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幼儿园开学季,小朋友“兵荒马乱”,爸妈“人仰马翻”!新生萌娃不愿上幼儿园咋办?刚上幼儿园不适应,吃饭慢不睡觉,咋办?都4岁了,别家孩子都上兴趣班了,要不要给自家娃也报一个……啥?这些事儿你还不知道?别慌!三位知名幼儿园园长给您来支招!
吴邵萍,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园长,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家长问:我家小孩儿今年刚上幼儿园,担心他哭闹,作为家长该怎么办?老师人力有限,对于这些新入园又不适应的孩子,老师有什么办法安抚他们的情绪呢?
园长答
家长担心是正常的,但不能显露出来让孩子感受到,不能因家长的焦虑给孩子带来更多心理上的不安和害怕。家长要认识到:从家庭进入幼儿园的新环境中,会因不熟悉产生陌生感和不适应而造成心理的不安全感,自然就会以“哭”的方式表达出来。而此时的情绪是不稳定的,也是特别容易变化的,这是孩子的正常反应。也是孩子社会性发展的必经阶段,家长要接纳孩子可能的情绪波动,要以积极的态度去影响、感染和鼓励孩子,有可能的可带孩子到幼儿园或周围转转看看,让孩子对新环境有熟悉度,产生好奇和期盼,而不是对新环境感到陌生而恐慌。 在幼儿园,老师会关注每一位幼儿,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的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方式。多以鼓励的方式安抚稳定孩子情绪,通过提供各种各样丰富的玩具材料、同龄的伙伴、教师带孩子玩游戏等,吸引幼儿注意力,转移幼儿“想家”的注意力,使幼儿在游戏和与同伴、老师的活动中逐渐接纳幼儿园、认同老师、愿意和同伴一起玩,而逐渐消除入园“哭”的情绪。
家长问:我家小男孩儿,五岁,皮的不行,上幼儿园根本不怕老师,说了不听,也不理,对老师的指令经常是嬉皮笑脸的对待,平时在家也是接受批评时满不在乎,家长该如何引导孩子呢?
园长答
家长首先要分析孩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找出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 针对孩子这种现象分析,一方面,可能是并未形成和成人的良好对话关系,当别人说话时要安静地听,当别人提问时要回答,因此,家长要积极和教师沟通,做好家园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另一方面,可能是孩子并未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还未形成行为评价意识,没有建立对自身行为的判断,甚至还未意识到自身行为的对与错,家长需要帮助孩子建立是非评价,帮助孩子明确对与错,尤其当孩子意识不到错误时,家长要帮助孩子指出,并通过语言指导和行为练习,帮助其在面对错误时要有正确的行为表现,甚至可以指导孩子学习“认错”,培养孩子的羞愧感和知错要改的意识,逐渐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
家长问:您好!我家小孩儿刚上幼儿园,精力特别充足,“充电两分钟通话一整天”,所以他平时在家没有养成睡午觉的习惯,但我知道幼儿园会安排睡午觉,我现在很担心他不睡觉一直玩或者讲话的话,幼儿园会怎么处理啊?会因为打扰其他小朋友休息而被隔离吗?
园长答
刚上幼儿园的孩子不睡觉,睡觉时喜欢说话,可能是幼儿刚入园还未养成在园午睡的习惯。如果只是入睡前的一段时间,老师会想办法督促鼓励其午睡。如果孩子闹得很凶,确实影响和打扰到其他小朋友休息,一般来说,老师会带他到其它地方个别谈话。家长也要理解,这是一个集体生活,要引起重视,在家庭中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午睡的习惯。如果有的孩子实在无法入睡,精力旺盛,影响到别的孩子,老师也会建议家长带回家。因为,其它孩子们会回家告诉家长,造成其他家长的担忧,带来不必要的困扰。
家长问:我家宝宝四岁半了,之前老师就反应他注意力不集中,上课坐不住、爱讲话,我也发现,他虽然好奇心很强,但对什么都是三分钟热度,怎么让宝宝注意力更集中,增强他的耐心和定力啊?
