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6日,一群“大朋友”来到了美丽的十六幼,他们是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幼儿园园长学术委员会主办的“幼儿园班级区域活动的组织与指导”体验式工作坊的老师们,我园为他们的到来精心准备了一场关于结构游戏的体验式教研活动。
大积木、小积塑玩具、废旧材料等齐聚幼儿园大操场,在我园园长杨晓春简单介绍本次活动流程后,工作坊教师分成5组、自选主题,开始了今天的游戏。这些建构材料都是平日里小朋友把玩的玩具,当同样的材料放在这群“大朋友”面前时,会有什么样的创意火花与过程体验呢?
大树幼儿园、快乐之家社区、塔山公园、飞机场等建构作品很快就在老师们的手下“新鲜出炉”了。此后,各小组交流了各自在建构活动中的体验,对建构游戏新的认识以及本次活动带来的一些启示。
从老师们的交流中,我们不难发现,玩幼儿的游戏,带给老师们最大的收获莫过于儿童视角的转变。不论是孩子还是成人,任何东西都是要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才会深刻!第三组的一位老师说,当主题被确定为修飞机场时,自己有些手足无措,因为自己并没有乘飞机的经验,更不用谈修建飞机场。于是这位老师道出了这样的体验:建构主题一定要基于孩子的已有经验!
一位老师分享了他在建构过程中的体验:焦急、紧张、忙碌。在这短短的一个小时建构时间,他感觉意犹未尽,于是他有了这样的反思:“班级平常的游戏时间够用吗?”这也道出了很多老师的心声,不同的表述传递着同一个信息: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时间与空间游戏!
“我们的合作方式反映了儿童的合作方式”、“过程评价比结果评价更重要”、“教育需要换位思考”等感悟在老师们口中诉说着,相信这是我们对孩子玩耍状态最敏锐的洞察,对幼儿心理状态最深入的解读,也是我们对教育的深刻反思与智慧的结晶。
最后,杨园长带来专题分享《结构游戏之“近”与“进”》。“近”——带领老师们了解结构游戏概念、各年龄段幼儿建构能力发展目标以及结构游戏对儿童的发展价值。“进”——分享我园如何建立研究问题链,在游戏中发现孩子的玩、支持孩子的玩并发展孩子的玩的实践经验。
本次活动让体验式工作坊的老师们对结构游戏以及建构中的儿童有了新的认识,也让十六幼更加坚信:体验式教研是发展园本游戏特色有力的做法。玩孩子的游戏时,便是“悟”孩子、懂孩子时,便是丰盈教育智慧之时。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成都市第十六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