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游戏精神,
聚焦集体活动研讨
教师专业化发展,离不开集体的共研、共思、共讨。我们时刻学习,是为将更好的给孩子,让教育真正成为一场智慧的修行。2021年10月27日,“课程建设领衔人培育班”十月份研修班的成员们齐聚实幼太湖园区,开启一天的研修学习。
观活动
三位教师带来了精彩的集体教学活动,并在活动后进行教学反思。
王春红老师:大班数学《漂亮的印花丝巾》
王老师从本土资源盛泽丝巾入手,与孩子们一同探索印花丝巾的秘密。在观察、归纳、创编丝巾的印花规律后,孩子们发挥想象运用印章设计出富有规律的印花丝巾。瞧,孩子们还举办了一场丝巾展示秀呢!
姚振涛老师:大班科学《看不见的线》
姚老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以“熊老板丢东西”导入活动,巧妙的将一条“看不见的线”——线索贯穿其中。通过平板与电子白板的相互传送,更加方便直观的将孩子自己找到的蛛丝马迹进行分享、比对,用多种方式寻找线索并对其进行分析,最后成功将小偷抓获。
姚玉芳老师:大班数学《有趣的统计》
姚老师在活动中围绕“统计”这一核心经验,通过“石头、剪刀、布”创设生活化、游戏化的学习环境。孩子们在玩、动、记、说的过程中,感受利用柱状统计图进行统计的清晰便捷,在动手操作中构建新的数学经验。
话反思
王春红老师:
本次活动源于我园的园本“布”课程,在发现孩子们对印花布的图案充满兴趣,但却对其中的排列规律一知半解后,我设计了本次活动,希望与孩子们一起发现、设计有趣的排列规律。我也尝试将原本的PPT课件转化为电子白板,让大家的互动性更加强。在活动结束后我们可以继续寻找生活中的印花布,并继续寻找其中规律。
姚振涛老师:
大班幼儿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随着生活范围的扩大,知识经验的丰富,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抽象逻辑思维特征。受生活经验影响,孩子们对推理、悬疑类的作品和游戏非常感兴趣,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本次活动开展后,我认为在活动环节难度递进上还需要做调整并更多的关注教学过程中的师幼互动。
姚玉芳老师: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发现大班的孩子在进行统计活动时不够规范,总是忘记自己的统计方法或是不能让所有小朋友都看懂统计内容,所以我设计了此次活动以带去更规范的统计方法。并且在幼小衔接中自我调控与规则意识是重要的一环,所以我在活动中不断强调游戏的规则。
观摩教学活动后,全体学员分成三组分场地围绕集体活动及本组选择的研讨问题进行了一场头脑风暴式的热烈讨论。讨论后,小组代表踊跃阐述本组的讨论结果。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评活动
张雨薇老师:生活、经验、活动是在教学中永恒的话题。三位老师的取材都非常贴近生活,紧扣幼儿的关键经验发展,巧妙选取了操作材料,通过循序渐进的活动,促进幼儿经验的有益提升。
沈敏老师:在本次教学观摩后,我发现老师都注意到了两点细节:链接生活与无痕。老师们都能够通过链接生活的导入环节和活动设计使得孩子快速进入情境中,并且能够无痕解决重难点及进行拓展,此外,若幼儿能有更多的自 主性,活动会更加丰富。
姚斯雯老师:王老师的印花丝巾链接本土文化资源,但是否能将活动中的印章换成自然、生活材料进行操作?《看不见的线》中最后通过人机对话让情感进行升华,衔接自然。《有趣的统计》中孩子在操作时有时用力过猛将橡皮泥粘连起来,是否可以尝试使用其他材料进行操作?
研问题
王春婷老师:围绕“数学集体活动中如何有效的提供材料”出发,我认为我们要为幼儿提供环境和材料的支持,为幼儿科学探究活动建立基础和保障。其次,教师要灵活运用提问环节,引导幼儿进行讨论。最后,教师的提炼总结非常重要,要运用评价策略,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
黄雅芬老师:围绕“数学活动如何有效与幼儿生活相联系”,我们提出以下想法:首先,活动素材要注重回归幼儿生活,形式要注意生活化。其次,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幼儿的自主探究,向幼儿提供具体、可感知的事物,幼儿在活动中是问题的发现者、解决者,更是主动探索者。
陆倩旎老师:我们讨论的问题是:数学集体活动中如何有效提供材料。我们认为最基本的材料要适合幼儿本次活动,能激发幼儿深度学习并有利于幼儿创生,为幼小衔接及终身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下午,苏州市工业园区华林幼儿园园长陆叶珍为学员们带来《幼儿园STEM教育的思与行》专题讲座,从STEM的概念、利用资源生发STEM活动、创设环境提供多样活动途径、实施多种形式的活动四个路径的讲解全面剖析STEM教育在华林幼儿园的深度实施。
学员们仔细聆听、认真记录,了解STEM教育的实施要素,为今后的教科研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本次研修活动圆满结束,望研修班的成员们能潜心研究,通过深入有效的学习、开拓创新的实践,成长为吴江学前教育课程游戏化建设的研究者、实践者、引领者,进而带动全区幼教队伍专业水平及保教质量提升。
文字:张雨宁
照片:太湖园区
编辑:蒋思尧
审核:太湖园区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吴江实验幼儿园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吴江实验幼儿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