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深植于所有中国人“集体记忆”中的传统节日。胡华在《中国人的情感世界》一文中曾说:
十多年前,我一次去美国。在美利坚广袤的大地上,我感受着现代文明带给我的各种新奇体验,但内心深处有一个角落却倍感仓惶。一天,我打开电脑,听到了一首中文歌。当熟悉的母语用清晰的节奏吟唱出一段旋律的时候,我泪流满面。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了什么叫“Culture shock(文化冲击)”。
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春节是怎么也绕不过去的主题。近几年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原创绘本,希望它们能伴随孩子过一个充实快乐的春节!
01《冬夜说书人》
徐鲁 著;王祖民 王莺 绘
明天出版社
2017年11月
这是一本献给普通中国人的心灵绘本。故事发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五十年代。大雪封山,在中国北方一个小村庄里,一间屋子,一队眼盲的说书人,一群满怀期待的听众,故事洋溢着浓浓的温情和已经渐渐淡去的原始的年味。说书人带给村里人无尽的精神愉悦和心灵温暖。
说书人虽眼盲,却对生活充满热爱,并将这份热爱传递给别人。积极、认真的生活态度打动人心。
故事情节意蕴简单却不单薄,从说书人这一带有浓郁中国乡土特色的独特角度,折射出新中国成立之初人们的精神风貌。
七十载光阴悠悠而逝,穿过岁月的烟尘,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物质匮乏不可怕,只要世道淳朴,人心温暖,老百姓有尊严有信念,日子就充满光明和希望。
02《北京的春节》
作者:何大齐
北京出版社
2021年02月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二十三,糖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
一首耳熟能详的北京童谣,可以勾起所有北方人乃至中国人最春节的最深记忆。
在记忆中,这些仪式感满满的活动所营造出来的朦胧期待,构成了童年最幸福的一部分记忆。
老北京过春节,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从腊月初八到正月十五,这是高潮期;往后一直要延续到二月初二龙抬头,这是尾声阶段。前后有将近两个月的时间。
时间长,活动内容必然就十分丰富。从腊月初八喝腊八粥开始,年俗活动就接踵而至,例如祭灶、办年货、除尘垢、贴春联、挂福字、做年菜、祭祖神、祈福贵、放鞭炮、驱邪祟、包饺子、团圆饭、压岁钱、拜新春、逛厂甸、吃元宵、观龙灯、猜灯谜、看花会……这些不仅是老北京的习俗,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逐渐积累的民风民俗的集中释放和展示。
北京市特级教师何大齐先生的《北京的春节》聚焦老北京的春节习俗,以此串起许多中国传统民俗与生活记忆,从腊月初八的腊八节,到农历新年的最后后一天,还原了一个又一个被现代生活节奏所忽略和抛弃的生活细节与情意,有浓浓的年味,亦有沉沉的古意和乡愁。书中文字以第一人称写就,绘图富于生活和烟火气息,书画文相得益彰,传统味道与现代情感融为一炉。
03《好忙的除夕》
作者:翁艺珊
明天出版社
2019年12月
传统主题要变出新花样不大容易,但这本《好忙的除夕》却能运用优师教研和现代的创作手法,去诠释传统题材,整体图像画风细腻,许多细节阅读起来特别有滋味。可贵的是,除了一些年节习俗,还有相当写实的祖孙三代、姐弟手足关系表现,不只清楚呈现现代家庭准备过年的生活点滴,还带出家人间温馨的亲情互动。
《好忙的除夕》以孩子热情参与过节,却越帮越忙的逗趣经过,搭配时而押韵的文字,将三代同堂忙碌准备过年的点滴描绘得有情有味,仿佛你我家中的过年片段,令人备感亲切熟悉。
当中细腻埋设了年夜饭、花卉、糖果等场景,应景过年之余,更蕴含喜气洋洋的过节吉祥话——“吃甜甜,好过年”“吃鱼年年有余”“吃菜头,好彩头”——让孩子在互道恭喜、温馨团聚的氛围中,感受文化的传承,也储存满满的过年幸福滋味。
传统过年习俗,是我们上一代、老一辈留下来的生活文化,直到现在还代代相传着。书中每个角色,像奶奶、爷爷、爸爸、妈妈、小孩,因年纪和身份不同,对它的感受也大不相同。过年是回忆?是忙碌?是大吃大喝?是喜气洋洋,还是不用上班上课?不管是什么,这一天都会过去,然后每一年再来一次……好忙的除夕。
04《回老家过年》
孙卫卫/文 张娣/图
明天出版社
2019年09月
每次过年,我们都会想起小时候过年时的点点滴滴:只有过年,我们才能大块吃肉;只有过年,我们才能吃上白面馒头;只有过年,我们才会穿新衣服。过年时,小屋会换上瓦数大一点的灯泡,那是一年中家里最亮堂的时候,平时是舍不得用那么大的瓦数的,怕费电。过年时,干瘪的口袋里会多出一沓票面价值不大的纸币,那是大人们给的压岁钱……
而今天,物质生活极大丰富,许多孩子早已没有了我们那时对过年的渴望,因为他们现在天天都在“过年”。
《回老家过年》通过温暖的生活故事呈现祖孙三代吃穿用度上的差异,表现祖国的发展和日益强大。故事从一家三口回老家过年开始,到春节假期结束返回城市,通过祖孙三代的温情互动,带出了人们吃穿住用行各方面的发展和变化。
05《回家》
文/魏捷 图/徐灿
中国福利会出版社
2014-03-01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一定要全家人一起,才叫过年。而中国有超过1亿人在远离家乡的地方打工,这就意味着,有无数的“爸爸”要像候鸟一样地迁徙在春运的道路上。
《团圆》是从留守孩子的爸爸回到家开始讲起的亲情故事,《回家》则描述了爸爸从异地他乡迁徙回家的整个过程。
故事里,家俊的爸爸在离家很远的大城市里务工,快过年了,他坐火车,转长途汽车,搭三轮摩托,乘渡船,跋山涉水,只为赶回家和家人一起过年。
为了回家,家俊爸爸得搭乘各种交通工具。
对于中国人来说,家是柔软的床铺,是心里的花园,是丰盛的饭菜,是亲人的慰藉,是一切信念的源泉。家俊爸爸正是怀着这样的心,翻山越岭,只为回家……
文字作者魏捷诗性而深情质朴的语言,画家徐灿极具现实感的细腻画面,共同成就了这本反映农民工春运返乡的图画书。
梅子涵教授评价这本书:“虽有同类题材的《团圆》珠玉在前,但丝毫不影响《回家》的优秀。”
成年人读这本书,会从中读到自己。孩子读这本书,能够体会到家的温暖,和人们对家的渴望。就像作者在书中写到的:“家是心里的一粒种子,它生长,把力量传递给我们,同时,我们也努力,去浇灌它……家在心要回来的地方。”
(家俊迎接到朝思暮想的爸爸。)
疫情期间,虽然有很多人都选择了原地过年,但仍然有不少“家俊爸爸们”踏上了回家的旅程,祝你们春节快乐,早日与日思夜想的孩子们平安团聚!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 给孩子,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授权”。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幼儿教育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