园长答
家长可从孩子感兴趣的活动入手,如阅读,并每天坚持在一定时间段开展孩子感兴趣的活动,逐渐培养孩子对活动的持久性和专注力。家长在孩子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要用其他的事物去干扰和影响他,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当孩子在过程中不能够坚持且有可能失去耐心,家长要视实际情况而定,不宜强求,在适宜时间范围内可鼓励幼儿坚持完成活动,并适当陪同其完成,促使其有耐心和定力。
崔利玲,南京市鼓楼幼儿园园长,国家督学,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家长问:吃饭的问题一直是我们家宝宝最让人头疼的事。上了幼儿园以后,老师说在园里吃饭的时候表现还蛮好的(要是在幼儿园吃完晚饭再回来就好了)。在家里,只要自己肯吃的话,吃得还是蛮快的,关键是在家吃饭总是没法专心,一边嘴里含着饭菜,一边手里玩着,一顿饭要费多少口舌。到底怎样才能改掉她吃饭不专心的毛病呢?
园长答
对待孩子不良的习惯,我们应该分析是生理的原因还是心理的原因。 如果从生理分析,一般有这样几种原因: 1.牙齿不好,影响咀嚼; 2.从小食物过精过细,咀嚼和吞咽功能发育不全; 3.高热量食物摄取过多,就餐时没有食欲; 4.餐前食用零食,就餐时没有饥饿感; 5.身体缺乏某种微量元素…… 如果从心理分析,也有这样几种原因: 1.习惯于大人喂食(这是大多数孩子在幼儿园进餐好在家进餐差的原因,因为在亲人面前他们愿意回到小时候的惬意养育状态); 2.从小边吃边玩形成习惯; 3.成人态度不一致,有相反观念的成人在旁边做保护者,孩子有依赖,敢于和父母抗争; 4.有吃零食的习惯; 5.拒绝某些食物(一般是某次不愉快的经历或大人的言语提示)…… 父母一般都会认为自己的孩子进食习惯不好,因为我们喜欢看到孩子大口进食、狼吞虎咽,我们总是以自己的食量衡量孩子的进食量,总是提醒孩子多吃多吃。这是比较“过”的做法。 其实,孩子的进食与成人有较大的差异,他们需要的不是进食量,而是科学的膳食配给。 孩子在幼儿园的最后一次点心约在下午3:15分,进食量在50克左右。如果在晚上6:30左右进食晚餐(两次进食时间相差3小时),孩子应该是有饥饿感的,但如果中途给孩子喂食饮料、点心之类的食物,孩子的胃发出“饱”的信号,没有饥饿感的孩子进食肯定不尽人意。因此,我建议让孩子餐前饿一饿,多让孩子说说“我饿了”,对孩子晚餐是大有益处的。 我的女儿小时候就是吃饭速度特别慢,在幼儿园三年,中午散步不超过十次,对幼儿园吃饭的印象就是“快吃、快吃!”。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断奶时养成了夜里吃奶糕的习惯,满嘴坏牙。换牙前,她常因为牙痛夜不能寐。换牙后,她就特别爱护牙齿,牙好后,进餐慢的习惯也养成了。直到现在,她吃饭仍然象数饭。不过,饭不吃完,她是绝对不会离开饭桌的。 所以,我的建议是:如果是心理的原因,尽快纠正,能让孩子的好习惯尽快养成;如果是生理的原因,要对症下药予以解决。心理的原因纠正时成人态度要一致,而且要坚持。要让孩子知道的是“不好好吃饭的后果–没有任何东西吃”。 最后一点意见:不要给孩子养成吃零食的习惯,特别是下午4:00钟接孩子时就给孩子喂食牛奶、面包之类的食物,极易影响孩子的晚餐。
家长问:我的孩子现已四周岁了,我每天晚上用十来分钟时间让她用笔写写画画,但她非常抗拒,连笔都不愿拿,我用了很多办法也不见成效,该怎么办呢?
