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贝从幼儿园回到家,“妈妈,我们今天坐火车,到澳大利亚看到袋鼠了!”面对宝贝忽闪的大眼睛,你会怎么说——
A、“啊,是么?你真棒!……,下次去哪儿玩,带上妈妈好不好?!”
B、“哦,好棒。跟谁一起去的?好玩吗?下次再和小朋友一起玩好不好!”
C、“噢,真的太奇妙了。你跟妈妈讲讲好不好?你们下次去哪儿玩?”
D、“嘢,是去澳大利亚吗?还坐火车,怎么不坐飞机呢!撒谎不是好孩子!”
细心的妈妈会观察到,2到3岁多的孩子,有以下特点:①你我不分,只要我喜欢的“就是我的”,这是幼儿物权意识萌生;②宝贝不愿呆在家里,下了楼不愿回家,产生了人际交往的社会化需求;③爱把假想当事实,信息碎片合理化,如梦,把潜意识连贯成故事;④你说好、他说坏,孩子语言开始丰富,学会斗嘴,自我意识觉醒,第一个叛逆期来了!
如文章的开头,宝贝说“老师带我们坐火车去了澳大利亚……”就是上面所述的③,幼儿爱把假想当事实。了解教学背景,可能老师在多元文化课中提到,“草原、火车、袋鼠”等澳洲的风情,孩子们记忆的碎片,用自己理解的游戏故事情节合理化了。上面的对话,爸爸妈妈可以模拟一下,感觉孩子的回答、体会引导的结果。
如果选D,“撒谎不是好孩子”,孩子会觉得你不相信Ta,会有委屈,以后不愿分享了;如果选A,“下次带上爸妈一起去玩”,孩子会觉得很有趣,但想想又无法实现;如果选C、“你跟妈妈讲讲,及下次去哪儿?”对孩子来说,Ta已经讲完了,下次去哪不知道,有难度;如果选B,“跟谁去的?好玩吗?再和小朋友一起玩”,先开放、再闭合,最后引导到“与小朋友一起玩”,对孩子是一种鼓励和保护。
幼儿“撒谎”,按年龄段,分成三种逐步深入的思考和反应过程:2到3岁的宝贝,不知道是在说谎。宝贝的认知能力,不足以区分客观实际,常把想像当事实的时候,我们不能定义这是撒谎。但不同的互动沟通方式,容易让幼儿揣摩家长的意图,这是即时情景下孩子本能的反应,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无法深入理解复杂问题,想也想不明白,“懒得想”,往往无疾而终、没有了下文很正常,此为一。
3到4岁的幼儿,正赶上“对知识的好奇心爆棚,适合艺术、语言的启蒙探索”,精力不够用、耐性不够足,时而任性、时而懵懂。刚进幼儿园的孩子,人际交往刚展开,遇事不知道怎么说,当遇到小朋友间的推搡不知所措,如果不是看视频,不好还原;甚至受伤了都讲不清楚,家长也容易急于得到真实的答案,孩子往往被问得无措,尤其是闭合式的问题,就顺着家长的意图回答。
4到5岁的孩子,聪明多了,知道怎样说结果更好,“迟懒散、讲条件”,在与家长的争取中,通过顺从、讨巧和抗拒等博弈互动,赢得结果胜利。当家长说要爬山时,明明想去,还迟疑的看着家长,试图得到个“再有个好吃或好玩的承诺”。如果,你问Ta“妈妈穿这个漂亮不漂亮”,一般都能得到你想的答案,因为Ta知道,你高兴了,对Ta至少没坏处。所以说,会撒个小谎的孩子,脑子转得快,智商、情商平衡发展,很可爱。
成人的撒谎,基本八个字:趋利避害、无中生有。成人撒谎目的明确,他(她)的撒谎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趋利,二是规避,三是无中生有,都有利己或损人的动机。孩子的撒谎,也是八个字:事实不分、顺从讨巧。孩子的撒谎由情景而生,他(她)的撒谎也有三种情况:一是话语情景下的孩子本能反应,二是情绪背景下孩子借坡下驴,三是博弈逻辑下的优势竞争。两者的共同点都有基于对自己有利的本能,把不真实描述成真实;两者的不同点则是,孩子撒谎往往是善意的表达,成人撒谎往往是欺骗性的掩饰。
