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路过幼儿园,指着自己的班,自豪的说这是我的幼儿园,我们班的时候;当家里的一点风吹草动,一点小秘密也要报告老师的时候;当关切的追问,怎么看不见老师吃饭的时候;当听到布谷鸟叫了,看到小刺猬了,也要欣喜的与老师分享的时候,我知道老师已经悄悄地走进了他的心里。亲其师,信其道。记得《蚂蚁与西瓜》故事里,老师顺势把故事融入生活,向小朋友们介绍了西瓜的营养价值。自此之后,每当扔西瓜皮时,孩子会郑重其事的说出一连串的西瓜皮用途,可以做菜,可以治疗嗓子疼………也记得在《汤姆走丢了》故事里,老师引导小朋友们角色互换,设定了一些诸如“如果在哪走丢了,怎么办”的讨论,帮助孩子提高安全防范意识。现在每到人员密集地方,孩子总会主动拉着手,而且还会提前假设如果走丢了,他会怎么办。
当孩子看到喜欢的草莓酱,会顺口说出“此物最相思”的时候;当喝水模仿干杯“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时候;当教育他要节约粮食,能自己总结“粒粒皆辛苦”的时候;当元旦诗词表演,不建议孩子选择“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首诗,孩子反问这是爱国,保卫国家,正能量的诗的时候,我发现经过二年多的诗词熏陶,博大精深的诗词竟能够与孩子心灵相通。电影《嗝嗝老师》里有句经典的台词,“不管知识有多难教,总有老师会以浅显易懂的方式教导学生。”记得孩子在电视里看到金沙江,突然激动自豪的说我老师在诗里讲过,“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虽然断断续续的表述不清,但能感觉到金沙江、大渡河的艰险已经烙印在了他的心里。当他仰着脸认真的继续追问铁索桥,而且知道撤掉桥上木板的是国民党,而且国民党也是中国人时,孩子竟恍然大悟的想起了“煮豆”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颠覆了我以往的认识,总以为小孩子接触诗词是熏陶韵律,但老师总能用通俗形象的语言讲到孩子心里。
当孩子最爱唱的歌是国歌,当孩子最大的愿望是大班升国旗,当孩子开始关注大山里的孩子,当孩子能把体操动作结合起来,像小猴子一样爬杆的时候,当孩子能信手拈来的制作一个又一个的手工作品的时候,当孩子能即兴说唱的时候……我感觉到了孩子情感、心智、身体全方面的发展。而这一切的一切离不开老师们的陪伴与教育。经师易遇,仁师难求。在家长心中,老师们像罗伯特·斯蒂文森笔下的那位点灯人,用爱点亮了一个又一个孩子的心灯!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青年路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