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京市丰台区丰台第二幼儿园 游向红 许蓓
疫情下的延期开学,让孩子宅在家中,让家长有大量的时间陪伴在孩子身边。于是,家庭成为孩子活动和教育的主阵地,家长成为了引导与促进孩子发展的主要力量。
而停课不停学、成长不延期,又给幼儿园老师提出了一个新的任务与挑战:隔空做好居家儿童的安抚与指导,做好对家长的育儿支持与帮助。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面对儿童只能囿于家庭的空间与环境,我园老师与家长携手,家园配合进行了一些积极探索与尝试。
宅家的时光,让家长和老师有机会发现和认识到家庭教育这块新场域的价值与力量。
让“生活即教育”在家庭落地生花。
我们常说“生活即教育”,完全宅家的孩子,一日生活成为学习、游戏活动的全部内容。于是,老师抓住此时此刻的教育契机,引导家长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习生活,面向生活。
疫情期间,家长给孩子讲解着新冠病毒的由来及危害,解说着当前该如何去做。孩子们懂得了外面有病毒肆虐,理解了要遵守规则,自觉学会了戴口罩,学会了七步洗手法,同时也学会了在家帮家长拖地、洗袜子,与家人一起包饺子、打鸡蛋、做水果拼盘,甚至烤蛋糕等等,努力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孩子们在生活中理解着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掌握着生活技能,其独立的精神也在生活的学习与承担中渐渐成长。
而家长也在陪伴儿童、大胆放手、相信儿童中,在真实的家庭生活中,看到了儿童的能量与成长,看到了儿童的承担与力量。宅家的生活,让家长捕捉到生活中弥足珍贵的教育价值,明白了蕴含在生活中的教育智慧。“生活即教育”之花在无数家庭中芬芳而静静地开放。
在真实的教育现场下,帮助指导家长及时纠错,改善教育方法。
在园时,我们常听到家长向老师讲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比如孩子在家不听话怎么办?孩子挑食怎么办?疫情之下,当教育回归到真实的生活之中,教育的接力棒必须由家庭、家长接住。
教师通过视频连线,在帮助家长解决这些育儿难题中发现,其实,孩子所谓的“问题”,大多是家长在实施家庭教育过程中不得当而引起的,问题的原因出在家长身上。
一天,老师在与孩子连线通话时,一旁的姥姥催促孩子:“你说话呀!跟老师说‘你好’!跟老师说说在家里做什么了?说你想老师了……”姥姥的话像连珠炮。没等孩子回答,所有的问题姥姥自己替孩子回答了。孩子沉默地坐在一边,羞涩又盼望地看着老师,一言不发。连线结束的时候,姥姥跟老师抱怨:“老师,您说怎么办,这孩子就是不爱说话。”
看到这个真实的交流现场,我们不难发现,其实问题出在姥姥身上。于是,针对姥姥的包办代答,老师给出了具体指导:第一,以后老师在与孩子聊天时,姥姥尽量不插话,把时间和机会留给孩子;第二,要允许孩子不说话,家长做到不催促,等待孩子的思考和慢反应。第三,当孩子说话时,家长适度鼓励与配合,给孩子适度的支持与关注。在老师的指导下,姥姥开始注意调整自己与孩子的交流方式,把讲话的机会留给孩子。两周后,孩子和老师的交流明显自信大胆起来。
在家庭教育环境下,让家长接过教育的接力棒。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在家庭生活中同样需要游戏、需要玩耍。因此,特殊时期居家环境下的家园携手,让我们有机会通过镜头走进家庭,近距离引导家长发现和利用家庭中的教育契机,理解儿童游戏中蕴藏的教育价值,实现高质量的陪伴,让家长享受教育的乐趣,体验教育的力量。
