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30日、31日下午,我园分别邀请家长来园观看童话剧表演,家长们既能看到自己孩子班的童话剧表演,也能看到全园其他班的童话剧表演。每个童话剧表演完后,主持人都会采访家长的感受和想法。就是在与家长这样的交流中,我们更加肯定了童话剧的价值,它不仅仅是走进幼儿心灵、促进幼儿发展的良好方式,也是家长了解幼儿、转变教育观念、理解办园理念的途径,更是幼儿园践行《指南》的重要手段。
幼儿的发展看的见
中二班的一位妈妈对女儿的表现很是吃惊,她说:“女儿平时不爱说话,没想到今天却能站在舞台上如此大胆、自信地表现自己。小一班的孩子已经是第二次参加童话剧表演了,班上一位爸爸在感谢老师辛苦付出的同时,也肯定了班上孩子的进步:与去年相比,孩子们的表演更加大方、自然,舞台感也更强了。
理解幼儿,支持幼儿的需要
小三班的一位妈妈提到:女儿生病了,本不打算送她来幼儿园,可女儿在家里自发就开始演童话剧了,她发现女儿是由衷地喜欢童话剧,童话剧是就是女儿的游戏。于是她尊重孩子意愿,将其送到了幼儿园。当看到女儿在舞台上开心地表演时,这位妈妈激动得落下了眼泪。
小二班的一位妈妈分享了她家演童话剧的故事,这位宝宝演的小壁虎,她邀请爸爸妈妈和她一起演童话剧,爸爸妈妈也特别配合她,尤其是爸爸,担任小燕子一角儿后,“被迫”跳起了柔美的燕子舞。
当孩子以童话召唤家长时,家长的积极配合其实是在传递:我们愿意走进儿童的世界,走进他们的内心。童话让为家长与幼儿间的沟通搭建了桥梁,让家长在与孩子互动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去理解幼儿,支持幼儿的需要。
教育观念的转变
一个完整的剧目需要所有角色的参与,这就注定有的孩子戏份儿多,有的孩子戏份儿少。当自己的孩子变成“配角儿”时,家长是如何看待的?中三的一位爸爸(他的女儿演的是一朵小花)认为,其实小朋友选择角色,就是觉得角色新奇、好玩,而没有主配角的概念,女儿的选择和他想要女儿演的角色是有差距的,但他还是尊重了女儿的决定,重要的不是演什么角色,而是女儿在这个过程如何去和别人合作,去共同完成一出童话剧表演。
不难看出,家长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改变,他们已经从关注童话剧本身转向关注儿童,开始尊重孩子的意愿、重视孩子能力的培养。这不正是《指南》所要传递的精神吗?当谈到童话剧带给孩子最大的影响是什么时,很多家长都提到孩子在交往、合作、坚持性、意志力品质方面的进步。家长观念的转变是对童话剧价值的认同,也是对幼儿园办园理念的认同。
珍视儿童视角,给孩子的合理期待
小青虫为什么会变成一个茧?正当妈妈打算为儿子普及科普知识时, 儿子却认为是蜜蜂小姐、蜘蛛先生觉得小青虫长得丑,小青虫觉得很害羞,就做了个茧把自己藏起来。这位妈妈说:“也许这就是童趣吧,孩子和我们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她打消了念头。
是的,作为父母,我们也许真的不能再回到童年,再像孩子一样去感知世界。但是当孩子将自己的世界展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应予以尊重和回应,珍视孩子看问题的独特视角,调整自己对孩子的期待,不要把我们认为对孩子重要的东西强加给孩子,也许那些东西并不是孩子需要的。
《指南》中提到要帮助教师和家长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很庆幸,我园在积极践行《指南》的过程中,找到了一个能够有效将家庭、幼儿园两者有机凝聚在一起的物质——童话,童话是打开儿童心灵的钥匙,让家长不自觉地参与到幼儿教育中来,和幼儿园一起努力,共促科学保教,让幼儿度过快乐而又意义的童年。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成都市第十六幼儿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