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篇
“酸碱中和”的故事
疫情期间立志要成为科学家,研制出打败病毒的药的宇宸,带来的小主播分享内容是科学小实验,宇宸妈妈在小主播后援团的微信群里“首发”了视频,宇宸用肥皂擦拭沾满咖喱粉的黄色抹布后,一边操作一边说:肥皂画过的地方有红色,现在我们要让红色消失,这个是柠檬汁,然后把它倒出来一点,柠檬汁挤过的地方红色消失了。大家知道是为什么吗?因为肥皂是碱性的,柠檬是酸性的,他们遇到一起就中和了。”
看了这个视频后,我们又惊又喜,喜在宇宸溢出屏幕的兴趣,“惊”在不知道怎么处理“科学原理的解释”。对孩子来说,早期科学活动的意义与价值,和获得“科学的知识”或“标准的答案”比起来,保护与进一步激发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探究欲更为重要。因而在我们听到“酸碱中和”的解释时,也还是存有一些犹豫、疑虑的:其他的孩子知道吗,这样抽象的概念孩子们能理解吗?
于是,我们建议宇宸妈妈在宇宸的视频中“留白”,以此来激励出其他孩子们可能出现的“朴素理论”式解释。
宇宸妈妈:
那我把他的回答那一段剪掉,让小朋友们自己去理解吧。我也录一段蘑菇的朴素理论,我一开始把原理告诉他了,他有点先入为主了。
而同样先入为主的,其实还有我们老师。
宇宸的小主播视频并没有发布完整版本到班级群中,而是截止到了“大家知道是为什么吗?”的位置,
结果,蕊蕊在群里回复说:“因为酸碱中和了”。
让我们始料未及的是,我们并没有收到预期中的“朴素解释”,而是有小朋友接住了这个包袱。我们也开始意识到,至少在班级部分孩子那里,也许是听家长们说起过,也许是看过相关的绘本或者科普视频,已经接触过这些“专有名词解释”了,其实并不是毫无经验的。于是我们决定顺应孩子的回答,放出了蘑菇视频里原本被剪掉的口述原理的片段。
此外,我们又联想起佩宸妈妈曾在时光迹里记录过另一个酸和碱遇到了一起后,发生的奇妙化学反应:佩宸在家里,用醋和小苏打完成了一场“火山爆发”的小实验。
作为老师的我们,在经历了这些后,与自己达成了某种和解:科学教育的形式、内容其实都是非常具有灵活性的,跟着孩子的步伐走,一切自会有答案。
此外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和家长也达成了共识:在和教师交流的过程中,家长开始意识到对孩子来说,掌握科学的概念和他们结合已有经验大胆地提出猜想比起来,其实并没有多么重要;在和孩子互动的过程中,我们开始意识到,离儿童真实生活相对遥远的“专业术语”,并不是话语禁忌,也是可以“聊”的,很多时候,话术和情境比内容本身更重要。某种意义上“万物皆可教”,只要把握住背后“儿童是教育的尺度”。
因而,在面对家庭教育中很多令我们感到局促的时刻时,在所谓“正确理念”和“骨感现实”打照面时,诸如“抽象的学科知识该不该提前教?到底该怎么教?”作为教育实践者的我们,抱持的究竟是“正确的理念”,还是“固守的执念”,是“避而不谈”,还是“因势利导”,其实都是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相比于解决一个问题,提出一个问题,甚至还能引起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关注,本身就更有意义,或者说是更加重要的。
火山喷发啦!
往期回顾:
支持家长走向教育的前台——“特殊的时光,不一样的陪伴”家长篇(一)
帮助家长重新认识幼儿——“特殊的时光,不一样的陪伴”家长篇(二)
帮助家长重新认识幼儿——“特殊的时光,不一样的陪伴”家长篇(三)
引导家长体会到陪伴的重要——“特殊的时光,不一样的陪伴”家长篇(四)
引导家长更新教育观念——“特殊的时光,不一样的陪伴”家长篇(五)
图文 | 杨柳 颜安 郑鸳霄
编辑 | 颜安
审核:鹤琴公众号团队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南京市鹤琴幼儿园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南京市鹤琴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