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哦
高萍,晓庄(机关二幼)骨干工作室副主任,小六班班长。从事幼教工作二十年,多次获得“区优秀青年教师”、“幼儿园优秀员工”称号。撰写的多篇教育论文、案例在省市区级论文案例评比中获奖,参与多项课题研究。在幼教工作中注重幼儿的情绪管理及家园配合。
小班新生入园啦,有的小朋友非常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每天会憧憬着上幼儿园。而有的小朋友却受分离焦虑的影响,每天哭闹着不愿上幼儿园。对于还处在焦虑期的小朋友,爸爸妈妈可以怎么帮助他们顺利适应幼儿园生活呢?
一、入园不适应,幼儿会有哪些分离焦虑表现?
1、早上入园时紧紧抱着家人不松手,大声哭喊着,不让家人离开。
2、在老师的安抚下,间断性哭泣,不停地问老师:“我不哭了,妈妈什么时候来接?”。
3、开始接受老师的照料,参与正常的活动,如进餐,玩玩具,但是看见家人时又会哭泣。
4、从不在幼儿园大便或在园有尿频、腹泻等现象,经常将大、小便弄在衣服上。
5、离园后情绪起伏大,不愿意提及关于幼儿园的任何信息。
6、离园后行为反常,例如暴饮暴食、嗜睡、梦中惊醒等。
7、会表述一些想象中在幼儿园发生的可怕事情,例如没有小朋友跟自己玩,幼儿园老师不喜欢自己等。
8、入园一段时间后,经常生病或有不明原因的腹疼、头疼等情况。
二、入园一段时间,幼儿为什么仍会有分离焦虑?
1、
集体与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同
幼儿园是个大集体,每位老师至少要负责照顾8-10名幼儿,尽管幼儿园老师非常有耐心和责任心,可还是不可能像在家中一样,得到一对一甚至是几对一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如许多幼儿在家中睡觉时要有大人陪伴和哄睡,而在幼儿园则需独自入睡。所以,新生幼儿在入园之初会产生失去亲情和温暖的消极感受。
2、
生活规律和生活习惯的改变
幼儿园有相对固定的一日生活作息时间表,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盥洗,什么时候游戏,什么时候起床等,均有条不紊。相反,幼儿在家中的生活作息比较随意,晚上晚睡,早上睡懒觉。有的幼儿则精力旺盛,没有睡午觉的习惯。所以,有些幼儿因为不愿在园睡午觉而拒绝来上幼儿园。另外,幼儿园的饮食和饮水也和家中不同,有些幼儿不喜欢喝白开水,在家中也养成了挑食、偏食、不愿咀嚼的不良饮食习惯,到幼儿园后拒绝进食一些食物。所以,新生在入园初期,会不习惯固定化的生活模式,从而产生不适应。
3、
独立意识与自我服务能力的不足
由于家长的溺爱,大部分幼儿依赖心理比较重,觉得自己还是个“小宝宝”,什么事情都应该由爸爸妈妈来帮忙,有的孩子甚至不用说话,只需哼哼、撒撒娇,家长就能了解孩子的想法。大部分幼儿还欠缺一定的自我服务能力,如自己吃饭、穿脱简单的衣裤、自己穿鞋、自己上床睡觉、遵守一定的规则等等。自理能力的不足,也使幼儿在园倍感挑战和压力。
三、缓解分离焦虑,家长可以怎么做?
创造机会、熟悉环境
家长应尽可能抽出时间,带幼儿在幼儿园周围走一走,看一看,消除环境的陌生感,以便在防疫的特殊时期,幼儿能从第三周开始迎接独自进园的新挑战。家长还应多创造一些机会,有意识的带幼儿在小区里活动时,多和上幼儿园的孩子接触,听其他幼儿讲述幼儿园的事,鼓励幼儿大胆与人交往,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乐群性。
调整作息、培养能力
为了让幼儿尽快的适应集体生活,家长可以根据幼儿园的作息时间来安排孩子的生活,使孩子的生物钟能和幼儿园的作息时间吻合。家长还应帮助幼儿掌握自己吃饭、自己穿衣、自己上厕所等方法,鼓励幼儿自我服务,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减轻幼儿的分离焦虑。
积极暗示、正面引导
家长的情绪和心态,直接决定了幼儿的焦虑程度。有的家长,特别是祖父母,对幼儿上幼儿园有所顾虑。担心他们进入陌生环境后,不会表达需求,吃喝拉撒这些基本问题不能得到解决。又害怕他们在幼儿园发生安全问题,受小朋友欺负,容易生病等。大人有意无意地流露出的想法,让敏感的孩子产生负面感受,害怕、拒绝上幼儿园。所以,家庭成员千万不能让自己焦躁的情绪影响孩子,应当坚信:“幼儿园是孩子们的成长乐园,老师很爱他们。”家长可以时不时的在孩子面前夸夸老师,让孩子愿意亲近老师,建立师幼信任关系,形成安全感。家长切记不可当着孩子说一些负面的话:“你再不听话,就把你送到幼儿园。”等。
态度一致、坚持接送
幼儿园对于幼儿与家长都是一个新的起点。孩子入园,家长一定要按时接送。没有特殊原因,家长不能因一时“心软”或一些不重要的原因而不送孩子入园,这样会延长孩子对幼儿园的适应期,加重幼儿的分离焦虑。另外,家长还要按时接幼儿,不能让孩子在入园后感觉离开父母的时间过长,从而产生焦虑的心理,造成对幼儿园的恐惧,拒绝入园。孩子哭闹时尽量安抚,不要责怪孩子,离开时和孩子道别,并温柔而坚定地和孩子说:“爸爸妈妈一定会准时来接。”然后坚定地离开。
孩子入园后形成的分离焦虑是正常的,家长应该理性看待,相信我们老师的专业能力,也要相信孩子的适应能力,只要家园携手,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一定能让孩子们顺利适应幼儿园生活,从“坚持上幼儿园”到“喜欢上幼儿园”。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南京晓庄学院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