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大三班的蚕宝宝已经结茧了,莹白透亮的蚕茧很是诱人,其实在孩子们养蚕的过程中,一直有一位热心的爷爷在帮忙指导,他就是文凯乐小朋友的爷爷。文爷爷拿起蚕茧放在耳边摇了摇,告诉老师:“如果你们要抽丝的话,现在就可以开始了,否则等蚕化蛹出来就抽不了”。文爷爷的话牵动了班上老师的心:何不借此机会让孩子们体验一把抽丝的乐趣。于是,文爷爷自告奋勇,为孩子们带来“爷爷教会我”活动——手工缫丝。
在小朋友热情地同爷爷打完招呼后,文爷爷在放有装满开水的电饭锅桌子前坐了下来,首先他告诉小朋友们在选择用于缫丝的蚕茧时,一定要选纯白色,并把茧上的杂质去干净,随后文爷爷将选好的蚕茧放进热水里。
就在放蚕茧的瞬间,有孩子说道:“蚕宝宝会被烫死的!”“蚕宝宝好可怜”……原来这群小天使是如此地有爱心,个个脸上流露出担忧的神情。“孩子们,这就是奉献。”旁边的老师这样对孩子们说。是的,在生命教育主题活动步入尾声之际,孩子们必须明白每个生命都是带着一定的使命来的,它们不仅是完成自身生命的成长,还需做出一定的贡献。
五分钟后,文爷爷开始用筷子搅动锅里的蚕茧,不一会儿就有丝附着在筷子上了,他拿出卷纸筒,将蚕丝卷绕在上面,晶莹的蚕丝吸引着小朋友们的眼球,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试试。
班上教师早已准备好了材料:人手一只小盆、一根竹签、一根卷纸筒,在小朋友精心选好蚕茧后,老师小心地为孩子们倒上热水,缫丝之旅正式开始!
轻轻地将蚕茧放在水里:“你看,我的蚕茧在游泳!”小乐开心地叫起来!在孩子们的悉心搅动下,终有蚕丝“挂上头”,苗苗忍不住提起蚕茧观察起来,“好像灯笼呀!”她美美地叹道。而后,孩子们开始将蚕丝卷绕在纸筒上,不过,很快蚕丝就断掉了。
其实,老师早预想到了这样的情况,因为教师为孩子准备的热水温度并没有开水温度高(还是要考虑安全问题),丝胶未能完全溶解。为何不直接在电饭煲里煮好茧,分发给每个小朋友,让小朋友抽丝就行?班上老师认为,应让孩子对缫丝的过程有完整的体验,即使没有成功,他也能在亲身的体验中对手工缫丝这门中国传统技术有深刻地感知。
在文爷爷的分享之后,电饭锅里还留有很多蚕茧,于是,班级老师带领孩子们再次“抽丝剥茧”,每位小朋友都有机会拿起卷纸筒,满足成功抽丝的愿望。看着卷纸筒上的丝越来越多,孩子们有一种说不出的愉悦感,当然对于刚刚加入抽丝队伍的孩子来说,还是需要经历一番探索。
“丝好长啊!”“蚕丝好像线啊!”“我觉得有点像蜘蛛网。”小朋友们一边做一边感叹着。“蚕丝可以用来做什么呢,郑妈妈?”“蚕丝可以做成被子、可以做成衣服、漂亮的裙子。”郑妈妈自然地回答到,“我知道,蚕丝还可以染上颜色,”一旁的猫猫这样说。
这个活动持续了很久,并没有统一的结束时间,体验完的孩子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开始解便洗手、吃点心,吃完的孩子又回来继续体验着。
看着班级教师和孩子们忙碌着,让我不禁感叹,教育有时竟可以简单到是陪孩子做一些事情,我脑袋里浮现出了这样的画面:在一个温馨的大学教室里面,老师正在给同学们讲关于丝绸之路的历史,这时,当年那个拼命往卷纸筒上绕丝的男孩突然想起了在幼儿园缫丝的经历,这将会是多么美好的一种感受呀!
餐前时光,老师告诉小朋友们丝绸是中华民族的特产,世界上还有一条可以通向国外的丝绸之路……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成都市第十六幼儿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