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获取更多专业信息…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绘画是艺术形式的一种。幼儿在绘画活动中通过反复操作材料感知材料特性,表达情绪情感,探索表达方式。
艺术在本质上是游戏,因此,游戏与艺术是相通的。幼儿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自然、社会的认知与情感,就是一种随心所欲自由表达的视觉游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自由游戏是顺应儿童天性的活动,它是否可以成为幼儿审美与表达能力发展的途径?
英国哲学家、心理学家斯宾塞从生命本能与理性之间关系的视角探讨了游戏的起源,认为游戏是一种剩余精力的宣泄,虽然游戏对维持生活没有直接帮助,但这种由无目的的本能冲动所带来的生理机能的快乐和精神快感,正是人类追求自由意志和美的内在动力,这一点与艺术是相通的。正因为两者具有相通性,所以,将自由游戏作为幼儿美术教育的基本方式是可能的。
集体教学活动是一种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能较集中、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同时也可以培养幼儿的归属感、集体性与自制力。但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因人数较多,教师较难集中所有幼儿的注意力,较难充分照顾到每个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教师在组织集体教学活动时,要花费部分精力维持活动秩序,运用各种策略帮助幼儿获得认知经验,因此难免会忽视幼儿审美与情感体验的获得。集体教学活动也是美术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它确实难以满足每个幼儿的发展需求。
那么,自由游戏与集体教学活动中的美术教育有何不同呢?两种不同活动组织形式对幼儿的绘画表现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自由游戏是否可以作为“适宜性美术教育”的一种形式呢?
?
一、较之于集体教学,自由游戏更适宜幼儿的发展
首先,在自由游戏中学习绘画表现方式的成效不逊于集体教学。游戏作为顺应幼儿发展、符合幼儿身心特点的活动,深受幼儿喜爱。有不少教师认为它不能替代集体教学,在他们看来,集体教学才是幼儿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最主要,甚至唯一的途径。
但研究表明,通过自由游戏,幼儿同样能够习得绘画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如果留给幼儿更多自由游戏的机会和时间,他们会表现出更多的创造性。
其次,幼儿在游戏中的主动学习比在集体教学中的被动学习更有意义。研究发现,集体教学活动过程中,90%以上的幼儿在15~20分钟之内就可以习得教师要求掌握的表现方式;但在自由游戏中,几乎100%的幼儿都需要更久的时间来习得教师要求掌握的绘画表现方式。
虽然自由游戏组在习得速度上不及集体教学组,但这种主动习得较教学示范的被动习得更有意义。主动习得是幼儿通过对游戏材料的探索、操作和尝试而获得的对材料特性的理解,是容易内化的和长效的学习;被动习得的效果则往往是表面的、短时的,习得的内容未必能内化,反而有可能禁锢幼儿的想象力。
最后,幼儿的游戏学习是一个从偶然发现到互相模仿,再到自主创造的过程。幼儿的游戏学习有一个过程。幼儿在游戏中会有很多偶然发现,进而会尝试用语言和动作表达自己的这些发现。幼儿同伴间又会产生互相模仿,这不是单纯的模仿,他们往往会不断调用自己的已有经验,加入自己的想法和创造,这个过程是自愿、自主的,因而可能激发出幼儿的创造性。
二、幼儿自主操作材料的质量会影响幼儿绘画表现的质量
研究发现,在自由游戏中,幼儿从最初的满足于在白纸上留下痕迹,到逐步有意识地尝试用不同的颜色、手的不同部位探索其在白纸上留下的痕迹,再到有意识地根据自己对绘画主题的理解进行创作。随着操作次数的增加,幼儿从无意识地摆弄材料到有意识地探索材料,再到使用材料进行自主创作,这一过程正是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发挥想象和创造的过程。
三、教师与同伴的支持能提高幼儿自由游戏的质量
首先,教师的个别指导与分享交流有助于幼儿的自主探索。然而,在幼儿园教学实践中,教师一方面要避免整齐划一的示范指导,另一方面,也要在观察与了解幼儿游戏的基础上,引导幼儿更好地探索游戏材料,在必要时帮助幼儿解决遇到的问题。在游戏之后,教师还应组织幼儿开展分享交流活动,以帮助幼儿梳理在自由游戏中获得的经验。
其次,同伴间的模仿有助于幼儿的自主创造。在自由游戏中,幼儿除了自发探索材料,也会观察同伴对材料的探索。幼儿通过与同伴的分享、交流,对材料的操作会更加得心应手,创意也会得到不断的激发,从而由材料探索过渡到运用材料进行表达创造的阶段。
配图/网络
⊙文章版权归《幼儿教育·教育科学》所有,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后台输入“授权”。
【推荐阅读】
-
如何让幼儿重拾体操活动的游戏性
-
原来幼儿园活动也可以充满“乡土气息”
-
如何设计好社区、自然情境中的美术教育活动
点击“”,在线订阅杂志。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幼儿教育杂志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幼儿教育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