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妈妈
孩子是家庭未来的幸福,作为家长,我们都不希望自己是“李刚”或“李双江”,到老了,因为孩子把自己的人生重新定义!
学校,主要是“教书育人”,学习尚且可以考评,育人难以评估……。很多人说“教学”是个良心活,一个班面对四五十个孩子,又是分科教学,很难系统地关注到孩子的心灵成长,也很难理解到不同家庭背景下养成的性格模式。这也就出现了再好的学校,也有ABCD不同表现的孩子,尤其还有部分孩子各方面都在CD徘徊的例子。论智商及情商,现在孩子都不错,不应该出现这么多、这么大的差异,那客观的现实又该如何理解呢?小编看到这篇文章,抓紧分享给大家——“因为老师再好再负责任,他也做不到以下几个方面”:
1.老师不能保证你孩子良好的品行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个人无论成绩好坏与否,品行是关键!道德可以弥补能力的缺陷,而能力却难以掩盖道德的缺陷。但是孩子的品行很大程度上与他的家教有关。老师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家长却是孩子一生的影响者。父母的言传身教永远大于老师45分钟的课堂教育。
因此,想要让孩子有良好的品行,家庭教育才是关键,老师有时真的无能为力:这么多孩子需要正向引导和教育,对个别孩子连“约束”有时都能引来家长的投诉,更不要说其他责罚管教了!国外尚且允许给孩子适度的打屁股,我们孩子的“敬畏”之心,有多少是父母不专业的“厉声指责、气急体罚”下的结果呢?
2.老师给不了孩子良好的习惯
积极进取,有良好生活习惯的父母养育出来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热爱学习,能够合理安排自己时间的小大人儿。父母在教育上会省很多心,所以当你百思不得其解孩子为什么有那么多坏毛病时,先好好检讨一下自己,也许就会找到根源所在!
酒桌牌桌、电视机前长大的孩子肯定和爱看书的家长教育出来的孩子,差别很大。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家长边看电视边督促孩子认真读书时,收到的往往是强烈的逆反心理。他们也不想想,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怎么会强迫孩子做到呢?
3.老师给不了你孩子读书的兴趣
很多家长埋怨自己的孩子不爱学习,不爱看书。但是却没有自问一下,家里是否书橱玲琅满目、自己对书是否爱不释手呢?孩子读书的兴趣是从小培养的,两三岁的孩子就该开始读书了,而不是等到了学校之后,让老师培养你家孩子读书的习惯。
你家里的书多,孩子就读的多。父母起到好的表率作用,孩子就会效仿,反之,孩子只能模仿你做别的事情。是否从小阅读的差距,会在以后的知识层面,认知能力以及写作水平上表现出来。
4.老师不能帮你培养孩子的意志
老师更多的交给孩子的是课本知识,良好的生活习惯,做人道理,坚强的意志,这些都是要靠父母去培养的。老师没有义务帮你去培养,这些只能由家长从小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如果你忽略了,那你的孩子也许成绩很好,但是意志薄弱,受不得半点挫折,所以情商教育也很重要。
5.老师给不了你孩子长久的幸福感
一个人所在的原生态家庭对他一生的影响都很大,夫妻恩爱,家庭和谐,在充满爱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注定要比家庭不健全,或者整日吵闹的家庭里成长的孩子要心里阳光很多。而这个是老师给不了的,却能决定孩子一生的!
一个好的老师,或许能够影响孩子三年五年,但是家长的影响力却是一辈子的!孩子不是学校的,是家庭的,家长永远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永远的榜样,请做个称职的父母!
总结
育儿养性,关切“吃饱”“穿暖”“睡好”是远远不够的,养孩子没有学习班,年轻的爸爸妈妈们也都是教训中成长。懂孩子,才能教育出懂事的孩子。童林堡提出的快乐儿童六个一:一个好身体、一些好习惯、一个好性格、一群好朋友、一些好兴趣、一个好环境,与大家一起共勉并实践之!
教育好的孩子,是我们做家长最重要的事业!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童林堡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