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体育活动与学校的体育教育、成人体育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在实施幼儿体育活动时,必须考虑其特点,遵循其发生、发展规律,在科学合理的情况下,确保体育活动有效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一)幼儿体育活动的特点
幼儿体育活动是通过身体练习来实现教育目的的。幼儿通过直接参与,在体育活动中生理和心理都处于活跃状态。幼儿体育一般在户外进行,环境相对室内较复杂,干扰因素多,容易造成幼儿注意分散;同时,户外活动还存在较突出的安全问题,影响幼儿情绪。
学期幼儿是成年人的雏形,正在从各方面为第二次发育高峰——青春期的“起飞”做准备。因此,幼儿的体育活动必须以促进生长发育,增进健康为目的。
幼儿体育活动以游戏性活动为主,即通过各种各样的游戏性活动,来达到身心的全面发展,掌握最基本的运动技巧的目的。
对幼儿体育活动应采取与行为发展一致的因势利导的教法。例如,当4岁幼儿学会用乒乓板空中击球以后,停止一年练习,仍能发挥与以前一样的技术。有趣的是当他们一旦掌握了某种运动技巧,在日常的生活中也会自发地运用。又如,学会了传递球游戏以后,在打扫教室时,孩子们能自动排好队,传接椅子,既快又有秩序。可见,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能帮助幼儿获得知识和技能,诱发他们思维能力和识别事物能力的提高。
幼儿是国家的未来。幼儿的生长发育和健康关系祖国的明天。按照幼儿的生理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开展体育活动,是幼儿体育活动有效实施的必要保障。
(二)幼儿体育活动应遵循的规律
幼儿体育活动应符合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点,充分考虑幼儿的身体及动作在运动中的变化规律,才能开展科学、安全的体育活动。
1.人体机能活动变化规律
在体育活动中,人体机能的变化与机体器官系统功能的变化有关。幼儿在体育活动中,由于反复练习或长时间运动,身体内部发生了一系列功能变化。该过程有一定的客观规律,分为以下阶段:
(1)上升阶段。
在运动之前,幼儿已知道或想要开始运动,这时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就会产生相应的变化或反应,包括积极和消极两种状态。幼儿的积极状态表现为:兴奋、情绪高涨,心跳和呼吸频率加快,身体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感觉,有些孩子身体内的葡萄糖还会增加。在这种状态下,幼儿能很快进入并适应随之而来的体育活动。
幼儿的消极状态表现为:焦躁不安,情绪低落甚至厌烦、胆怯和退缩,甚至身体会变得软弱无力,动作迟钝、不协调。这种状态会阻碍幼儿开展接下来的活动。教师在该过程中应该通过开展一些准备性的活动,帮助幼儿克服身体器官的惰性,提高机体的活动能力,以适应即将开展的体育活动。
(2)平稳阶段。
该阶段幼儿各器官的活动能力逐渐达到较高水平,处于积极工作状态,身体运动的效率比较高,能适应较激烈的运动,学习和练习动作的效果较好。但该阶段持续的时间长短因人而异,与每个人的年龄、体质状况、心理状态及活动的具体情况等因素有关。通常,幼儿在该阶段持续的时间比成人短,保持相对较高水平的阶段也短。教师应注意活动的动静交替、急缓结合,保证幼儿活动量的适宜性。
(3)下降阶段。
幼儿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运动量之后,尤其是在经过较大活动量的运动之后,幼儿体内的能量消耗较多,恢复体力不足,身体出现疲劳感,机体的活动能力也逐渐下降。此时,教师应该组织幼儿逐渐结束活动。
结束活动的过程主要是做一些身体放松运动,尤其是在较激烈的运动之后更应重视该环节。它作为缓冲阶段,有利于消除幼儿的身体疲劳,使幼儿的情绪逐渐恢复平稳,有益于幼儿身心健康及后续活动的安排。
2.动作技能形成规律
动作技能也称运动技能,是指通过练习巩固下来的、自动化的、完善的动作活动方式。幼儿在体育活动中形成动作技能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如表所示。
|
|
|
|
|
|
|
|
|
|
|
|
|
|
|
|
以您举手之劳,普及科学保教。
请将此文分享给您的同事同学和朋友们,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普及科学保教的理念与方法。优师教研将为大家持续推送实用的教研资源。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优师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