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童心、寻年味。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非遗文化形式多样。中国皮影戏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之一,利用的是光沿直线传播。如何有利于适龄儿童更好理解呢?请看童林堡“年话”三部曲之“迎年”——
经过十二月科学实验周,班级区域中增添了科学区,幼儿对科学探索兴趣愈加浓烈。幼儿学习方式以直接经验为主,老师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拓展经验。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如何在传统文化中体验科学探索乐趣,让一切活动都具有教育意义和教育效果?科学、语言、音乐三个教研组联合教研,一起创新活动新形式。
01
《光与影》的科普探索
“影子从哪儿来?为什么会有光?”这是孩子们常提及或者思考的问题。影子作为最常见的自然现象之一,可以制作吗?幼儿的天性是探索和任性,他因好奇而去探索。
善思考,勤动手;激好奇,供探索。带着思考,老师组织幼儿带来了手电筒,一起走进《光与影》的科学秘密。宝贝们一听要开始制作影子啦,都迫不及待了。
打开手电筒,进行四面照射。有的照一下积木,有的照一下自己的小手,还有的也看不出在照什么……。“老师,你看,好漂亮?”丫丫指着房顶说道。奥,原来是美工区的剪纸作品的影子也是如此美丽。
多操作,知原理。户外的阳光是纯天然的“手电筒”,孩子们在操场上奔跑,追逐着自己的影子,和影子进行赛跑,与自己好朋友一起来玩踩影子的游戏。有趣的游戏让宝贝们对影子的探索兴趣更浓。
午休前美洲班的宝宝们还不忘进行一场手影表演。“这是老鹰”,“这是小蟹”。“哦,大鲨鱼来了”,孩子们期待着,边兴奋地议论着。
“光线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不能穿过不透明物体而形成的较暗区域,形成的投影就是我们常说的影子。”老师们是科学讲解员。
产生影子有三个条件。首先是光,然后要有不透明或者半透明的遮光物体,最后就是一个能显示出影子的地方。如果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条件,都不会有影子的产生。
02
观看皮影戏,再现光与影
光沿直线传播,不只有影子的形成,皮影戏也是利用这一原理进行表演的的。孩子们一听到皮影戏,既兴奋又好奇,“老师老师,什么是皮影戏呀?”“皮影是电影吗?”一个个小脸上充满了期待。
两个故事,四场表演。本次的皮影故事从内容的选取,声音的配奏;到材料的制作,舞台的搭建都是老师们利用晚离园后的时间进行排练,精心制作的。
透过老师演绎皮影《年·兽》,孩子们更直观的了解“年”的由来。演出开始了,孩子们探着小脑袋,格外专注。“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不自觉地跟着故事情节进行表述。
兴趣浓,动力足,眼神亮。看到老师们的精彩表演,宝贝们按耐不住想要参与到其中,上台大展身手一番。媛媛手舞足蹈,“快看快看,小和尚也会跳舞哦”。
03
创作皮影剧,年话迎春节
为了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其中,各班老师开始筹备开展皮影故事表演。大朋友们听到后也是激情满满,晚上就和宝贝们一起制作皮影,故事人物制作的也是惟妙惟肖。
故事多样,人物鲜明。各班级的皮影故事文艺活动拉开了帷幕。伦敦《西游记》哈佛班《跑跑镇》欧洲班《小红帽》纽约班《三借芭蕉扇》《红孩儿》……美洲班宝宝们更是创编了故事《病毒来了》。 分工明确,同台表演。宝贝们表演皮影时分工明确,团结合作。有灯光组,旁白组,操作组……台下的小观众们也是看的津津有味儿,掌声不断,直呼精彩。通过表演皮影故事,不仅学会团队协作,更锻炼了孩子们语言表达的完整性。
陈鹤琴说过:“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讨,去发现的。他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所发现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让他们自由而全面的成长!
童林年话,包括“迎年、过年和闹年”三个部分。迎年,介绍喜迎春节的民俗科普;闹年,各园准备了戏曲表演和闹元宵。一次突然而至的放假,让我们留有些许遗憾,也理解和遵照疫情防控的大局安排。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童林堡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