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眼前有个好故事,却不能知道它的闪光点在何处,那就好比画中之饼难以充饥了。要想判断一个故事是不是优秀而又伟大,有下面几个判断标准。
第一,伟大的故事里蕴含的精神力量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如果一个人10岁的时候读到某个故事,20岁的时候又读,30岁、40岁的时候再读,还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价值,那么这个故事就是个伟大的故事。而一个故事,在10岁的时候读觉得津津有味,到了20岁再读就觉得兴味索然,30岁的时候再看到会觉得完全没有价值,那么这个故事就是个可有可无的故事。即使是对10岁的孩子来说,这样的故事也是价值不大,去读它只是在浪费时间。
如果一个故事,受到中国孩子的喜爱,也受到美国孩子的喜爱,还受到俄罗斯孩子的喜爱,那说明这个故事是个伟大的故事。可是有的故事,只是在某一个地区、短时间地流传,那么这个故事就不是个伟大的故事。
有的故事流传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一直被人们所讲述,那么这其中一定包含如钻石般不朽的精神力量。
第二,伟大的故事包含有“成长的模式”。儿童时代是对成长需求最旺盛的时期,不仅身体上有很强的成长需求,精神方面的成长需求也很旺盛。对于处在这个时期的孩子来说,最能给他们有效帮助的便是成长故事。
成长故事又叫“启蒙故事”,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受到了世界性的关注。启蒙故事是这样一种文学形式,它刻画了许多平凡小孩成长为优秀人士的过程。在这样的故事里,孩子们会享有快乐。他们可以把自己想象成故事的主人公,间接地体验到许多自己未曾经历过的未知世界。
第三,伟大的故事会采用“探索”的形式。
儿童时期的特点可以用“十万个为什么”一词来概括。因此,孩子可以从探索型的故事里体会到新奇和喜悦。像传统童话、民间故事、传说等等都是这样的故事。传统童话通常是一些“在某处有某物,主人公历尽艰辛,终于找到了它”的故事,这是典型的探索型故事。
传统童话的主人公大多会遇到3种考验。第一个考验一般是以口渴或饥饿为象征的口腹之欲;第二个考验多是以美丽的姑娘为象征的和异性有关的考验;第三个可能以谜语的形式出现,这是对于智慧的考验。如果用现代思路去解释传统童话里出现的这三个考验,则分别可以看做是“关于物质的考验”“关于道德的考验”“关于智慧的考验”,传统童话的主人公必须要克服种种困难、通过这些考验才能获得幸福。
传统童话的这种故事格局其实就是人生的缩影。偶尔我们会在报纸上看到一些有关行贿事件、贪腐事件的报道,这就是没能通过物质考验的结局;让一些知名人士一夜之间没落的性丑闻则是没能通过道德考验的结果。
即使通过了前两个考验,在第三个考验环节上败下阵来的情况也不在少数。要想自如地应对人生考验,随机应变作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抵御低素质文化或世俗的诱惑,我们的人生需要智慧,从而作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
孩子们在读传统童话的时候,会感受到作品中包含的智慧,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人生的大道理。
第四,伟大的儿童文学具有“上升性主题”。好的故事都蕴含着引导人们走向更美好的世界的一些内容,人们能从中找到自己通向幸福之路所需要的精华部分。我把这些东西叫做“上升性主题”。
世界各国的故事里,既有有“上升性主题”的,也有没有“上升性主题”的。
例如安徒生的童话《丑小鸭》,丑小鸭最终战胜了孤独、苦难和挫折。所以,随着故事中的问题得到解决,读故事的孩子也会发现一个光明的世界,从中获得幸福感。主人公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使得读故事的孩子的精神也随之成长。
而有的故事是下降性主题,故事缺少光明和希望,侧重于表达破灭、报应以及嘲讽,给人的感觉比较沉重。这样的故事结局会让孩子感受到黑暗和郁闷,虽然也有思想内涵和教育意义,但是不太适合讲给低年龄阶段的孩子们听。我认为这种下降性主题的故事,至少应该让孩子到了12岁以后再去读。
作者:(韩)南美英
谢谢您的关注
请将此文分享给您的同事同学和朋友们,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普及科学保教的理念与方法。优师教研将为大家持续推送实用的教研资源。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优师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