研究表明,两岁前的小孩不会撒谎。孩子说谎中的“事实不分”,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幼儿对客观认知的判断不真实,假想成事实。这个阶段一般发生在2到3岁间,Ta说你听,童言无忌,别当真就OK了。二是幼儿对设定引导的结果不明确,差异变误导。这个阶段一般发生在刚入园的第一年,尤其前半年,很多家长还没过“分离焦虑期”,老是担心孩子的适应和发展,易往不好处想。比如“某某小朋友打你了吗”,这种问话,孩子在焦虑和无措中会揣度家长的心思,顺着家长想要或急切的方向去说。
孩子从两岁开始,就被动地练习说谎;孩子不经意间的说谎,有其善意的动机。到了八岁,有的孩子就掌握了说谎的习惯;等到第二个叛逆期,极个别孩子就形成了撒谎的人格模式。这其中正好经历了两岁半和十三四岁两次叛逆期、四年级和初二两次学习力障碍。孩子从无意识的自我保护,到有意识地掩饰逃避,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其中与家长的觉察和干预方式很有关系。部分习惯性撒谎的孩子,往往与家长的价值观、教养方式,以及身边同龄人的欺凌与教唆,又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说谎是一种人际沟通技巧。技巧用多了,就没了真诚与真实。恶意的谎言分三种,一是为了炫耀自己,把别人当傻子的信口雌黄,让人惊奇侧目,最后变成了小丑;二是自以为是,认知偏颇又信以为真,谎话说三遍,自己也信以为真的可怜虫;三是把假置于真,七分真、三分假,让人还没找到真话时,就相信谎话了,很多骗子就是这样得逞的。损人利己的骗子,挑拨离间的小人,两面讨巧的挑事者,歇斯底里的演员,这些反社会的人格特质背后,是双面性人格,这也是“六大教育失误”之一。
比说谎者更可恨的是圆谎者。顺着假话捋下去,要连续说更多的假话;不被戳穿、有了甜头,慢慢地就成了习惯性撒谎。如果孩子说谎,家长不予干预,而且帮孩子圆谎,这样护犊子,迟早会培养出爱撒谎的双面性人格。季羡林说过,真话不全说、假话全不说。最近崔永元怒怼《手机》编导组,引起全国关注和绝大多数人敬重,很大原因是崔永元“是一位敢说真话、真诚而受委屈的人”,当下的社会很稀缺!不能让作奸犯科者得逞、不能让老实人吃亏,刨除法律惩处,这是中国人善良的传统!
孩子有撒谎行为怎么办?首先要接纳孩子。因为潜意识里,每个人都逐步“学会自我保护、学会推卸责任”。第二要探析真因,了解真实情况和孩子感受,知道孩子的动机是什么。第三要保护好孩子内心的柔弱,平和沟通,肯定其善良的动机、分析利弊得失和后果,不要戳穿Ta。第四是借助于事件或自我经历,给孩子阐析立场,讲讲家庭的道德观、社会的价值观。第五让孩子反思、总结这样做的心得,让孩子事后讲出来,形成更清晰的认知和更明确界定。第六,一起为未来建立规范,方向是诚实守信、不要怕犯错误,过程是有话就说、妈妈保守秘密,结果是约定处罚方式、以后不说假话。
孩子撒谎有哪些表现呢?可以观察一下以下细节:鼻子发痒,鼻孔睁大,孩子挠鼻子;眼睛往右看,或头往右转,或右上方、或低头不与你对视;说了谎的孩子,事后爱表现,用以转移话题、化解焦虑。所以,当孩子叙述情景,你有点疑虑“怀疑孩子撒谎”时,请暂时让孩子“玩一会”(不要当面),然后跟老师或陪护人电话沟通,了解实际的发生,再作进一步的确认和沟通。
在孩子撒谎的话题上,家长要掌握四个原则,一是要检讨自己,是否及时满足了孩子的合理需求;二是不能给孩子贴标签,要掌握孩子适应环境和人际变化的成长规律;三是不能让孩子入戏太深,不能因为孩子小而不当真,尤其要重视其第一次主观性说谎的觉察和干预;四是自己要控制好情绪、掌握好方法,接纳孩子习得说谎背后的动机,跟孩子做好朋友!
愿结交
热爱教育的您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童林堡幼儿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