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的时候,孩子会不按老师设计的教学流程出牌,这些被视为“不听话”、“捣乱课堂秩序”的行为现象,其实恰恰是美术教育的绝好机会。因为最好的教育恰恰在于老师的“不教”。那么该如何调整教学策略以把握住这些机会呢?
当孩子的形象塑造能力和表达的目的性越来越强时,家长在引导他们时就更需要注意画面美感的培养,纳入更多美育的内容,引导方法需要更为灵活多样。
可以说,最好的教育就是让孩子感觉不到“教“的痕迹,是一种智慧的影响,美育同样如此。比如孩子想涂涂画画,那就应该给孩子提供涂画的地方,让他尽情地释放。比如孩子想要绿色而面前只有黄色和蓝色,马上抓紧机会引导他把现有的两种色彩混在一起,看看能否变出别的色彩,让孩子通过实际操作学习到色彩混合的知识。比如孩子想要画某种东西却不知如何下手,最好立即为孩子找来那种东西,或者反映那种东西各种特征的真实图片,引导孩子观察,画出自己的感受。
一开始孩子也许画的不好,但是有了观察的好习惯和表达的欲望,总有一天会画得很好。如果孩子画出一幅作品,而作为家长的你却看不懂,这时千万不要马上发表肯定或否定的意见,最好是弯下腰身,和孩子处于同一高度,倾听孩子的讲述,尝试去理解孩子。
比如你的课堂是剪贴画,有一个孩子却只喜欢撕纸,那就让这个孩子撕个够,然后再把撕的东西贴起来,试着拼出一幅撕贴画来;
比如你的色彩创作课堂上,有一个孩子很喜欢洗色彩盘子,那就让这个孩子把所有的盘子都洗了,感受众多的色彩在水中融合的奇妙感觉;
比如有一个孩子喜欢把色彩涂在纸上却又把纸揉皱,那你可以引导他把揉皱的纸面展开再涂,看看会出现什么样的肌理效果,或者把涂了色的纸对折,看看是否可以折出一个对称的形象出来……
太多太多的时候,孩子会有不同的表现、不同的喜好、不同的兴趣,其实这都是美术教育的绝好机会,家长和老师应及时地把握住这些机会。这些教育方法都会不着痕迹地让孩子在自由的心情和自信的心态中积累艺术创作的最初经验。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无锡市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