劝,家长才不情愿的放下一句“她总是看着我,向我招手”而后悻悻离开。
可怜天下父母心,我们也是这么过来的。这个现象实际上反映出父母已经对孩子产生了依赖感,或者说更想要孩子心中的那份在乎。孩子在小时候对父母的依赖感特别强。正因为孩子的这种需要,让父母感到了自己的存在感,觉得孩子是如此地需要自己。而在此过程中,父母享受的是在孩子心中的存在感,孩子需要的是对父母的依赖感。
殊不知这个看似简单的凭栏互动,同时也释放出一个危险的信号,从而引出一个普遍的心理学话题——分离焦虑(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分类于发展心理学。
分离焦虑对孩子而言是正常情感表达,表示他内心期待爱与归属。无论师生、还是家长,面对长达8个月的超长假期,我们都存在一个重新适应的过程。随着正常开学后,分离焦虑会随着儿童对环境的适应而减少,最后消失。今后这种情况也会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大而渐渐减少。
入园后,孩子不停向家长挥手互动,这本是一种焦虑不安的情绪和行为的表述。孩子从我们身上能获得生活和情感需求的满足,本身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但在家长选择的凭栏互动方式下,这种情感回应(Reflecting Feelings)又进一步渲染和增强了焦虑不安情绪和行为。形成一种自激振荡(Self-excited Oscillation)注:这是一个常用的电子领域概念,因为我实在没有找到合适的概念引用。
如果我们作为父母缺乏帮助孩子正确面对分离的意识和行动,在这个开学的关键节点,孩子不仅会立即表现出焦虑不安的情绪和行为,还容易转变成创伤的情感经验,进一步形成内心情结和阴影。既然孩子成长过程要面对各样的分离,我们需要做的是帮助孩子做出康的应对,以增加他的安全感和适应力。
然而,这个过渡的关键期,一些家长却表现出过度的分离焦虑,甚至还胜过孩子。如果我们把孩子作为一种精神寄托的工具,以缓解和处理自己的情绪问题,从孩子身上得到“反向依赖”的情感需求。一旦孩子情感上分离成功或独立,这一切情感利益都将烟消云散。这种行为会影响或阻碍孩子的正常心理过程,孩子的正常独立反应也将成为被打压和压制的问题。
作为家长,我们都希望适当放手让孩子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我们的附属品。我们需要根据孩子的成长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爱不是一种时刻不能分离的捆绑,而是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可以让孩子在家庭内部获得支持和肯定,建立良好的安全感。
青幼建园至今已积淀了七十四年的宝贵经验,老师们也都是行业精英,我们完全可以把孩子放心的托付给老师们。而孩子们也都有超乎想象的快速适应力,因此不要过于担心。反而是我们更需要适应这种分离,不让你自己的情绪影响到孩子。帮助孩子学习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正确的对待分离,正是这阶段我们给孩子上的人生第一课。只有为孩子做好榜样,孩子才会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
送园后,对孩子大大方方的道别,告诉他你接他的时间,然后坚定的离开!
几点启示:
尹建莉老师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写道:“母子间的情感应该是绵长而饱满的,但对孩子生活的参与程度必须递减。强烈的母爱不是对孩子恒久的占有,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母爱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母子一场是生命中最深厚的缘分,深情只在这渐行渐远中才趋于真实。
附一首应景的小诗,分享给所有的父母。
纪伯伦——《论孩子》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
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
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
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象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
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
在弓箭手的手里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
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参考资料出处:
《Attachment》John Bowlby 1969
《The psychotherapy of Carl Rogers: cases and commentary》Carl R. Rogers
《国家孕婴网》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尹建莉2009
《先知》卡里·纪伯伦(Kahlil Gibran)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青年路幼儿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