一次“线上家访”过程中,一位小班的孩子向老师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家里不同种类的小汽车及功能。视频中,百十辆小汽车摆了满满一屋子,能看出,家长支持着孩子对汽车的喜爱和收集,也付出了大量的投入,却不知如何更深入地引导、延伸孩子对汽车的热爱,也忽略了对孩子收放玩具等良好习惯的培养,孩子的游戏仅仅停留在摆弄汽车的层面上。
于是,老师向爸爸提出建议,可以试着与孩子共同制作一座立体停车场……受教师专业指导的启发后,爸爸陪伴孩子从设计到制作,从选材料到对材料进行功能用途的分类,从搭建三层停车场到将汽车分类停放,俩人玩得不亦乐乎。家长在引导与陪伴孩子过程中,理解着游戏的价值,理解着儿童的学习,理解着陪伴成长的意义。
从这一案例中我们反思,教育者要相信家长有能力担当教育的责任,当家长通过自身的亲历和陪伴,体会到教育的乐趣和力量,看到孩子的成功与成长时,家庭中教育的这片新领域就会有着广阔的天地与作为。而教师对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加持与助力,会让家庭教育更出色、更精彩。
陪伴,让家长的教育潜能得到激发、挖掘与释放。
家长从事不同的行业,具备不同的专业技能。当家长的特长与专业和孩子的教育发生碰撞时,往往会产生更奇妙的化学作用。
一位做瑜伽教练的家长在老师的提议下,和孩子一起在家中做起了亲子瑜伽。孩子了解妈妈工作的同时,也增强了亲子互动。一位学工科的爸爸在老师的引导下,和女儿一起玩乐高,挑战机械类模块,当遇到齿轮问题的时候,爸爸和孩子共同解决问题,让小齿轮成功带动汽车轱辘动起来。成功的那一刻,孩子向爸爸投来了崇拜的目光,而爸爸也边玩边感叹:“太好玩了,我小时候都没有这样的玩具……”
其实,家长身上有教师所不能及的专业能力,在家长和孩子共同宅家期间,教师通过分析孩子和家长的具体情况,给出更适合家庭的游戏引导,让家长的教育潜能得到激发、挖掘,让亲子关系更加和谐融洽。
疫情期间的居家指导工作,给幼儿教师带来了新的思考,这些思考和做法将我们的家园共育工作推向更加生活化、家庭化的方向,同时也让我们看到,在家园共同携手下,有效推动幼儿更健康、更积极地成长,还有着广阔而无限的天地。
编辑:张亚利
往期回顾
1.【疫情在,爱更在】老师、家长先了解:很形象!新冠肺炎原来是这样被治愈的
2.【疫情在,爱更在】特殊时期特别指南的普遍意义
3.【疫情在,爱更在】宅久亲子多矛盾,如何做到高质量陪伴,与TA“和平相处”?且听两位双“特”说
4.【疫情在,爱更在】疫情当前,如何保护孩子及自己?十大热门话题,北京儿童医院专家给出答案!
5.【疫情在,爱更在】来自幼儿园战“疫”一线的声音:小故事 大作用
6.【疫情在,爱更在】来自幼儿园战“疫”一线的声音:特殊时期的“特别”教研
11.【疫情在,爱更在】静一静,也很好,反思特殊时期学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12.【疫情在 爱更在】虞永平教授解答:幼儿园开学后的“疫情课程”怎么做——适度关注,融合渗透
13.【疫情在,爱更在】特殊时期的教研员日记:连接家庭,温暖儿童,疫情中的教研力量
14.【疫情在,爱更在】“云陪伴”的日子里最重要的是沟通和理解——给幼儿园教师开展线上家庭教育指导的几点建议
15.【疫情在,爱更在】来自幼儿园战“疫”一线的声音:巧用“云陪伴”,家园“云沟通”
16.【疫情在,爱更在】来自幼儿园战“疫”一线的声音:与你们相约,与你共育,共解“宅家”教育难题
—— END ——
版权声明
本文为《学前教育》原创稿件,版权归本刊所有。如需转载,请与本微信号联系申请权限,并注明“本文来源《学前教育》微信公众号”。未经授权转载者,必追究法律责任。
关注我们,扫描二维码
传播教师自己的声音 陪伴教师幸福地成长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期待!
如果您想订阅《学前教育》幼教版,您可选择以下订阅方式:
1.拨打订阅热线:83558381或83552129;
2.在当地邮局订阅,邮发代号:2—150。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优师教研