园长答
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大肌肉正在发育,小肌肉的发育很不完善。画画写字是大肌肉、小肌肉的协同动作,使用的笔杆、笔尖越细,对小肌肉的要求越高,孩子越难完成。这就是小年龄的孩子为什么不愿意画画、写字的原因。 有些家长会窃喜,我的孩子喜欢画画写字,是不是小肌肉发育的好呢? 我们始终认为,孩子是有个体差异的。同一天出生的孩子,也会因为遗传、环境、教育的因素产生发展上的差异。我们幼儿园有一对双胞胎,所有的一切影响因素完全相同,但是在身体的发育上,就表现出差异(大的已换牙、小的没有动静)。所以,喜欢画画写字的孩子,主要是后天的教育影响,影响的因素有: 1.锻炼的机会多。如从小经常玩一些搭积木、拼插玩具、拣小物件的抓握游戏,如果很小的时候孩子的手边就有可以抓握的玩具,孩子的小肌肉协同性就发展的较好。 2.环境的影响。如果孩子家里的成人喜欢画画写作,孩子就会模仿此动作。我在女儿一岁多的时候天天晚上赶出版社的稿子,女儿也拿支笔在纸上乱涂鸦,她的小肌肉精细动作发育的就比较好。
家长问:我最近在看的书上说2-4岁是人生第一反抗期。这段时期应该怎样引导?对她今后的个性是否有影响?女儿这段时期主意很大,一有不满意就乱发脾气。
园长答
在幼儿园,这个阶段的孩子主要在小班。孩子为什么会有反抗期呢?因为之前,孩子处在终日的“学习”中,学习怎么走路,学习怎么吃饭,学习怎么认人,学习怎么玩,学习怎么和别人交流……他们天天接受着新的信息,天天面对新的刺激,同样也天天积累相关的经验。当这些经验可以互相碰撞的时候,他的经验(已经架构的认知结构)试图处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时,孩子的“反抗”也就出现了。 所以,您的孩子出现反抗,表明她已具备分析、解决问题的最初的能力,也想尝试这种能力展示的后果。这是成长的标志,是让人欣喜的一件事。 这个时期,是人生最初明白事理的时期,也是养成所有好行为、好习惯的奠基期。 在这个阶段,对孩子的意见家长要尊重但不一定要执行,尊重(倾听、应答等)是让孩子知道父母在关注她的想法与行为 ,如果想法、愿望积极,有利孩子的成长或家庭成员受益,这种想法或行为就可以实施;反之,则拒绝,同时告诉孩子实施的后果。只要坚持这样的原则,孩子的好行为、好习惯就会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养成了。 比如,如孩子早上不愿吃鸡蛋,这是不佳的选择,这种想法就不能支持。要通过故事、事例告诉孩子缺乏营养的后果(如人要长高长大,需要七种营养。贝贝只喜欢吃肉,除了肉什么都不喜欢吃,一种叫脂肪的营养就太多了,他就长的很胖,路都走不动。因为缺乏其他六种营养,他的牙齿、头发、皮肤、个子都出了问题……)那么怎么让孩子吃鸡蛋呢?就要变换说话的方式,如有的家长喜欢问“你要吃什么?鸡蛋吃吗?”孩子自然会摇头,如果换说“你早上吃蒸鸡蛋还是煮鸡蛋”,把选择范围定向,孩子就会顺着家长的提问选择了。 如果孩子想达到目的而发火,就要制止,或让她自己发泄,家长不要搭理,更不要妥协。只要几次不成功,她就不会再用这个办法了。因为经验告诉她,这是无用的,要尝试新的方法。 孩子的成长就象一棵小树,修理照料的多,就能成材;如果一味任其发展,最终是棵杂树,还极易被大风吹倒。 关注孩子的每一个第一次,注意交流与沟通,对好的行为及时鼓励,对不好的需求坚决拒绝,父母就是这样的“花工”。
汪丽,南京市太平巷幼儿园园长,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家长问:有时候,放学回家后我们家长私下会从小孩儿那儿发现一些问题,比如回来以后发现脸打破啦,孩子在幼儿园被欺负了,该怎么去和老师或者幼儿园沟通呢?
园长答
和孩子交流,切记情绪自然、不主观引导、臆断;及时、平和、真诚地和老师沟通,了解真实情况;和老师一起分析原因,讨论丰富孩子社会交往及自我保护经验的方法;意识到在集体活动中发生类似问题的可能性。
家长问:我家孩子刚上幼儿园,女孩儿,平常比较内向,胆子小,内心里又比较敏感,渴望关注和爱抚。 老师一般会去怎么引导她呢?作为家长我们该怎么办呢?
园长答
人有不同的气质类型,行为方式和表达方式也有差异,从本质上说,没有好坏之分。从您描述的现象来看,我觉得不宜扭转,而是顺应和引导。 我们常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不知父母或经常陪伴孩子的教养者,有类似行为表现吗?若有,那就从成人的改变开始吧。 多创造孩子与他人互动的机会,从开始的陪伴逐步到独立交往,当孩子有了交往经验并体会到交往的快乐时,会更喜欢交往活动。 和老师积极沟通,分析原因,寻找对策,及时鼓励,耐心等待孩子在成长。
欢迎关注
本文转载自荔枝新闻“荔枝问答”节目,为部分节选,更多内容请移步荔枝新闻,可点击左下角阅读全文。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南京市鹤琴幼儿园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南京市鹤琴幼儿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